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整体设计本节概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第二目“孔子和早期儒学”,重点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第三目“道家和法家”,则简单介绍了
2、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原始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各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
3、;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代表,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儒家作为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学习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在创立、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处世观。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
4、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背景介绍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新旧交接的过渡阶
5、段。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领域上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视频导入上课前,首先播放世界文化遗产孔庙的资料片,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推进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及第一目内容。(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问题情境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如何?教师提示学生联系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的内容来思考。(板书)1.社会原因第一,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知
6、识拓展: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夺、较量之中变化发展。各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第二,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知识拓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知识拓展: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第四,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知识拓展: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
7、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过渡: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板书)2.主要流派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及“历史纵横”,填好下列表格。(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道家老子 庄子儒家孔子 孟子 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 韩非子“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
8、、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百家的思想我们将在后面重点介绍。(板书)3.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下面重点来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板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1.孔子(课件展示孔子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了解孔子的生平。问题情境2: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师生互动:(1)“仁”的学说核心(板书)知识拓展:孔子关于“仁”的
9、论述很多,在记录孔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孔子是如何对“仁”作解释的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2)(板书)以德治民知识拓展: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是进步的;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 孔子讲学图(3)(板书)有教无类知识拓展:教育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
10、学在官府”的局面。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5“资料回放”,分组讨论: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过程评价: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智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孟子(板书)2.孟子问题情境3:概述孟子的思想主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11、为轻。”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仁政”知识拓展: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2)“民贵君轻”知识拓展: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3)“性本善”知识拓展: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12、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过程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板书)3.荀子问题情境4:概述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仁义”和“王道”(2)“君舟民水”知识拓展:荀子的一种政治思想,他把统治者与人
13、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3)“性恶论”知识拓展: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完成相关问题。详见习题解答部分。合作探究: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孔子 孟子 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性恶论(板书)三、道家和法家问题情境5:概述道
14、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材料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材料四“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知识拓展: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着,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庄子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就可以摆脱人间的烦恼,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
15、“我”的主观产物。韩非子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学生结合教材,继续填好下列表格。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儒家孔子“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商鞅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专制课堂小结在本节
16、课中,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对各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到当时思想领域之所以空前繁盛,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今天,诸子百家的思想仍然大放异彩,例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1.搜集、整理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学习、人生的格言、名句,体味其中蕴涵的道理,感受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及对自己学习、成长的影响。2.走访社区及乡村的老人,收集、整理当地习俗、礼仪规范,了解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
17、影响。习题解答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从客观上说,人性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人性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知识拓展: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
18、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题关键:联系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的内容来思考。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等方面来分析。答案提示:详见教学过程。二、学习延伸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解题关键:了解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思路引领: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答案提示:(1)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2)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3)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4)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言论属于儒家“仁”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