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解读: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力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对这一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就是要求知道法令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这些法令来认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俄国的社会变革有哪些重要影响。这次改革最终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除了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在于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宽阔的视野,从而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
3、的连环保制度。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在此之后,俄国还在政治机构、司法制度、征兵制度、财政、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难点:全面正
4、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状况如何?A 政治:农民起义不断,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冲击;B 经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资金、市场);俄国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C 思想:反专制统治、反农奴制的新思潮萌动;D 对外: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讲授新课】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A 内忧: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新思潮的涌动);B 外患:国际地位下降(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宗旨:【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
5、,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 年月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年月思考: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答案: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3、酝酿:A 历史基础: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均进行过改革;B 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C 组织基础:成立各层次的专门委员会(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D 个人力量:亚历山大二世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改革。4、方案A 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家用奴也不愿交土地分给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民的
6、控制;B 工商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C 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探究学习】进行当时俄国的发展形势,请你判断一下,亚历山大二会选择哪一种方案?答案:第二种方案。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二、“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知识拓展】俄历与公历的换算俄国从以前使用的教会立法是以公元前5508年为创世纪的元年,每年的新年始于9月1日,这种立法不利于俄国与欧洲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外交活动。1699年12月30日,彼得一世发布诏令,宣布采用按照罗马天主教总主教儒略恺撒所创
7、立的儒略历,纪年从基督诞辰算起,新年从新世纪的第一天算起,即1700年1月1日开始。彼得一世改革所采用的儒略历与公历(格利高里历)有所区别,两者换算的公式如下:儒略历日期比公历晚,16世纪晚9天,17世纪晚10天,18世纪晚11天,19世纪晚12天,20世纪晚13天。儒略历在俄国一直延用到1918年1月26日。后采用格利高里历。 1、农奴获得人身解放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2、农民获得一块份地并承担一些临时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
8、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2040。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3、赎地的手续首先以现金的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50%;其余部份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男劳力前两年每年服40天劳役,之后交代役租。只有当本息都付清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明显的,赎金并不是实在的土地的价格,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4、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
9、,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三、进步性与局限性1、进步性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A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B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C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学思之窗】教材第97页材料,思考: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从背景上看: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从内容上看: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从过程上看:农民对改革的长期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2、局限性A 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B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C 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探究学习】阅读教材第98页的三段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令”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2)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