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001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九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

2、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答案:A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解析:192

3、1年列宁认为小生产者就是资本主义,1923年提出“文明的合作社”也是符合社会主义,说明对于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项正确;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合作社认识,没有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调整,C项错误;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答案:B3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解析:根据所学,20

4、世纪30年代中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计划性的一面,而当时新经济政策鼓励市场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计划与新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故B项正确;计划委员会体现的是苏俄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不能反映国际形势的情况,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4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

5、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时认为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反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项;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排除A项;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是在斯大林上台后形成的斯大林体制,排除D项。答案:B5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数据对比,由此可知()播种机收割机牲畜 集体农主2.2台/100俄亩2.07台/100俄亩13.8头/100俄亩个体小农0.3台/100俄亩0.6台/100俄亩17头/100俄亩A.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6、B农业机械化基本完成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D集体农庄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有利于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在播种机、收割机和牲畜方面的数据对比,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总体成就,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B、C、D三项。答案:A6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7、的开展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解析:据材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B7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A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D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解析:1933年的苏联刚刚完成了一五计划(19281932年),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的成

8、就,这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苏联一五计划(计划手段)是不切实际幻想的看法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干预(计划手段)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美苏冷战的出现是在二战之后,故A项错误;该漫画体现了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并没有反映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错误;该漫画是1933年的苏联漫画,其意图在于表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并没有说明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

9、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苏联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私有土地的存在说明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政策是收取农业税,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集体农庄,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故D项错误。答案:C9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这主要表明()A赫鲁晓夫

10、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解析:在苏联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这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答案:C10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

11、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答案:D11以下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当B19651970年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军事重工业C19701975年间美国因深陷越战经济出现“滞胀”D19751980年间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促进经济增长解析:从题图可知,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仅是增长速度相当,故A项错误;19651970年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19701975年间,美国因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

12、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9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B12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解析: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黄金时代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隐含新危机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代”,多种评价对勃列

13、日涅夫改革的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

14、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

15、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实现国共合作。(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性的政策;据材料二“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

16、济政策”得出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有不同认识。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得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三“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模式,改革最终失败。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影响:

17、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

18、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运用相关史实,以“苏联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一、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解析:针对苏联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作用,主流观点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而苏联模式短时期内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应对其予以肯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则从现代化的影响上分析,即现代化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走向民主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对苏联模式予以否定。答案:观点一: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苏联模式给予正面评价。说明:苏联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观点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苏联模式给予负面评价。说明:苏联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