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2.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描绘的是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智永(僧人)的弟子辩才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骗取到手并将其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2、这一作品体现了( )A.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合流B.饮茶风尚遍及贵族与百姓C.王羲之书法在唐备受推崇D.绘画作品与历史真实统一3.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命题时“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出现了“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的情况;对于考生的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做严格规定和限制。这表明北宋时期( )A.佛道思想开始传播B.儒学逐步失去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更加规范D.统治者文化政策较开明4.明代永乐元年十月,西洋琐里国王遣使来贡,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命勿征。又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来贡,因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帝亦不听。这反映了明代( )A.对胡椒需求量极大B.奉行朝贡
3、贸易体制C.鼓励民间对外贸易D.近代商业观念萌芽5.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席,时人笑称“皇族内阁”。表3皇族身份的内阁成员概况表。成员奕劻溥伦绍昌善耆载泽栽洵寿耆职位总理大臣农工商大臣司法大臣民政大臣度支大臣海军大臣理藩大臣概况公认改革者,主张三权分立热心于宪政实践,政治开明热衷于发展海军平庸据表3判断,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 )A.打压立宪派的参政热情B.通过政治改革寻找出路C.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D.顺应近代化的时代潮流6.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允许
4、外商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B.中国经济中的近代化因素在增加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D.中国的国内市场在不断扩大7.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不再出现新盖的祠堂;以祠堂为中心的各种活动日益式微,共同祖产由子孙瓜分变卖的事也渐渐增多。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推动了地方政治变革B.农村经济出现了根本变化C.民主观念渗透到基层生活D.传统的宗法关系彻底瓦解8.1922年梁启超说:“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虽然他(思想界)流动的方向和结果,现在还没有十分看得出来,单论他由静而动的那点机势,谁也不能不说他是进化。”梁启超的观
5、点反映了当时中国( )A.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斗争激烈B.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C.形成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想潮流D.社会进化的思想占据社会主导9.1937年清明节,中共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撰写的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 )A.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D.文化认同是抗战胜利的保障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24.2%上升到1991年的59.2%o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64.
6、5%下降到1995年的60.3%,林牧渔业则相应由35.1%上升到39.7%。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农民从温饱迈入小康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D.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11.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只是一个负责协调和管理的上层结构,大政方针由帝国上层制定,但日常事务的具体管理由地方负责。帝国上层与地方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固定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帝国( )A.法治是维系统治的关键B.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C.统治秩序难以得到维护D.分崩离析的危险已消除12.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进货和长途奔波
7、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13.下图是18世纪初世界部分城市劳动力价格与能源价格的比值示意图。例如:英国城市纽卡斯尔工人工资较高,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故比值较高。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A.工业革命推高英国工人工资水平B.较低比值显示生产成本低廉C.清朝前期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D.较高比值利于推动技术革新14.德国在1871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加强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在德国的统治;又依靠强大
8、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将德国带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为德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B.实现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C.顺应了德国发展的现实需要D.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15.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法案”,为发展针对第三世界未来领袖的教育和训练项目提供了法律依据“青年领袖项目”不断扩大,如致力于“加强潜在领袖与美国人民和机构之间交流”的非洲子项目,仅 1964年就新增517个名额。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对外战略重心转向第三世界B.试图攫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C.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D.准备破坏不结
9、盟运动取得的成果16.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成员(G20)共实施了1583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其中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了600多项,约占G20成员贸易限制措施总数的40%。据此可知( )A.美国致力于维护世界贸易公平B.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C.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变化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削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
10、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
11、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中、意两国思想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年,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
12、、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
13、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6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会上提出了一个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主要内容是:双占区(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伦敦建议”公布后不久,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西占区将发行一种新马克即“B”记马克。对于西方背着苏联搞币制改革,苏联军管当局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谴责美、
14、英、法三国“推行肢解德国的政策”。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D”记马克,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英、法与苏联各自实行的币制改革,并说明其实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英、法、苏在德推行的币制改革。(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中国古代某些朝代人口与耕地统计表朝代年份(公元)人口(百万人)耕地面积(百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人)西汉2605068.43东汉1055353510.09东汉1464850610.54北宋961(976)322557.97北宋1109
15、(1072)1216605.45明朝1391(1393)615228.56明朝1592(1581)2007933.97清朝1662837138.59清朝1776(1784)2689893.69清朝1800(1812)29510253.47清朝1848(1887)42712022.81(括号内年份表示耕地面积的统计年份,未加括号的为相应人口的统计年份)据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整理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成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之有据,逻辑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学在
16、官府”的局面,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这些都是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反映,故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排除B;“有教无类”是教育主张,不是政治诉求,排除D。2.答案:C解析:从图片信息及题中文字介绍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合流,A项错误;画面虽有烹茶的内容,但不能由此得出饮茶风尚“遍及贵族与百姓”的结论,B项排除;根据材料“唐太宗御史将兰亭序骗取到手”等可知,当时王羲之书法备受推崇,C项符合题意;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3.答案:D解析:当时尽管处于儒学复兴时代,但是儒学对科举考试还没有具备后来明清时期那种绝对
17、化的影响力,因此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很多来自儒家之外的道家,而且对于考生作答的内容和形式,官方不做严格限制,这有利于考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体上体现出的是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宽松,故选D项。4.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当外国附载商品与中国民间互市时,有关部门请求征税,但皇帝不准,这体现了当时明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朝贡贸易体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理解材料,材料没有体现对胡椒需求量大;明代奉行海禁政策,且材料说的是政府不向他国征税,未体现政府鼓励民间对外贸易,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商业观念与近代商业观念脱离,不是近代商业观念萌芽,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皇族身份的内阁成员的概况
18、可知,这些成员大都有志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改革,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打压立宪派参政热情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置责任内阁,这已经打破原有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而不是维护制度本身,排除C项;顺应时代潮流是后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不属于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表明18401894年,中国土布生产使用土纱量整体减少,使用洋纱量不断增加,这表明传统的纺织逐渐分离,自然经济不断瓦解,机器纺纱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中的近代化因素增加,B项正确;允许外商在华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19、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挤压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土布生产使用土纱和洋纱的情况,没有反映出国内市场的情况,D项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以祠堂为中心的各种活动日益式微”说明宗族观念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乡村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8.答案:C解析:“孔子”“屈原”代表的是传统思想而不是反动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以体现社会进化思想占据主导,排除D项;根据
20、材料“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可知当时社会上各种思想潮流多元并存,故C项正确。9.答案:C解析: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西安事变的促进下,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祭文中倡导国共双方携起手来共赴国难,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表明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故选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文化认同并非是抗战胜利的保障,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材
21、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总值比例和农业产值比例都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故A项正确。全面小康在当时还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1.答案:A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最后分裂为东罗马、西罗马两个帝国,排除D项;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地方的自治程度高再由“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可知,代表契约精神的法治是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关键,故A项正确。1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商业革命,故选B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13.答案
2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劳动力价格与能原价格的比值越高,说明工人工资较高,能源价格低廉,越有利于推动技术革新,故D正确;1765年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时间不符合18世纪初,排除A;较低比值说明工人工资较低,能源价格高,不能说明生产成本低廉,排除B;C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4.答案:C解析:德国完成统一是在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排除A项;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中保留的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是德国后来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根源,也影响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故B项错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中保留的专制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德国君主立宪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这一制度维护了德
23、国的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又推动了德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故C项正确。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61年”“针对第三世界未来领袖的教育和训练项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打着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的旗号,进行文化渗透,以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力;再联系当时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可以判断出美国的政策意图是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故C项符合题意。当时美国对外战略重心是在欧洲,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美国这一政策的提出是在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阶段,故D项错误。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
24、经济发展的趋势,二十国集团成员在此时实施贸易限制措施说明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故B项正确。美国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约占G20成员贸易限制措施总数的40%,这说明美国破坏了世界贸易公平,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7.答案:(1)变化: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中西方文化出现部分交融。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努力。(2)特点:人文主义盛行;多才多艺者辈出。不同影响:中国:巩固封建正统思想;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未引起社会转型。意大利:冲击封建神学;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25、利于思想解放;促使欧洲社会发生转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 转化的趋势”“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等信息从向近代转型、出现民主启蒙思想、中西文化交融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材料中列举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作用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贏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思想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封建制度、专制统治、思想解放、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来说明。18.答案:(1)主要内容:没(接)收教会在华学校;建立人民公办、自
26、办(私立)学校(或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国家互派留学生;聘请苏联专家;仿效苏联制订教学计划、大纲,翻译苏联教材(或仿效苏联教育模式);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发展专门学校,重点培养工业人才。(2)意义:贯彻和实践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或贯彻了“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教育;适应了国家工业化(或“一五”计划)的需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
27、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等概况作答。(2)结合所学知识从贯彻和实践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教育、巩固了新生政权等角度分析作答。19.答案:(1)美、英、法提出旨在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继而宣布单方的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对此提出抗议和谴责,也在苏占区实行市制改革,发行“D”记马克。实质是美、苏按自己利益在欧洲划分势力范围。(2)
28、体现大国意志,具有强权政治色彩;导致德国分裂;加剧欧洲紧张局势;影响冷战格局。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发行一种新马克”“谴责美、英、法三国推行肢解德国的政策”“发行新的D记马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联系史实分析可知,这是美、苏双方在欧洲划分势力范围的表现。(2)评价从导致德国分裂,加剧欧洲紧张局势和影响冷战格局等角度回答。 20.答案:示例论题:清代人口锐增,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阐释:表格反映了清代耕地面积增幅远低于人口增幅,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呈现迅速下降趋势。人口问题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清初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洲
29、的高产作物大量流入中国,开发了贫瘠土地,耕地面积增加,但耕地面积的增加不能满足人口的增速,这说明人口锐增给近代化带来了压力。清初实行摊丁入亩,促使人口迅速增长,但由于小农经济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发展无法缓解人口锐增的要求。这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据此可知,清代人口压力大,农业面临新挑战,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阻力增加。解析:先要解读表格信息。表格列举了西汉、东汉、北宋、明代、清代部分年份的人口、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情况。因而可从中分别提取信息,也可以整体提取信息来拟定论题。还可以结合表格中人口、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发展趋向来提取信息。然后要阐释所拟论题,一定要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如耕作方法、耕作技术、农业发展的特点或中国古代的賦税制度、土地制度、重农政策等方面的史实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