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怎么考洞悉5大命题视角,考场解题有“规”可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在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它命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即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实、历史特征等各种内容,又可以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以及全面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细研全国卷历年高考试题,探寻其命题规律和命题特点,依其规律和特点将历史选择题划分为“主干知识迁移考”“能力方法灵活考”“历史价值观引领考”“学术成果创新考”“社会热点隐性考”五大类。下面分别就这五类命题进行解读,助你全取选择题得高分。命题
2、视角(一)主干知识迁移考全国卷选择题的一大特点是“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即考查的是学科主干知识而非教材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而迁移的实质则是新旧知识的联系。高考试题往往创设特定的情境,将所考查的主干知识隐含在其情境中,因此,做好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灵活有效地迁移主干知识是快速解答本类选择题的关键所在。 ks5u真题印证ks5u例1(2016全国乙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ks5
3、u解析本题以汉代画像砖为情境切入考查汉代的庄园经济。需要迁移“汉代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知识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ks5u答案Dks5u例2(2016全国丙卷)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ks5u解析本题以火柴盒图案为情境切入考查抗日战争。据“1932年”“十九路军”“抗敌”迁移抗日
4、战争的相关知识。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在上海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ks5u答案Dks5u例3(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ks5u解析本题以“周礼”“雅言”切入考查西周的政治统制。周礼、雅言都是周王室的行为,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ks5u答案Cks5u针对训练1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
5、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解析:选A本题需要迁移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确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使每个公民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工业革命爆发,故A项正确;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是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秩序确立的影响,故B项错误;法律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如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21934年底
6、,罗斯福指出:“我们以往建立起来的惯常社会秩序,不能应付我们现今不得不面对的危机与问题。又一次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要求我们创建新秩序。”为此,罗斯福政府()A帮助银行恢复信用B开始实施直接救济C给农场主低息贷款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析:选D本题需要迁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救济和复兴,后期是改革,根据“创建新秩序”可知此时已经是罗斯福考虑进入下一阶段“改革”的阶段。帮助银行恢复信用、开始实施直接救济、给农场主低息贷款是前期措施,故A、B、C三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符合材料“创建新秩序”,属于“改革”阶段,故D项正确。31956年12月,毛泽东主张允许
7、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并且说这就是中国的“新经济政策”。这一主张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处于相同背景B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C探索与苏联经济体制不同的道路D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选C本题需要迁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而毛泽东主张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是基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A项错误;虽然此时毛泽东提出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但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表明中共仍然未能摆脱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故B项错误;中国虽然向苏联学习
8、,但并未完全照搬斯大林模式,而是“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故C项正确;出现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1958年“大跃进”才开始的,故D项错误。命题视角(二)能力方法灵活考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历史卷中,对能力方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三大核心素养上。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实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在平时训练中,要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正确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9、,了解问题的实质;最后调动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得出正确选项。ks5u真题印证ks5u例1(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ks5u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三司并立到巡抚总揽,并不是中央权力下放,排除A项。巡抚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互不相统、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六部与都察院是并列的中央机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巡
10、抚是都察院的外差,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巡抚的派遣、巡行不会削弱六部权限,起初,内地巡抚的廷推由吏部会户部主持进行,边方巡抚则由吏部会兵部主持,后来皆由九卿(六部尚书、督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廷推,巡抚的考课、黜陟、改调,操于吏部考功、文选二司, 六部权限未受到影响,排除C项。明前期,地方三司并立,权力分散,与中央政府难以形成对立,排除D项。ks5u答案Bks5u例2(2016全国乙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
11、开放转为主动开放ks5u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时空观念”。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而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A项排除。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B项排除。火柴、洋布等洋货是日常生活用品,遍及城乡,反映了殖民贸易所形成的世界市场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清政府自开商埠,D项排除。ks5u答案Cks5u针对训练1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
12、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解析:选B本题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汉代以来由于独尊儒术,法律就呈现儒家化的倾向,故A项错误;“同姓不婚”是对礼教秩序的遵循,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定程度容忍了违背礼教的同姓为婚,但在立法上坚持“同姓不婚”的规定,体现了礼法结合,故B项正确;“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表明宗法观念并未弱化,故C项错误;立法和司法的矛盾并不能说明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要看是什么样的制度,故D项错误。2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
13、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解析:选A本题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东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到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说明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明清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说明该地区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基地,故A项正确;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技术依然沿用唐朝时已成熟的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关系依然为小农生产
14、模式,故C项错误;明清农业生产人口增加,会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力,推动农业发展,不会导致材料中“明清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故D项错误。3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A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D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解析:选C本题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根据材料“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可知,材料强调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专业术语,不能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15、的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实用性,根据材料“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体现了罗马法轻理论的一面,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轻视理论的一面,而非强调罗马法实用性一面,故D项错误。命题视角(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在这个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
16、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要培养出能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要培养出具有爱国、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等意识的现代公民。近几年的高考题更加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价值观的主流性和正确性。如例1,考查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2通过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强调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浓于水;例3通过描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ks5u真题印证ks5u例1(2016全国甲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
17、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ks5u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ks5u答案Bks5u例2(2016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ks5u解析族谱的起源至少可
18、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ks5u答案Bks5u例3(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ks5u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
19、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ks5u答案Cks5u针对训练1(2016日照二模)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
20、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2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
21、治者以孝道治天下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宋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但是不足以表明其社会保障体系的非常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养老信息都是围绕政府的政策,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按材料意思,宋代政府执行的养老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反映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3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
22、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解析:选A西安事变爆发,民众心急如焚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是在担忧蒋介石,实际上是在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故A项正确;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故B项错误;单纯从材料无法看出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人们担心蒋介石背后隐藏的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故C项错误;张学良兵谏的目的是逼将抗日,属于爱国行为,故D项错误。命题视角(四)学术成果创新考目前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的开放性和学术性趋向明显,尤其古代史距今年代久远,历史研究、史料挖掘和考古新发现的成
23、果会不断地充实、印证甚至要修改历史。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研究新成果不断引入高考,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凸显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近几年高考体现的学术热点包括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唐宋变革论、宋代帝王历史意识等学术前沿成果。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研究成果重点关注。适当关注命题者的学术成果,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观点等,对高考的复习备考、核心素养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ks5u真题印证ks5u例1(2013全国乙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
24、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ks5u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25、项表述错误。 ks5u答案Cks5u例2(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ks5u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很看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自身的历史定位(参见燕永成宋代帝王历史意识探究,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原因即在于“史官必书之”,故A正确。“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过于绝对,题干材料也未体现,B项排除。题干材料也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排除。“真实言
26、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不出宋太祖的不愿,D项排除。ks5u答案Aks5u例3(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ks5u解析该题暗合“唐宋变革”学术热点。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
27、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ks5u答案Bks5u针对训练1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A排斥世俗生活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解析:选D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
28、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加剧了宗教信仰狂热,故D项正确。2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 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 12931 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
29、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但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双方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项错误。3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是()年份男方提起女方提起年份男方提起女方提起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191719182444.43055.5192519264136.07263.2191919202740.93959.1192719284233.
30、38466.7192119222534.24663.0192919304924.015076.0192319243938.25553.9193119325815.530481.0A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B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C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D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解析:选C材料中民国时期北平离婚案逐年上升,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家庭观念淡薄与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离婚案中男女提出的比例的变化,强调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而法制观念提高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离婚案中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说明妇女地
31、位提高,而不是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故D项错误。命题视角(五)社会热点隐性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每一年的高考题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代气息。试题以大分值呼应社会热点的话题,从历史角度出发,并不刻意回避热点。当年试题的命制都会暗中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关注热点、隐性考查热点。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重点关注。需要关注的长效热点包括“传统文化”,“农业改革的趋向即规模经营”,周年问题,公平公正,民主法治,“一带一路”,“生育问题”等等。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
32、”,把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观察、多思考,努力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ks5u真题印证ks5u例1(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ks5u解析此题暗合了当前选官用官,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
33、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ks5u答案Dks5u例2(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
34、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ks5u解析此题暗合了当前“用工荒”社会热点问题。材料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动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ks5u答案Aks5u例3
35、(2016全国乙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ks5u解析此题暗合了当今我国外交提出的“全球治理”时政热点。A项错在“实现”二字,根据所学知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1972年;C项错在“全方位”,在新时期我国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项是在新时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增加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ks5u答案Bks5u针对训练1“丝路
36、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染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所以推动文化相互融合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解析:选A本题隐含了“一带一路”的热点问题。据材料中“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可知思想文化方面的传播数量更多,故A项正确;商人的初衷是追求商业利益,商品活动内容的丰富不能使商人改变
37、初衷,故B项错误;风俗习惯的稳定性是不会推动文化的整合的,故C项错误;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非商贸活动的加快,主要是杂居相处,互通婚姻,故D项错误。2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的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解析:选C本题隐含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热点问题。二年律令唐律并非专门的环境保护法,故A项错误;材料“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孟春禁止伐木”等得出古人处
38、于资源再生的需要实行时禁而非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礼记属于儒家经典,材料律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朴素的生态观,故C项正确;材料在一定时间禁止焚烧山林而非始终,故D项错误。3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D国共两党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选
39、A此题隐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周年纪念问题。根据“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进而出现引起民间组织和口号的变化,故A项正确;推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原因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至少对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是不赞成的,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酝酿抗日统一战线是在西安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考什么透析2大主流题型,考场答题有“模”可依全国卷第40题答题规范 纵研近几年的全国卷第40题,其命题形式是有规律可寻的。依据其设问类型,大致可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启示类”三种类型。类型不同,答题模式不尽相同,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备
40、考经验,现将这三种类型的答题模板建构如下:1概括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教材所学凡是设问中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的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ks5u说明正确分层是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的关键一环。两个层意表达同一个要点时,要进行合并归纳。2比较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比较类主观题的解题关键是定准比较对象(即跟谁比)和比较角度(即比什么,是“求同”还是“寻异”)。与谁比比什么比较对象甲比较对象乙归纳异同材料信息教材所学3启示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概括连词成文看准是依据某一个材料或是多个材料,是否
41、还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的主干信息并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由其中心思想进一步上升高度,概括提炼出答题的中心语、关键词句围绕中心语,按照逻辑关系,将关键词句连词成文,做到严谨表达,句顺意畅ks5u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
42、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
43、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ks5u应用模板(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方向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共同目的;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共同目的6分,需答3条;异同12分,需答6条。第二步: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问题分层信息主旨提炼概括归纳共同目的材料一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明“收孤苦无靠者”;清“高龄老人养赡”
44、“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穷读书人”救济老、孤、贫、穷等弱势群体材料二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安定社会“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救济老、幼、穷等弱势群体救济方式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以政府为主导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明设“养济院”、清设“栖流所”国家设置救济机构“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规定”法律保障“灾荒,老人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社会救济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材料二“教养院”、“ 贫民习艺所”国家设置救济机构“16
45、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法律保障,政府主导在家接受救济,寄养,教养院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救济和惩戒并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方向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发展(比较)7分,需答3条左右。第二步:套模板(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问题来源英国近代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概括比较发展(比较)材料二济贫制度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
46、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所学知识无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ks5u针对训练(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
47、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4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
49、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全国卷第41题答题规范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题型自2011年推出后,创新不断,成为近年来最引
50、人关注的非选择题。这类试题无论是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对中学历史教学,都具有非凡的意义。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多元化、开放性为突出特点,从命题立意、选材、设问、答案评阅等方面尽显开放探究特色、引领课改方向。2016年新课标全国甲、乙、丙卷第41题更是“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突出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制度建设”“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充分体现了开放探究型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这类试题的两种答题模板,教学生如何分析,如何做答,做到有理有据稳答开放探究题。模板一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观点、论
51、证、论从史出ks5u题型特点(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ks5u设问方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ks5u答题模板
52、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炼。(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ks5u示例1(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
53、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ks5u命题立意设问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提供了观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等都是论证的史实依据,考查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征,隐性介入“制度自信”的主题,同时考查了西方民
54、主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的关系。ks5u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答题时要注意采取世界史的知识加以回答,要紧紧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进行阐述,可以结合启蒙运动的史实来阐述。阐明社会契约论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的关系。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ks5u答案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主张。示例
55、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思想主张。ks5u示例2(2015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
56、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ks5u命题立意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开放探究性地对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历史教育功能上的社会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启示我们在历史学习上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ks5u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首先应审清题意,即“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
57、擅长的角度,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论证。解答时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整理答案时应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ks5u答案示例1: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
58、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
59、生产力各要素,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示例2: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劳动工具等要素。论证: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和蒸汽机的诞生对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巨大作用,但如果没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作为支撑,没有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的积累,这一切都无法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又引发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交通领域的革命,化学工业兴起,迅速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因技术改造而大发展,这一切变化都是在电磁学理论、化学理论重大突破基础上产生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营者革
60、命根本上还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技术突破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劳动工具等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极大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ks5u针对训练(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筑与政治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如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朴素等。其次,分析这些不同特色的建筑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如太和殿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显示国
61、王仍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体现民主政治等。最后,联系现实进行综合概括,如太和殿功能的变化,即从皇帝议政到供人参观,反映了中国已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模板二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立论、评论、史论结合ks5u题型特点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
62、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ks5u设问形式(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ks5u答题模板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逻
63、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ks5u示例1(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
64、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ks5u命题立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
65、以唐代玄奘西行“求法”,鉴真东渡为命题切入点,以提炼观点开放探究的形式,考查对唐代社会的全面了解,体现了历史与时代互动特色,隐性考查了“一带一路”。ks5u解题思路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根据这一内容,可提炼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从整个文明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外传等
66、方面进行论述。“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ks5u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ks5u示例2(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
67、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ks5u命题立意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节日进行假日安排,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本题以中国传统节假日的变化为命题切入点,以开放探究的形式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ks5u解题思路本题为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要求从“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中,提炼一种观点,如“法定节日不断增加”“法定假日天数增多”等。提炼出一种观点后,再从“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的每一列或每一
68、类中分析出变化趋势。重点是图表时间跨越了1978年,因此在总结原因时,首先要考虑改革开放,其次再结合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分析原因,整理答案时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ks5u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ks5u针对训练(2016全国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69、。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以清末自开商埠为切入点,考查自开商埠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角度新颖。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论据一定要充分说明论点。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来侵略。三、选考题怎么答掌握答题范式,考场答题有“路”可循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ks5u高考考什么
70、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2全国卷白寿彝中国通史目的类、原因类汉代,王莽币制改革(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2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2次),作用类(8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
71、革。(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2013全国卷清德宗实录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013全国卷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唐朝,两税法改革2014全国卷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2015全国卷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6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
72、(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全国乙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丙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ks5u高考怎么考2年真题感悟 1(2016全国丙卷)(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
73、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
74、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2(2016全国乙卷)(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
75、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76、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3(2016全国甲卷)(15分)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
77、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
78、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4(2015全国卷)(15分)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
79、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
80、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材料“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等信息以及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
81、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5(2015全国卷)(15分)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
82、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第(2)问,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
83、析。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ks5u考题怎么答满分策略指导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
84、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
85、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
86、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
87、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
88、,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ks5u选考题增分训练(时间:45分满分:75分) 1(2016郑州质检)(15分)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
89、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
90、改革的意义。(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7分)解析:第(1)问,子产改革的措施重在经济建设、礼仪推广、法律制订、教育等方面,其意义要结合措施从对郑国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第(2)问,从其内外政策分析,对内礼法结合,宽猛相济;“对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
91、国说不。2(2016临沂质检)(15分)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其内容包括: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
92、,而多贾人矣”。 据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得失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段话共两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盐铁私营的弊端,据此分析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第(2)问,据盐铁官营的内容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实行盐铁私营政策,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2)影响: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
93、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3(2016衡阳联考)(15分)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
94、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2)分析清末
95、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两句话概括其趋势;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分析原因。第(2)问,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启示要从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方面分析。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96、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4(15分)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
97、;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摘编自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材料二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摘编自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
98、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分层,前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原因,后两句话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从中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分层,概括两层含义即为特点所在。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三点即可)5(2016昆明质检)(15分)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
99、,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
10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分析科举改革的特点;改革的背景要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
101、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ks5u高考考什么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2全国卷(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比较类、原因类一战后,德国赔款、凯恩斯(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
102、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4)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2013全国卷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比较类、原因类、作用(影响)类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2013全国卷何勤华纽伦堡审判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一战后,二战后,纽伦堡原则2014全国卷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4全国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
103、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二战,中国远征军2015全国卷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原因类、归纳类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2015全国卷(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现代,苏联、原子武器2016全国甲卷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比较类、原因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2016全国乙卷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原因类越南战争、直接军事冲突2016全国丙卷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内容类、原因类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ks5u高考怎么考2年真题感悟 1(2016全国丙卷)(15分)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
104、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
105、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第(2)问,结合“十四点”计划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2(2016全国甲卷)(15分)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
106、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解析:解答本
107、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第(2)问,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罗曼罗兰与苏联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
108、,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3(2016全国乙卷)(15分)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
109、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战略重心与对朝鲜战争的反思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处的
110、国际环境与其国内情况分析回答。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4(2015全国卷)(15分)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
111、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112、(8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5(2015全国卷)(
113、15分)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
114、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教材内容总结答案。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等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归纳。第(
115、2)问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中的“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等归纳;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应联系教材内容关于“冷战”的影响加以分析。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ks5u考题怎么答满分策略指导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
116、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
117、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然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
11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
119、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
120、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1原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
121、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
122、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
123、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320世纪90年代初国
124、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ks5u选考题增分训练(时间:45分满分:75分) 1(2016绵阳诊断)(15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
125、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1914105 20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043.6191849 890 29351.51 568 85329.6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
126、多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1913和1914年期间英、法、德三国对华货物输出的总值均比1917和1918年的高,且差距较大,由此可知其总趋势为总值大大缩减;结合所学可知,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句话分析印度被卷入一战的原因
127、;根据材料二中最后一句话概括所导致的后果。答案:(1)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2)原因: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后果: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2(2016郑州质检)(15分) 材料一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第10点: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第11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第12点:承认奥斯
128、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
129、选辑现代部分(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条约在民族问题上所倡导的原则,并分别指出它们倡导这一原则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这一原则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和材料二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独立,都体现出民族自决或民族自治的原则;威尔逊倡导“十四点原则”的目的要从谋求国家利益,称霸世界上分析。第(2)问,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从新矛盾的产生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则:民族自决或民族自治。目的:威尔逊: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扩大美国影响。
130、凡尔赛体系:尽力削弱德国,重新瓜分世界。(2)影响:凡尔赛体系使一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重新确定归属或实现了独立;客观上导致独立国家出现新的民族矛盾;造成了中欧的巴尔干化或中欧的碎片化;为以后德国等国打破凡尔赛体系提供了借口。3(2016潍坊模拟)(15分)材料 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
131、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河、长江更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9分)解析:第(1)问,从第一段话和第二段话的最后一句去分析原因所在。第(2)问,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132、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故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答案:(1)原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与文明品质;西方历史上崇尚武力传统;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因素。(2)观点: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评述: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4(15分)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
133、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
134、,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从战略战术、军事科技、经济实力、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促进科技发展,鼓舞世界反法西斯的斗志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德国战略战术的落后;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德国低估英国实力;英国人民万众一
135、心,众志成城。(答出三点即可)(2)意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进步;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2016保定模拟)(15分)材料一联合国大事记(部分)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
136、、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 000人。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9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联的
137、教训、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权衡等角度分析背景;根据材料一“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裁军问题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概括贡献。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联合国面临的挑战,结合所学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困境所在。答案:(1)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答对任意三个即可)(2)困境: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138、。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ks5u高考考什么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2全国卷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1829年、1838年)认识类、措施类、评价类晚清,道光帝、禁烟政策(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
139、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2013全国卷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背景类、作用类唐代,韩愈、古文运动2013全国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2014全国卷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等原因类宋代,包拯(包青天)2014全国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措施类、评价类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2015全国卷元史等原因类、作用(意义)类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2015全国卷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2016全国甲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特点类、背景类清代,郑板桥、艺术风格
140、2016全国乙卷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背景类、评述类唐朝,高仙芝、功过2016全国丙卷周天度蔡元培传原因类、评价类民国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务改革ks5u高考怎么考2年真题感悟 1(2016全国乙卷)(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
141、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
142、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2(2016全国甲卷)(15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143、,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144、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3(2016全国丙卷)(15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
145、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
146、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4(2015
147、全国卷)(15分)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
148、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结合材料中“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等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目的、丘处机的才能与学识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加以分析。
149、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5(2015全国卷)(15分)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
150、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
151、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
152、盾。ks5u考题怎么答满分策略指导 一、人物定位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
153、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
154、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1历史的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
155、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3全面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
156、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4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的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英雄与时势
157、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2英
158、雄与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 “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
159、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五、人物评价的一般格式(历史人物小论文)1属性:确定人物身份。
160、2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3影响: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六、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5现实政治的需要。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ks5u选考题增分训练(时间:45分满分:75分) 1(2016宜春一模)(15分)材料一 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
161、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
162、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分号分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第(2)问,结合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和时代背景分析受到肯定的原因。答案:(1)措施: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注重纳谏;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搜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2)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163、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史学界更加公正客观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2(15分)材料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前往肇庆,开始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事业。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利玛窦在接待室里陈设了从澳门带来的当时西方所制造的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一幅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为了迎合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他故意把地图上的第一条子午线的投影的位置转移,把中国放在正中。从1594年起,他改穿儒服,戴上儒冠,并自称儒者。1601年1月4日,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了北京城,受到了万历帝的优礼。他向万历帝传教时说:“上帝就是你们所指的天,他曾经
164、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补充而已。”他在北京住了十年,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圜容较义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 摘编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简析利玛窦在中国能顺利传教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利玛窦的活动。(7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从利玛窦吸引人的措施、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迎合上分析原因。第(2)问,从传播教义和文化、促进东西方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原因:用西方科技成果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尊重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皇帝与
165、士大夫的认可;迎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2)评价: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有利于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3(2016乐山调研)(15分)材料一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它完全以
166、太阳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沈括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分)解析:第(1)问,“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体现了实地考察,“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此有以知其如丸也”体现了模拟实验,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对经验和规律总结的结果。第(2)问,可以从沈括积极探索、思考和掌握科学
167、的方法回答,还与他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有关。答案:(1)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2)素质: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陈独秀悼念蔡元培写道:“一般地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材料二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
168、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以上摘编自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1)材料一、二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蔡元培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社会实践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注重的是蔡元培的个人的品格;材料二中主要讲述的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时“兼容并包”,倡导思想自由。第(2)问,结合材料一认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二提出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答案:(1)不同:材料一着重
169、个人品格,认为蔡元培性格温和又坚持原则;材料二着重社会行动,认为蔡元培在北大兼容并蓄,推动了思想自由。(合理表述酌情给分)(2)特征: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5(2016大庆模拟)(15分) 材料一 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战争之初,林肯政府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作战,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
170、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 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摘编自齐世荣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我也愿意那样做。摘自1862年林肯写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回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政府颁布解放宣言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
17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和所学知识分析背景。第(2)问,其演变是由回避奴隶制存废问题到废除奴隶制;从前期政治需要和后期维护联邦制两方面辩证评析。答案:(1)背景:联邦军队在初期对南方的战争失败;南方得到英国的支持,形势紧张;林肯政府得到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共和党内激进派的要求;群众的要求和呼声。(2)演变:由回避奴隶制存废问题到废除奴隶制。评析:前期回避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是为了取得民主党人的支持,出于
172、政治需要;后期废除奴隶制是为了维护联邦统一。废除奴隶制政策使黑人积极参加到联邦军队,最终北方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林肯政府始终把维护联邦统一作为最终目标,废除奴隶制只是他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已。四、2017高考考什么锁定8大命题热点,考前押题有“理”有“据”热点押题练(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途径,既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也与古埃及、古巴比伦有别,体现了中华法制文明特殊的规律性。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是深刻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高考历
173、史试题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从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鼓励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运用法律,服务国家与社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解析:选A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A项正确;“贱贵、来去、少老和轻重”与三纲五常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
174、误;材料仅涉及行路让行问题,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解析:选D材料仅说明在部分问题上皇帝和大臣之间意见不一致,存在一些争论,最后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并不能反映皇权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吏治废弛,故C项错误;“宜正
175、国之法,置之以刑”体现了注重法律,“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体现了注重礼教,故D项正确。3大明律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皇帝权威解析:选A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
176、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A项正确;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律法中,有擅权的,也有结党营私的,故
177、D项错误。5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参议院有权对犯有罪行的包括总统在内所有文官提出弹劾B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C法国参议院由普选产生,选民资格有一定限制D德国帝国议会权力高于联邦议会解析:选B美国众议院拥有弹劾行政官员的权力,法国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但有一定限制,德国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议会,故A、C、D三项错误;英国下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项正确。6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
178、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解析:选B邓小平的话说明了民主监督的重要性。“文革”对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979年,“文革”刚结束不久,各方面都在拨乱反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
179、和“规范化”的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故B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
180、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15分)解析:第(1)问,“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体现了反腐立法,“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体现了严厉司法惩处,“监察权
181、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体现了完善监察机制,“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体现了提升监察权力;可以结合北宋初年政治、经济和思想回答背景所在。第(2)问,从古代监察机构的实际作用、实质和运行的缺陷说明理解;从历史上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和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现实上争取抗战胜利,赢得人们的支持,克服根据地困难回答必要性。答案:(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
182、盛不衰;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热点押题练(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传统文化具体化,让
183、学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过程中感受体验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识其现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进而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家意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解析:选A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
184、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2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解析:选A材料信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可见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抑商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不符合
185、史实,故D项错误。3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解析:选B儒学并非神秘学说,朱熹也并未将儒学神秘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宋理宗认为“有补于治道”可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提出的思想观点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命题素材,也未提及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故C、D两项错误。4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
186、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凡人只要“妄情灭息”,才能“本性清明”。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发明本心,致良知C人性本善习远 D人人皆可以为圣解析:选A凡人要“本性清明”,必须做到“妄情灭息”,可见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实质相近,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致良知是心学求理的方法,与李翱观点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探讨人性本善下圣人凡人的区别,目的是提倡“妄情灭息”,“人性本善习远”只是立论的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还没上升到“人人皆可以为圣”的高度,故D项错误。5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187、。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中“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说明当时出现了佛教和道教,因此不是反对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北宋”和材料信息中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得出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冲击,意图复兴儒学,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信息,故D项错误。6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
188、,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解析:选B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二人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
189、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
190、“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15分)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三方面分析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从资本主义发展这一经济因素上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第(2)问,从新兴阶层需求、推动思想解放、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概括其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从改革、继承、创新、利用等方面归纳启示所在。答案:(1)背景:“古文运动”:骈体文束缚了思想表达和文学的发展;唐代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三教合一”潮流。
191、文艺复兴: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对人性的压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人性解放等。(2)共通: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热点押题练(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展现是这一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高考历史试题每年都在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试题情境,以“润物细无
192、声”的方式,把“道”和思想融入到中国故事中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C践行了“实业救国”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解析:选C天津商会的作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而非主导,故A项错误;商会的成立一定程度能够减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而不能解决,故B项错误;天津商会的作为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故C项正确;商会为民间组织,而非政治组织
193、,故D项错误。2晚清小说痴人说梦记结尾是一场梦:梦见上海不再有“红头(外国人)巡捕”,街道两旁建筑没了洋字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一“痴人梦”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希望()A民族独立,国家富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扶清灭洋,振兴国家 D停止内战,和平建国解析:选A依据材料“上海不再有红头(外国人)巡捕”反映的是民族独立的希望;材料“街道两旁建筑没了洋字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体现的是国家繁荣富强。故应选A项。3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
194、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继续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解析:选A“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这属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国民党组织会战的比例与人员伤亡,说明国民党在此阶段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故A项正确。4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
195、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解析:选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红军从19341936年进行了战略转移,1935年随着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号召引导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全面的经济建设运动,与题目中的“重工业”“后方战略”“国防中心”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地方各派军阀在北伐后基本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5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
196、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演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反映了由于民族危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救亡图存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A、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61944
197、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A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B中共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解析:选B1944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能“建立民主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表明中共民主建国的诉求,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美两国结盟,是共同抗
198、击法西斯的需要,故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实践,是近代中国民主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摘编自余伯流、
199、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15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
200、;并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10分)解析:第(1)问,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根据材料一“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分析不足之处。 第(2)问,从“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等内容上分析政权建设创新所在;从团结各阶层抗日等方面分析其意义。答案:(1)形式:武装斗争。内容:土地革命。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有剥削的人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2)创新:建立抗日的各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意义:巩固
201、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热点押题练(四)推行“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的“润滑剂”,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外历史决策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人口贫困居多的大国,贫困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贫困,不能一味依靠国家政府的施舍,脱贫致富是个人和国家通力合作的事情。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扶贫战略后,一系列贫困落后的地区推行“精准扶贫”,实现了脱贫致富。历史高考试题寓现实热点于历史考察之中, 2016年丙卷考查中外救济制度的比较,特别是第(2)问的设置,更加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救济制度中的“精准扶贫”思想,引
202、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
203、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遗属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
204、策文件,从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到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1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和“1978年以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
205、两句话中概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广大工人和群众的斗争等方面分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第(2)问,从保障群体、覆盖范围、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共同点;从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概括作用。答案:(1)背景:中国:新中国成立,政局相对安定;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极度贫困,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社会保障事业起步低而且晚。(任答三点即可) 英国: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任答三点即可)(
206、2)特点: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任答三点即可)作用: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
207、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
208、,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从参与主体、救助形式、福利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归纳趋势所在。根据不同趋势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说明:西汉初年
209、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作答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热点押题练(五)拓宽“世界视野”,培养“中国情怀”在中国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的大会主旨,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四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反映了国际史学研究的最新趋向。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发
210、来贺信说:“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中国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所谓“立德树人”,即是要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现代公民。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分析下列表格数据,其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1840年、1860年和1886年中国茶叶销量表(单位:万吨)时间总销售量出口量内销量1840年5.01.93.11860年13.15.517.591886年2513.4111.59A.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D近代茶叶贸易发展仍然非常缓慢解析:选C材料仅提供了
211、茶叶的销量变化,无法看出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故A项错误;仅从茶叶一项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越来越多,并且超过国内,体现出了中国的茶叶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步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了近代茶叶贸易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2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 457.4万元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
212、得较快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进口货物所占的比例,鸦片仍占34%,可知鸦片输入中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出对外出口的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3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收入来源1850年前19世纪90年代早期20世纪初地税、贡粮303233外贸关税42339捐纳功名及官职 454其他收入累计5.62827总计43.688
213、103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解析:选C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4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A近代社会转型曲折艰难B晚清改制缺乏社会基础C
214、国人思想守旧不愿革新D士大夫研习西学已成风尚解析:选A题干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说明当时的士大夫还是有谈论西学的人,但是由于朝廷对维新变法人士的迫害而不敢谈论,因而体现出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故A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士大夫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整个国人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说明研习西学并未成为风尚,故D项错误。5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中美签署中美
215、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ABC D解析:选A“海禁”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以及国人出海贸易,符合材料中“对外关系方面都带有限制性”的含义,故正确;中美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蒋介石出卖主权的外交条约,不符合材料中“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信息,故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是限制荷兰海上航运业发展,故正确;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属于国内政策,不是对外关系,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6“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A提出和平共处五
216、项原则 B改善同日本关系C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解析:选A新中国为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一直到1972年之前,日本都是紧随美国对华持敌视态度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一边倒”是在当时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下,新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倾向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因为在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符合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
217、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 64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 0 0.5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对其评述。需要根据图表,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如从“种植业、渔业、林业”三个时期所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原因主要从近代社会性质、列强的侵略及自然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18、。答案:(示例)信息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广大民众爱国救亡运动以及政府采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信息2:近代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列强掠夺;重工业自身特点投资多、见效慢;资金、技术缺乏,受外资企业压制。信息3:近代中国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掠夺、封建主义的压迫阻挠,长期的战乱等,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热点押题练(六)调整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红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近几年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219、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在历史高考中明显可以看出,人口问题的考查已经纵向深入,人口压力,人口迁移成为人口热点中深层次的现实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材料二1950年中国的死亡率高达18,出生率更高,为37,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处于较高水平,达到19。此后,除1960年这一特殊年份外,死亡率持续降低,而出生率的下降则十分缓慢,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在整个60年代达到最高点。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即首先是少儿年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
220、并且在很长时期里,老年化程度的提高并不严重。蔡昉人品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到乾隆年间人口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人口变化的原因。(8分)(2)观察材料二图表,指出1960前后高死亡率低出生率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人口变动的阶段性特征。(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7分)解析:第(1)问,从统计图中可直接看出康乾时期人口急剧上升,其原因要从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和指导政策的失误来分析原因;结合坐标曲线图分析人口变化的阶段特征。第(3)问,从政策、生
221、产力发展水平、医疗条件等方面分析。答案:(1)趋势:人口急剧增长。原因: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清初政局稳定;清初统治者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的转变,一方面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减少,统计人口增加;另外也使得人口出生率增长。(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征:建国之初,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并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人口减少;六十年代初以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3)统治者的政策;国际国内环境;生产力水平;疾病与卫生状况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时间 人口数时间人口数西周、春
222、秋中后期2 000万唐代安史之乱前8 000万战国中期3 200万五代十国时期3 000万西汉初年1 500万两宋时期10 000万西汉末年6 000万元朝6 000万东汉初年3 000万明朝中期16 000万东汉后期6 000万清朝初年9 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3 000万清乾隆年间20 000万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 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 000万”得出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 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 000万再到两宋时
223、期的10 000万再到元代的6 000万”得出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增长时期,根据图表可知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原因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任意四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
224、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任意四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热点押题练(七)贯彻立德树人,引领主流价值观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在这个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考题更加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价值观的主流性和正确性。高考对人物的考查也主要以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正面人物为主,凸显价值引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道家崇尚自然,有辩
225、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2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这种两分的
226、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解析:选A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项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项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
227、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3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解析:选D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
228、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解析:选C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贤教育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完善道德,故C项正确。5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
229、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选C从材料中“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两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6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C社会
230、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政府定价商品比例逐渐减少,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反映的是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
231、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
232、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1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14分)解析:第(1)问,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结合所学分析其含义。“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创新,表现在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第(2)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陈独秀批判儒学对
233、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对儒学彻底否定是不可取的。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2)相同: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
234、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热点押题练(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廉洁政治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腐败的易发多发期,反腐倡廉建设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制度建设创新的不断深入,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预防腐败的水平不断提升,公众廉政意识的不断强化,腐败现象最终将得到根本遏制。复习时要注意把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热点与教材知识链接,做到学以致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
235、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选C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要求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2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拟诏拥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
236、氏,废掉刘贺,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国降作山阳郡,刘贺降爵为海昏侯。刘贺的一生说明了()A外戚干政导致政局不稳B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C宫廷女性势力不断扩大D郡国并行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解析:选A根据材料“霍光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可知霍光的身份为外戚,其拥立、废除皇帝体现其干政,故A项正确;材料刘贺继兄昭帝位的继位方式不能概括其一生,故B项错误;材料“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一定程度能够体现上官太后的权势,而非宫廷女性整体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且材料未提及该制度,故D项错误。3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
237、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A司法性质B分割相权C职广位重 D抑制腐败解析:选C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属于监察机构,而非司法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御史台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唐朝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纠正百官之罪恶”,职广位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御史台监察的效果是否抑制了腐败,故D项错误。4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
238、、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选B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5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
239、当时()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解析:选D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项正确。6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选A根据题目可知,唐律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受财,根据受财多少给予严肃处罚,故A项正确;题目中只是对“官员”,并未提到平民,因而无法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C两项错误
240、;题目中只是阐述史实,并未对史实进行评论,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竞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摘编自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材料二廉政公署首长廉政专员依法直接向特别行政区长官负责,其职员不隶属香港公务员序列其财政也由政府
241、预算直接划拔,财政独立。香港廉政公署拥有反贪工作所需的基本权力,此外香港法律还赋予廉署一些特权,比如廉署有权逮捕犯罪嫌疑人,有权搜查可疑的楼宇,扣押犯罪相关的财务,有权调查任何金融机构等。防止贪污处和社会关系处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肃贪倡廉的教育工作向社会灌输反腐意识,解释反贪污法律,使肃贪倡廉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私营机构健全防腐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摘编自香港廉政公署对大陆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多措并举、猛药施治,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
242、风等“四风”问题宣战,解决了文山会海、奢侈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等一系列多年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作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摘编自新华社每日电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的主要特点。(9分)(3)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第二个省略号前内容和最后一句话概括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第(2)问,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意即可。第(3)问,可借鉴材料一明朝的做法或材料二香港的做法,联系实际做答。答案:(1)措施: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实行特务统治对官吏以监视;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2)特点:拥有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廉政公署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权力较大;注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预防和教育。(3)教训: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廉政建设的巡视督查;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党的作风建设;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多项措施并举;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