1、专题综合测验(十二)一、选择题1(2019四川南充高二期末)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两者的共通之处是()A主张克己复礼 B通过教化使人从善C批判无道君主 D认为“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他们都认为普通人可以成为圣贤,而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这与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符,故D项错误。2(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秦始皇亲近法家,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
2、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说明,秦始皇适当吸取儒家的治国主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在法家思想之外还需要其他对巩固统治有用的理论,故选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3(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
3、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汉代思想家将“三纲”“五常”和“六纪”与宇宙相合,可见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D项正确。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守,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源于神,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4(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
4、色彩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补充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大量法律文献;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人治”,不是依法治国。5(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度”,其刑罚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关系越亲则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关系越亲则处分越轻。这一立法的历史背景是()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D轻罪重罚观念盛行答案B
5、解析五服制度是儒家丧礼的一种,五服治罪是以血缘亲疏关系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凸显“亲亲、尊尊”原则,这是儒家伦理的强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刑罚制度,没有体现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选官制度,故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以卑犯尊者,关系越亲则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关系越亲则处分越轻”可知“轻罪重罚观念盛行”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6(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此诏旨在()A文化建构 B厚古薄今C崇内抑外 D政教合一答案A解析唐高祖制定三教共存、道先儒次佛后的政策,重新对文化进行建构,以三教并用来维护唐的统治,故选A项。李唐统治
6、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尊老子为始祖;且以三教共存巩固统治,这不叫厚古薄今,排除B项;唐高祖认为道教、儒教是本土思想的基础,佛教后兴,也“宜崇客礼”,据此可知这不是抑制外来宗教,排除C项;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7(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D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
7、是朱熹提出的,因此,材料“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地位的提升”中“四书”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地位上升,这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自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故A项错误;“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的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并没有取代“五经”的地位,也不会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故C项错误。8(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B提倡“存天理”和“
8、格物致知”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材料“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故D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奠定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朱熹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知行合一”思想的条件之一,故C项错误。9(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隋唐之前的儒学,以两汉经学为代表,强调的是形而下的宗法礼仪。儒家在生命终极关怀上的不足,导致了儒学在佛老的弥漫下显得无所适从。在反抗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A孔子的儒学
9、创始人地位被颠覆B宋代儒者更加重视内心修养C汉唐的统治者仍企图恢复周礼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被抛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之前的儒学存在“在生命终极关怀上的不足”,在佛老思想的冲击下,儒学融合佛老思想,形成了理学思想。理学跟传统儒学相比,强调寻求“天理”,更加重视人的自身修养,重视思辨,故B项正确。A项错误,孔子的地位并未被颠覆;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理学出现的背景,与汉唐统治者无关,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10(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他们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
10、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这旨在说明()A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现实B儒学家重视久远的历史传统C“三代”之治是理想的古代政治蓝本D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他们”为理学家,而他们特别强调恢复“三代”古制,说明他们的政治理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现实,故选A项。理学家不能代表儒学家全体,排除B项;“三代”之治与封建社会并非完全相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明
11、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答案D解析明代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而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强调人欲的正当性,这都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批判,故D项正确。此时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的反思,无法得知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儒学一直是官方化,不是世俗化,故C项错误。12(2019重庆一中高二
12、期末)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一直忠于清朝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这主要反映了()A清王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C改朝换代造成了思想领域混乱D清王朝重视文化典籍的编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把降清官员编入不同传记的标准是官员对清政府的态度,这种做法主要以封建道德标准评价官员,企图构建封建的忠君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王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清朝初年的思想领域出现混乱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文化典籍的编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0广东茂名摸底)习近平总书记
1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后期韩愈著原道等五篇论文,抨击佛、老,大力倡导儒家纲常名教,他排列出儒家的“道统”,自尧舜至孔子、孟子,谓孟子既没,“不得其传”,将汉以来儒学成果基本否定,而实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又力图扫除章句之繁琐,穷理明心,直指人伦。愈门徒李翱作复性书,阐释性、情之别,认为人性本善,而受情之累不得发扬,因此修养目标即是“复性”,破除情欲,
14、弗思弗虑,达到“清明”“至诚”之境界。韩李二人虽排斥佛、老,实际上却从释道两家汲取了大量思想资源以救传统儒学之弊,为宋新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然则法家之言,其利于霸者更甚,何为而不用之?曰:法家之为利也显而骤,其流弊多;儒家之为利也隐而长,其流弊少。盖逆取顺守,道莫良于此矣。孔学说忠孝,道中庸,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行;”梁启超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
15、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学何以能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仁政、民本、教化;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理学: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2)儒学自身因素:学说本身有利于专制统治,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的变化;政治因素:自汉以来统治者的推崇;教育因素:自汉以来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的影响。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对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进行对比并简要概括其不同之处;宋代理学对儒学发展从重
16、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方面作答。第(2)问,儒学自身因素:根据材料二“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可知学说本身有利于专制统治,并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的变化;政治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以来统治者的推崇;教育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以来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适应了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14(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
17、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18、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
19、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
20、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不断自我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
21、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题中信息作答即可。材料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设问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材料中提炼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的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要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简单说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