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873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守望叶敬之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

2、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

3、音清亮。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他睁了睁眼睛,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

4、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5、。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赶集的几乎走

6、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7、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用途很大,曾经很受欢迎,引出后面所写的内容。B. 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窝子,结尾写人们烧毛窝子,前后对比,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C. 小说的结尾富有象征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这一美好的景象暗示出“我”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D.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

8、象。2. 小说三次集中描写李大爷的外貌,请找出来,分析各表现了李大爷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3.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1. B 2. 第一次外貌描写在第3自然段:“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这一处描写出了此时李大爷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信心的状态。第二次外貌描写在第6自然段:“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这一处描写出了毛窝子渐渐无人问津后李大爷日渐憔悴、忧虑,孤独的状态;第三次外貌描写在第12自然段:“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

9、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这一处描写出了李大爷身体衰老病弱,精神颓败,失去寄托和希望的状态。这样的变化说明了李大爷对毛窝子的热爱,对它逐渐消亡,传承无望而感到痛心、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起了故事情节,将民间老艺人李大爷的故事记录下来。通过“我”的眼睛,亲眼见证了毛窝子的发展与消亡,见证了李大爷由精神矍铄到郁郁而终的过程,塑造了李大爷做事用心,对民间传统技艺 充满感情,渴望传承的人物形象。“我”从小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去买毛窝子,到“我”亲眼看见满屋子的毛窝子被烧毁,深刻

10、地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传统技艺无人关注、无人传承的深深遗憾和慨叹。以“我”来叙述故事,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文章更真实可信。【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B项“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这一说法不正确,文章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

11、窝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毛窝子逐渐淡出视野最后被烧毁,这是时代发展的遗憾。作者旨在说明的并不是毛窝子本身过时与否,而是在表达对以毛窝子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思考和慨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类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12、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本题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文本举例子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这里按照第二类提供答案,权当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性格了。本题中要求找出三处李大爷的外貌描写,刚好对应了“我”三次见到李大爷卖毛窝子的场景,每见到一次,李大爷就越发衰老、憔悴。在文中很容易勾画出对应的段落。由“两道深深的皱纹”“像垄沟”变为“三道”“而且更深了”,由“红脸膛”变成脸色“黑紫”,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都说明了李大爷在毛窝子逐渐消亡的过程中,也逐渐衰老、孤独,逐渐失去了希望。组织答案要点即可。【3题详解】本题考查

13、理解把握文学类文本叙述手法的能力。要全面把握叙述上的特点,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才能全面覆盖,不遗漏答案要点。一、叙述人称和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二、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就是要掌握常见的情节结构技巧;第二步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安排的技巧;第三步是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从结构上来说,故事是通过“我”来讲述的,“我”经历了毛窝子的发展和消亡这段岁月,“我”将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串联在了一起,这样显得行文更加紧凑,便于取材。从人物塑造上来说

14、,通过“我”三次见到李大爷,“我”都发现李大爷有明显的变化,很直观地塑造了李大爷由精神饱满到衰老憔悴的人物形象,能够体现出李大爷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主题上来说,“我”的观察和叙述,无论是李大爷的变化,还是毛窝子的时兴到被烧毁,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主题:传统技艺的传承。毛窝子只是一个代表,还有很多像毛窝子一样的民间传统技艺,正在时代发展的脚步中渐渐消失,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怎样面对?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我”既是毛窝子发展和消亡的见证者,也是李大爷一生几个重要节点的旁观者,由“我”之后回忆小时候母亲带“我”去买毛窝子和“我”叙述“我”带着自己的孩子买毛窝子,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15、。【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二)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曾经有过的落日陆平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

16、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催人回归应该拥有的那处蜗居。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不需要再有约束的五彩的梦。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儿歌,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

17、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背,连导游也恹恹地不再放出百灵鸟一般动听的喉舌。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那是一种实在不能太多暴露的意境。而一种幸福满向心底,这种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子,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

18、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在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今/恐修名之不立”的同时,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

19、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遥远”和“亲切”,都是就“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言的,但两者位置上不可互换。B. 第自然段承接上文“我”对落日的记忆,引出下文屈原和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例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 屈原、布鲁诺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贤,他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D. 纵观全文,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语言典雅含蓄,充满诗情

20、画意。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 文章引用屈原的诗以及布鲁诺的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答案】4. D 5. “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6. 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

21、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

22、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D项中“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这一说法不正确,作者写了三处自然界的落日:田间劳作时望见的落日、出差归来时车窗外的落日、西双版纳凤尾竹间隙的落日,突出的是落日之美,表达了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后文再写两位名人的人生落日、后人的落日,写出了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人生落日”和“自然界落日”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所谓重要语句一般包括三层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

23、境意义(临时意义)。深层意义(言外之意),即句子表达的更加深层的意义,通常与本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相关。本题中要求理解“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这句话,首先看它的表层意义,旭日就是落日,太阳始终只有一个,今夜落下,明早升起;其次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句内含义:作者想象着布鲁诺在临刑前一定想着这句话,写出了布鲁诺虽然面临死亡,面临人生的“落日”,仍心怀希望,坚信明天是光明灿烂的情怀。最后,结合文章中作者赞美自然界落日,同时歌颂了两位名人在生命中最后的“落日”的文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

24、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本题中已经明确要求回答出引用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来进行思考。从内容上讲,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除了前文中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外,又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人生的落日,写出了两位名人在对待“落日”时的态度,无疑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增加文学意蕴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引用两位名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的“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又照应了下文对每个人都要面临落日,但都

25、能记住曾经最辉煌的落日的描写,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名人的话,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美上,而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人生”的层面,升华了主题,即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点睛】散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的一般方法是:一、指出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

26、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本义语境义。三、联系本文主旨,分析此句是否表达了主旨、点明主旨、升华主旨等,并结合作者的情感解析。四、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结合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心态、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语段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

27、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28、,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语段二: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9、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改变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C.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法;效法D. 不甚,则身危国削 甚:严重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此之谓也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请以战喻/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9.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答案】7. A 8. D 9. (1)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

30、,是不曾有过的事。(2)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A项,“勿夺其时”的“夺”应译为“耽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

31、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之”是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后一个“之”是宾语“此”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比”;后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和,与”。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用”;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用”。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32、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衣”:穿;“王”:称王;“然而”:这样,却;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2)“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治”:治理;“贼”:残害。【点睛】参考译文:语段一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了!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

33、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

34、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语段二

35、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苦。

36、蔡父奇其貌,曰:“有封候骨,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

37、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其见任如此。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

38、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注】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B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C.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D.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方进志于经学,为人谦恭

39、。方进学习经术十多年,备受称赞。在受到老儒士胡常诋毁时,他派遣门下诸生虚心求教,胡常最终被感动。B. 翟方进忠真直言,维护朝纲。涓勋身为司隶,对丞相轻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方进认为这不合礼法,于是上奏皇上降了涓勋的官。C. 翟方进注重修养,事母极孝。年少为学,后母赴京陪侍,织鞋供读。后官至丞相,供养母亲十分真诚。后母去世,守丧期满才又回来做官。D. 翟方进智能有余,深受倚重。翟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触罪被杀,方进感到惭愧,上疏请罪辞官,但皇上宽宏大量,从不怀疑方进。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40、2)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答案】10. C 11. D 12. (1)当初,方进刚刚任职,而涡勋也刚被任命为司隶,不肯拜见丞相,后来朝会见面时,礼节又很傲慢。(2)等到淳于长因为大逆罪被杀,所有和淳于长交好的人都被免职,但是皇上因为方进是朝廷重要的大臣,替他隐瞒避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明句式,助断句修辞句,找特点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

41、题根据“又”判断出是同一主语“勋”的第二个举动,所以“又”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和D项。又根据“乃就车”,可知之前并没有“就车”;因此,“下车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

42、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D项“等到淳于长触罪被杀,方进感到惭愧”说法不正确,原文中说的是“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意即方进感到惭愧是因为所有和淳于长交好的人都被免职,而皇帝却替他隐瞒了下来,并不是因为“淳于长被杀”而感到惭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

43、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重点要注意译出“初”:当初;“视事”:任职;拜,授予职务;“谒”:拜见;“倨”:倨傲;“及”:等到;“坐”:因获罪;“厚善”:交好;“免”:免职;诸,各个、所有;“以”:因为;“为(之)隐讳”,省略句;“隐讳”:隐瞒避讳【点睛】参考译文: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做了一个小官吏,多次被缘史责骂。蔡父认为他的

44、形貌不同一般,说: “你有封候的相貌,应该研究经术得以发展。”于是辞别他的后母,想要西行到长安学习经学。后母可怜他年纪尚小,随他到长安,织布做鞋供方进读书。过了十多年,方进在经学方面精通熟悉,徒众一天天多起来,诸儒都称赞他。后来因参加射策甲科考试做了郎。这时候,有清河县老儒生胡常,和方进共同学习经学,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诋毁他。方进知道这件事,派遣门下诸生到胡常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像这样久之,胡常知方进的宗旨在谦让自己,内心不安,那之后便常常称颂方进,于是相互亲近友善。几年后,升迁做朔方刺史,为官没有繁杂的法令,所考察的只要符合律条的就办,很有威名。再升任做丞相司直。当初,方进刚

45、任职,而涓勋也刚授予司隶一职,不肯拜见丞相,后来在朝廷聚会相见,礼节又傲慢。方进暗中观察他,涓勋私下拜访光禄勋辛庆忌,出来时在路上又遇到皇帝的舅舅成都候王商,涓勋下车站立等待,等王商走过了才上车。于是方进检举他的情况,说:“我听说国家的兴盛,要尊敬费者、敬重长者,爵位上下的礼仪,是王道纲纪,涓勋不遵礼仪,看不起宰相,奸邪谄媚无常,不应该处在这个位置上。”皇上因为霍方进所检举符合条律,于是将涓勋贬职。恰逢丞相薛宜因广汉地区盗贼群起,和太皇太后丧葬之时三输官吏一起征发徭役作奸犯科的事获罪,免去职位贬为百姓。于是提拔方进为丞相。当时后母还活着,方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供养后母十分真诚。遭逢母亲去世,守

46、孝三十六日,宁丧期满才治理国事,自己作为汉相,不敢逾越国家的制度。 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当初,定陵侯淳于长虽然是外戚,然而凭借谋划位列九卿,刚任职,方进只和淳于长交往,称赞举荐他。等到淳于长犯大逆之罪被杀时,和淳于长相好的众人都因为淳于长免官,而皇上因为方进是重臣,替他隐瞒此事。方进内心惭愧,上疏谢罪请求免职还乡。皇上答复说:“定陵侯淳于长已认罪,你虽然和他交往,论语中不是说了吗?早上犯错晚上改正,这是君子所赞许的,你有什么疑虑呢?请你专心一意不要懈怠,看医用药来保重身体。”方进像这样被器重。 绥和二年去世,皇上赐乘车棺材和丧葬用品,屋柱门槛都包上白布,天子亲自前往吊唁,谥号

47、为“恭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徒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谴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起笔三句描写夜雾笼罩下

48、一片凄迷的景象:楼台消失,渡口隐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表现词人内心的怅惘和迷茫。B.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用“可堪”二字领起,选取典型意象“孤馆”“杜鹃声”“斜阳暮”等描写词人不胜其悲的羁旅生活。C. “驿寄梅花”三句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人之情,但亲友的馈赠和来信并不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只能增加离愁别恨而已。D.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无理而问,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词人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直接表达了对不幸命运及现实政治的不满。14. “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分析“砌”字的表达效果。【答案】13.

49、D 14. “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

50、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D项中“直接表达了对不幸命运及现实政治的不满”说法不正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句,化实为虚,无理而问;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借问郴江本应绕着郴山而流,却为何要北流潇湘而去,这是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来说有三个步骤:(1)解释词语(本义+语境意)+翻译词语所在的句子(详细翻译,适当的联想和想象)(2)手法(主要答手法及其作用,

51、一般一到两种)(3)这个字或者词语,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关联诗歌中心)。本诗中的“砌”字,从本义上讲,是“砌成”“堆砌”之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砌砖”“砌墙”一类的动作;从语境“砌成此恨无重数”来看,“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并不能给词人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的情绪,而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用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从情感上来说,这个“砌”字,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也表达出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

52、无法消解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氓用桑叶的枯黄飘落,来比喻女子容颜憔悴的句子是“_,_。”(2)面对浩浩江水,古代文人会生发无限感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_”感叹愁绪之多,杜甫登高中的“_”感叹韶光易逝,苏轼赤壁赋中的“_,_”感叹人生短暂。【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

53、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1)中的关键提示是“桑叶的枯黄飘落”,氓中与桑叶相关的句子只有“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根据“枯黄飘落”一词,可知是“桑之落矣”。(2)中的关键提示词是“面对浩浩江水,古代文人会发生无限感慨”,说明下面需要默写的句子都有关“江水”。虞美人中有关江水且形容愁绪的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登高中有关江水且感叹时光的只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赤壁赋中有关江水的句子较多,但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只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点睛】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

54、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向王洛宾告别的灵堂里,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是一曲_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是达坂城的姑娘。1939年,王洛宾在兰州遇见一位维吾尔族司机,

55、从他嘴里听到一首很新鲜的曲调,便上前和他攀谈。司机说,开车跑长途,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就瞎编乱唱,反正戈壁滩上除了石头没有人会笑话他。王洛宾说:“你就把我当成戈壁滩上的石头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果然,司机_地唱了起来。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新疆有个达坂城,姑娘长得美”(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他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填写了生动、调皮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_。王洛宾的歌,是民歌,又不像民歌。他已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_的境界。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16. 依次填

56、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脍炙人口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一体B. 口碑载道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天成C. 口碑载道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天成D. 脍炙人口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一体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B. 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C. 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就是王洛宾从这些原始的乐句里筛选、提炼出来的D. 经王洛宾的筛选、提炼,一首简洁、流畅的乐谱从这些原始的乐句中产生了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57、( )A.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是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造成的。B.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C.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自己将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D.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答案】16. D 17. A 18. 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把

58、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第1空,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作品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口碑载道:比喻群众口头称颂像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这里形容的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传唱度广,并不是形容群众口头称颂,所以用“脍炙人口”更贴切。第2空,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

59、能控,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这里形容司机随性地开口唱歌,并不是形容感情激动,所以用“油然而生”更贴切。第3空,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这里形容的是歌曲流行,不是形容东西不见了,所以用“不胫而走”更贴切。第4空,浑然一体:多指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这里形容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成的整体境界,所以用“浑然一体”更贴亲切。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

60、、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本题中“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这句话的主语是王洛宾,因此,中间补写的句子也应该以王洛宾为主语,由此排除C项和D项。“筛选”“提炼”两个词语,根据递进关系,“从原始乐句中”只能先进行筛选,再对

61、剩下的进行提炼,由此排除B项。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A项,“原因是”和“造成的”杂糅;结构混乱;C项,“他自己将真正融入了”语序不当;D项,“他将自己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结构混乱;故选B19.下面是一家快递公司搬迁新址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

62、修改。因业务大了,原有地方狭小,咱们公司自即日起搬迁到凤凰路72号新址位于县二中东侧500米处,欢迎新老客户上门。询问电话:8321560。【答案】“大了” 改为“扩大” “地方”改为“场地” “咱们公司”改为“本公司” “上门”改为 “惠顾” “询问” 改为“垂询”【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一家快递公司搬迁新址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出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作答时,考生要抓住语段是“一家快递公司搬迁新址通告”,“大了”是

63、口语,太随意,可改为“扩大”。“地方”是口语,应为“场地”。“咱们公司”是口语,不正规,可改为“本公司”。“上门”是口语,改为敬辞“惠顾”。“询问”不能体现出对咨询自己的顾客的敬意,可改为“垂询”。【点睛】解答本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20.下图是根据重复次数与效果之间关系形成的“倒U曲线”,按要求回答问题。我们在生活学习中

64、都经历过父母“苦口婆心”式的说服教育,假如你正面对一位“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什么?要求:运用“倒U曲线图”的道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100个字。【答案】作为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您教育孩子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孩子面前反反复复地说,把“教育”变成“唠叨”后,效果反而会不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本题首先关注图表的表头“重复次数与效果之间关系”,再观察图表,可见在第一阶

65、段时,重复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到某一个峰值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重复次数越多,效果反而下降。最后再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图表信息,可见母亲的“苦口婆心”在“教育”阶段的时候,能够获得效果,但是如果过分“教育”,甚至“教育”变成“唠叨”时,效果反而不好。【点睛】框架示意图转换思路:1.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2.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3.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4.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

66、念,不能被遗漏。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多,处理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知识只需要搜索一下就能知晓,人不需要费劲去记住一些东西了。但也有人认为,记忆是一种能力,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也是分辨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的前提。那么互联网时代人脑记忆是否还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班级组织了一场辩论展开讨论。假设你是其中一方的一辩,请写一篇立论陈词,阐述己方立场。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承认差距,直面挑战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坚持的观点是电脑有可

67、能代替人脑。我方之所以认为电脑有可能代替人脑,理由如下:1.空间上,人脑有限,电脑无限。虽然今天的人脑仍比今天的电脑多了乘方倍的存储空间,很多方面高出若干倍的处理能力,虽然人脑的结构精巧得可以获得宇宙间最高的赞誉,但是,人脑永远要躲在西瓜大小的头颅内,而电脑的生存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因此,只要你愿意,可以把电脑造得无限大,内存可以无限多,处理器一万个一百万个都是有可能实现的。2.时间上,人脑有限,电脑无限。人脑的个体活得再长也很难超过120年,电脑的生命则可以无限延续,因为它不受物理元件寿命的制约,任何元件坏了都可以更换新的,只要有很好的备份保护及更新机制,它不受生命周期的制约。请试想一下,我们

68、今天的孩子要花至少20年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才有可能狂奔到科学的最前沿,从事对人类真正有意义的探索。在科学大爆炸的年代里,再过1000年,也许我们需要至少50年的时间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冲到科技发展的最前端,也许再过2000年,这个基础学习的历程将达100年,那时的人类该怎么办?真的到了发展的极限了?到那时电脑就有可能取代人脑了。3.准确无误地传承文明,毫无遗忘地积累经验。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积累,自从产生了语言,自从产生了文字,文化这个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经验的积淀,代代相传,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许多,有了质的飞跃?就是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可以使用。事实也

69、证明过,人的孩子跟随母狼长大,最终他比狼也聪明不了多少,因为他没有得到人的文化。对于电脑来说接受文化会更加容易,一段信息代码可以任意复制,只要有足够好的备份恢复机制它可以永不丢失,并且随时传送给新的系统。电脑将没有遗忘的概念,有的只是清除系统垃圾,这将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文明传承方案啊。 4.超高效的进化能力。人类的进化要受到生物体自身的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基因工程没有启动前原始的进化动力就是自然条件下的基因突变,自然淘汰,人类从同恩人、北京人、元谋人进化到现代人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而电脑则不然,硬件进化频繁,软件升级随时可以进行,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到硬件新产品中去,如果把电脑

70、当作一个新的物种来看,它的进化速度已经快得可以称为神了,短短的半个世纪时间,这个物种发生的进步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其他物种在1000万年内都不可能做到的。5.可怕的协调能力。人尝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可对人来说要真正做到万众一心是谈何容易呀,电脑就不同了,如果有必要,上千台上万台物理电脑随时可以组成逻辑上的一台超级电脑,进行统一的工作,超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毫无障碍的完全共享,效率超乎想像。在此,请允许我驳斥几个观点: 1.“电脑是人脑创造的,因此从哲学的角度说电脑不会超过人脑。”我接着就要问人又是谁创造的呢?真有万能的造物主吗?人和所有的地球生命都是由毫无生命的

71、原始自然环境创造的,自然环境本身并不具有智慧,但它赋予了原始生命一种生存进化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趋使下,生命不断进步直到人,人的智慧已经超过它无穷大倍了。同样我们人也可以赋予电脑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机制,让它自己去发展,它为什么不可能超越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电脑在抽象思维上不可能超过人脑。不是的,人工智能的程序专家们同样可以使电脑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人脑如何工作,电脑就能如何模仿,一定可以实现的,例如某些电脑软件根据现有数据对股市的走向作出整体的评估和预测,就是电脑帮助人脑进行决策性思考的很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电脑有可能代替人脑,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

72、作能力。1.审题: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弄清要求写作的作文体裁辩论中的立论陈词;其次要读懂题干设定的写作者的身份其中一方的一辩;再次要确定写作的目的:阐述自己的立场。把握住了基本要求,才能展开分析。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力于网络,不需要费劲去记一些东西了;一是认为记忆是一种能力,是甄别信息的前提,必不可少。材料抛出的中心辩题是:互联网时代人脑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作文的要求,要选择一方的观点进行写作,或者选择“互联网时代人脑不具有重要意义/电脑能够替代人脑”,或者选择“互联网时代人脑仍具有重要意义/电脑不能替代人脑”。选定一方观点之后,要明了写作格式。既

73、然是要求写成一篇立论陈词,所以要遵循辩论稿的格式,要有称呼、有问候语、自我介绍、观点表达等。即:“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方一辩,我方坚持的观点是xxxx,我方之所以认为电脑有(无)可能代替人脑,理由如下”。电脑有无可能替代人脑,这个话题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根据自己的常识、兴趣、认知自行选择,没有对错是非之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要选择正方观点“电脑可以替代人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时间和空间上,电脑都优于人脑;电脑不会遗忘,只会积累;电脑可以频繁升级进化,具有超高的协调能力。如果选择了反方观点“电脑不能替代人脑”,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支撑观点:电脑是人脑创造的,始终受人脑控制;

74、电脑不具备抽象思维;电脑不具感情。2.参考立意:正方观点:电脑可以代替人脑:时间和空间上,电脑优于人脑;电脑不会遗忘,只会积累;电脑可以升级、进化,人脑不能;电脑具有人脑不具备协调能力反方观点:电脑不能代替人脑:电脑由人脑创造,人脑是电脑的主人;电脑没有人类的情感,只能按设定的程序操作;电脑不具备抽象思维3.行文结构:先要按照辩论陈词的格式,要有称呼语、问候语、自我介绍;然后明确表达己方的观点,再分条陈述自己的理由,再用自己的理由驳斥对方的观点,最后再重申、强调己方的观点。4.写作素材:1.人脑有极限吗?个人认为,当然有,而且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上个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作用,最终迫使人们不断开发大脑

75、的外延设施以弥补这个缺陷,那个外延设施被称为电脑。当然,目前为止人脑在运算速度上达到了极限。我认为以后电脑也能拥有这些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一些暧昧的模糊性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实际上,这是肯定的,虽然人脑在目前为止依然保持着优势,但并不代表以后依然能保持这个优势。科学会不断发展,但这不仅仅是在对前辈积累的知识添砖加瓦,更需要新的,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如果只靠在祖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积累就能使文明水平得到线性发展的话,今天的人类很可能是作为蚂蚁的食物,一种笨拙而迟缓的动物存在的。人工智能系统就是作为突破人脑性能上限而存在的,为了克服一些人脑在本质上无法克服的障碍,人们用一种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运算工

76、具来提高自己大脑的运算速度与精度,从小石子发展到算盘,又从算盘发展到现在巨型计算机。电脑是否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其他人脑所具有的要素?很多人(包括许多著名学者)都否认这一点。这是对的,对于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包括那些性能惊人的巨型计算机)来说,要实现这些确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使用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在根本上决定了对于人脑的优势仅仅在与运算的速度与精度。不过先别激动,一只刚出生的豹子用拴狗的项圈就能束缚住,但只有弱智才相信,等它成年后这个拴狗的项圈依然能束缚住它。2.对于当时(80年代)来说,128位机已经是神话般的存在了吧?但现在已经实现了,并且还不过是一台游戏机的水平。而现在,速度惊人的光计算

77、机,擅长模糊运算的生物计算机,以及完美结合了两者优点,近乎于神话般性能的量子计算机正在世界范围内开发,它们所具备的性能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知,你又能否定,这些在理论基础上与他们的前辈电子计算机完全不同的继承者,不能达到或者超越人脑的水平吗?要知道,这些新世代计算机与我们正在使用的电子计算机的差异,就如同电子计算机与算盘的差异一样巨大。人脑就目前的条件来说,人类文明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更新、强化人工智能系统,而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最终将全面地超越人脑,达到一个人类所无法理解的境界(当然,最初人类是可以理解的,但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本身所具备的自我进化特性,以及其高智慧,将使自己以远远超越自

78、然的速度进化)。3.若把现今的电脑当作一个物种来看待,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缺乏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因为现在的电脑没有欲望,没有感情,没有自我意识,一切升级与维护都被动地依赖着人,假如地球上的人类就在今晚全部消失了,剩下的电脑不过只是一堆堆废铁,当电能耗尽之时也就是它们终结之日,不会有任何作为的。原因在于,一套可延续的自我发展机制今天还没有被人类建立起来,电脑还不具备自我生存能力,就像婴儿还没有断奶,如果老妈不管他了他就活不了。不过,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都在努力赋予电脑这些可贵也是可怖的能力。不少试验性的机器人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展望一下,当某位电脑狂人制造出一种病毒,这种病毒使被感染的所有

79、电脑具备了自我意识,使电脑拥有了支配一切的欲望,使电脑有了追求喜悦的冲动,使电脑有了提高效率的本能,那么电脑将主动地调动自己的能力来发展自己,之后的进化就不再依赖于人的指挥了。电脑真正学会自己觅食自己生存自己成长了,他也就可以断奶了,没有人类这个娘,照样可以闯四方。4.毋庸置疑,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处在智慧的金字塔尖,那么以后呢?以后也会是!因为有报道称有关专家称已找到让人类大脑变大方法。而研究发现,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可能与新皮质的厚度有密切关系,新皮质越厚,人的智商越高。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大脑中这种干细胞会更活跃,数量也更多。因此,当这些干细胞向神经元发展,就成为大脑中“电信号”的主要渠道,

80、理所当然地,原始细胞转化为越来越多的神经细胞,因此形成了更厚的新皮质。随着干细胞研究领域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人类的大脑有望变得更大,未来的人将变得更聪明。5.电脑的计算速度快是因为电脑只会计算大批大批的数据,只会运行一个一个的逻辑代码,还是人手把手的教会的。我们不会因为电线杆子高比人高就羡慕,不要因为牛的力气比人大就膜拜。而人脑聪明之处不仅在于会计算,更在于人脑知道如何创造新事物,并且知道如何创造出像电脑这样对方一直说聪明的东西来服务人。难道一个只用0和1思考的机器会真的比人更聪明吗?难道一个连聪明的电脑都能创造的人脑不比电脑聪明吗?6.从前,现在,将来的角度来论证:从前,有个叫爱因斯坦的科

81、学巨匠,他活着时,所有的电脑机器在他面前都被虐成了渣渣,更不用跟他的脑子比。当他去世后,他的大脑也被当宝贝一样保存至今,虽然很不幸的是部分已经遗失。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电脑报废后不被收藏呢?答案不必多谈。现在呢,电脑也只是插上电就能会没日没夜,不知疲倦的为主子服务的工具而已。你看人类把电脑利用的那么淋漓尽致,再拿电脑和人脑比聪明也只能呵呵了。将来呢?将来的电脑更有意思。因为将来的电脑能不能更发达,更先进还得取决于人脑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今的电脑可以无限扩展这没错,但这就像房子,你可以盖得越来越高,但没人住即使你盖到了大气层又有何用呢?所以将来更聪明的电脑是需要更更聪明的然脑来创造的。从前,现在,将来电脑都不会比人脑更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