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88.50KB ,
资源ID:908576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0857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4月24日14:3016:00;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卷 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电视剧芈(mi)月传中:“芈月的儿子赢稷(秦国昭襄王)在位时期,周赧(nan)王(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六千人的队伍勤王,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2、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 分封制近乎崩溃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C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D。2.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

3、 保证了决策机密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强化了专制皇权D. 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古代官制演变的本质。3.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4、. 三幅图呈现的都是中央官制B. 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 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答案】B【解析】【详解】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示意图,没有地方机构,所以目的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符合题意;三幅图是中国古代秦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最高统治者和权力的核心都是皇帝,是对古代中央官制的描述,A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图1中的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到图2中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可知皇权不断强化,C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图3中的“三司”、“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等可以知道,这是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D不符合

5、题意,排除。4.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A. 都实行王位世袭制B. 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C. 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D. 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答案】C【解析】A项的表述与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的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可知此

6、应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史实。故选C。5.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B. 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C. 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D. 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魏晋时期民间以物易物,钱不入市,而北魏孝文帝时期本该在一国运用的货币,仅在京师一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材料中民间以物易物,国家下诏铸造流通的货币无法流通全国,不是“币制的混乱”,A项

7、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租税制度制约金属货币流通,B项与题意不符;即使战乱时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不会“断绝”,C项说法绝对。6.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收入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 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途贩运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作为唯一口岸,广州的大额关税收入和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

8、各地的手工业产品有关,即长途贩运促进了关税收入的增长,B正确;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与史实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对比岭南和北方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岭南”,排除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7.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北宋灭亡后,作者逃亡南方,仍用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意在唤

9、起南宋读者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民族矛盾的尖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B、C两项并未表明作者使用开封方言描写城市风俗人情的用意,故BC错误。8.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

10、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

11、,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10.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 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采纳韩非子的“集权”说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天人感应”学说目的同样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12、;宋代思想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发展了传统儒学,倡导忠君爱国,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黄宗羲的观点虽然批判了君主专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但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窠臼,对维护封建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没有体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韩非子属于法家,排除B项;黄宗羲批判了封建专制,并非推动封建专制的发展,排除C项。11.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是英国法国美国中国A. B. C. D. 【答案】B【解析】 操纵国联的愿望落空,国会没有批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与会代表也没有签字,故选组合,故选B。12.南宋永康学派陈

13、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出于人的天性,“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两者与功利又是相联系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陈亮的这一认识( )A. 主要针对程朱理学的“理气论”B. 标志着理学发展成一严密的思想体系C. 是当时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符合统治者强化社会道德秩序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陈亮所在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其认为天理、人欲和功利是相互联系统一的,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正确;陈亮的主张并未针对“理气论”,排除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排除B;陈亮的主张与陈朱理学不同,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排除D,13.梭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

14、公民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罗马法规定: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些规定A. 蕴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B. 使自然法观念深入人心C. 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矛盾D.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财产等级制和罗马法规定的实质都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故A选项错误;自然法观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没有体现,故B选项错误;缓和平民和贵族矛盾只符合梭伦措施,故C选项错误。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

15、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 遵循先代旧制B. 因时进行变革C. 加强思想控制D. 强化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这段话大意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是不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故A正确,排除B、

16、C、D。1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北魏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A. 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B.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C. 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D.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国势之衰”是由孝文帝的改革所导致的,认为其用汉族的风俗取代本民族的风俗,导致北魏“国势之衰”,A正确;汉化政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排除

17、B;材料没有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也无法反映“产生离心力”而导致“国势之衰”,材料强调的是关于鲜卑民族传统方面的内容,排除D。16.“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募役法【答案】A【解析】结合“常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青苗法,据所学可知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

18、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诶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面授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与题意内容一致,故A项正确;市易法规定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额不例外,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募役法规定是纳钱代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爷要收取役钱,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17.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 民主思想

19、广泛传播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

20、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18.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习气”,“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B.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营工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政府转而扶植私人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一大批国营工厂出售给大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7

21、0年代,日本颁布一系列经济政策,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颁布土地改革法令,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也稳步提高,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效仿。A、C、D涉及的内容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有: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

22、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影响相似,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正确,故选B;仅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故排除ACD。20.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 为革命派提供经验B. 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C. 促进变法队伍分裂D. 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加速了政治两极分化,而康有为等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23、,最终扼杀了“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等人激进的变法措施激化了保守派和维新派的矛盾,最终导致变法失败,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是改良,后者是暴力革命,两者方式不同,排除A;康梁和光绪帝是联合在一起的,排除B;题干指的是政治势力的两极分化,而非维新派内部的分化,排除C。21.有学者认为:历史在经过一个巨大的迂回之后又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中国近代社会从抵拒扼杀改革到不得不重新认同改革的历程。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该特征的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D. 清末新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维新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

24、压,但八国联军侵华后,面对内忧外患,慈禧太后不得不主导清末新政的改革,这符合材料信息“中国近代社会从抵拒扼杀改革到不得不重新认同改革的历程”,故D正确;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22.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A.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 世纪之交出现

25、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故C正确;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对侵略,资产阶级在反侵略的同时还追求民主,因此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不一致,故A错误;资产阶级斗争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故B错误;农民阶级没有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故D错误。23.蔡元培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以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然一经庚子联军之压迫,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凡为外人,不问贤否,悉崇拜之;凡为外俗,不问是非,悉仿效之。”这表明清

26、政府A. 仇视新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蔓延B. 崇洋媚外的心理取代华夷观念C. 排外心理在列强冲击下恶性膨胀D. 信仰危机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信息可知,清政府自仇视外人的华夷观念转变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从排外转向媚外,并非仇视新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蔓延,也并非排外心理膨胀,A、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信仰危机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4.陕甘宁边区政府自1941年初实行禁止“法币”在边区行使并推行边币政策。1946年12月边区政府重申禁令,并颁行战时严禁“法币”行使办法。边区的货币政策A

27、. 起初不利于国共团结抗战B. 宣告了国共关系破产C. 支持了边区人民的自卫战争D. 加剧了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答案】C【解析】【详解】陕甘宁边区禁止使用法币,维护了本地区经济安全,支持了边区人民的自卫战争,C项符合题意;起初实行禁令有利于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阴谋,A项不符合题意;国共关系的破裂不是以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为标志的,故B不符合题意;加剧国内政局紧张的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共立场,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卷 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

28、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

29、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

30、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答案】(1)特点: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2)变化:成立专门的疫病防治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应急与预防并重。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变革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

31、念的冲击;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3)作用: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归纳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根据材料“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可归纳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根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可归纳出政府消极应对。(2)新变化:根据材料“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

32、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可归纳出成立专门的疫病防治机构;根据材料“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可归纳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根据材料“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可归纳出应急与预防并重。原因:关于近代防疫制度新变化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社会变革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念的冲击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作用:根据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33、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需要从遏制疫病的流行、减少人口死亡、初步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和赢得人民的拥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

34、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解析】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十四点计划”提出的时间“1918年1月”可以得出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战带

35、来的巨大灾难使得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结合一战中美国的实力变化可以知道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中“十四点计划”的内容可以得出过分理想化是导致受阻的原因之一;由“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可以得出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由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一战后美国的实力还是不如英法,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考点:20世纪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7.阅读材料,回

36、答问题。 材料 宋代以劳动者人身相对自由为基本前提的租佃关系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土地所有权集中同时发生的土地经营越来越分散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革。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倍于今故也。”张载说:“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土地的边际效用价值急剧提高,这就推动、迫使地主将所得积累下来,去开发新的土地,改善土地经营,从而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国家在保证农民有可以迁徙、可以选择地主权力的前提下,只问赋税收入,不管其余,就使社

37、会经济活动有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自我调节,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选择到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租佃关系的普及;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土地私有制大发展;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成因:宋代以前改革的成果;政府的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2)历史意义:促进了劳动者人身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积累与土地开发;迫使地主阶级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使社会经济有条件自我调节。【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宋代以劳动者

38、人身相对自由为基本前提的租佃关系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土地所有权集中同时发生的土地经营越来越分散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制度变革中存在租佃关系普及、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和土地私有制大发展、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等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中“宋代国家在保证农民有可以迁徙、可以选择地主权力的前提下,只问赋税收入,不管其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有以前改革的成果、政府的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等。(2)意义:根据材料“国家在保证农民有可以迁徙、可以选择地主权力的前提下,只问赋税收入,不管其余”,“社会经济活动有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自我调节,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选择到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劳动者、社会积累与土地开发、地主阶级、社会经济等方面归纳其历史意义,可得出这些变革促进了劳动者人身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积累与土地开发;迫使地主阶级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使社会经济有条件自我调节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