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习目标:1.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2.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3.掌握地理环境的三大地域分异规律。(重、难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表现(1)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是地域分异规律。2基本原因3自然带4具体表现“理想大陆”
2、自然带分布示意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123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提醒实际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
3、下引起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热量为基础,后者是以水分为主导。(1)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4)山地垂直地带性只受热量变化影响。()(5)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A气候B地形C水文 D植被【提示】(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2)(3)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4)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5)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在
4、汉代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生机勃勃,由于气候变迁等原因,在1972年彻底干涸,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被称作“死亡之海”。自2000以来,因钾盐开发,罗布泊逐渐复活,到2017年湖水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经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努力,恢复了生机,成为“希望之城”。问题1(区域认知)罗布泊从“死亡之海”成为“希望之城”是哪一个地理要素起的作用。提示:水文要素。问题2(综合思维)材料中罗布泊的变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
5、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1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6、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1)C(2)C图示反映了由于森林破坏,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问题1(区域认知)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什么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纬度地带性。问题2(综合思维)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提示】热量。 一、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比较项目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7、)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
8、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因素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相对高度及山体海拔有关。具
9、体如下图所示:5影响雪线的因素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具体分析如下: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相应纬度为海洋)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线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
10、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分析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解决该类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1)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本因素:热量条件差别大,水分条件差别小,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水分条件差别大,热量条件差别小,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2)依据自然景观(自然带)更替方向: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垂直方向更替,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2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题。(1)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
11、针叶林带C苔原带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 D海拔高度(3)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1)B(2)A(3)C第(1)题,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第(2)题,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第(3)题,纬度越低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
12、类可能越多;纬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与其同纬度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探讨1(区域认知)沿亚欧大陆的东岸由南向北自然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探讨2(区域认知)从我国渤海沿岸向西经亚欧大陆中部到欧洲北海沿岸,主要自然带如何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探讨3(综合思维)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是什么?为什么?南美洲西海岸热带荒漠带直逼赤道,
13、原因是什么?提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在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无陆地分布。秘鲁寒流的影响。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非洲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大致对称于赤道,是纬度地带性体现较明显的地区。2亚欧大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变化,是经度地带性体现较明显的地区。3山地垂直地带性在亚洲高原、山地,南、北美洲西部山地体现较明显。4非地带性的表现在不同地区,其具体影响因素不同,但也具有规律性。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3)题。(1)和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 D寒流(2)地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4、带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3)自然带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D(2)B(3)B 处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是热带草原带,是热带荒漠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经度地带性分异。人地协调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上的塞罕坝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围场垦殖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
15、设立机械林场,塞罕坝的三代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前后对比表时间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年均大风日数年均降水量无霜期1962年24万亩12%83天410 mm52天2016年底112万亩80%53天460 mm64天结合上述材料,塞罕坝环境的变迁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简要分析塞罕坝林场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提示:地理环境整
16、体性原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大风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增加、无霜期增加,改善了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增强,改善了水源地水质;林地具有防风固沙效益,有效地改善了京津冀地区冬春季的沙尘天气。(教师用书独具)题组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ABC D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的箭头是()ABC D1A2.B第1题,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的不同,表现在其汛期长短、流量大小、有无结冰期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多是由气候决定的。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7、主要跟当地水文条件有关。题组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3自然带从和自然带从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4B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A地带性规律B非地带性规律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A4.B 第3题,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第4题,B是在荒漠带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5下图是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其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D北半球的山体南坡为阳坡,光照充足,
18、同一自然带海拔较高,排除B、C两项,暖温带的基带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D项。(教师用书独具)教材P68探索1本“探索”以植被破坏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植被破坏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这一事例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2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教材P69思考赤道穿越刚果盆地,刚果盆地长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的东北信风从非洲大陆西部登陆,遇到东非高原的阻
19、碍,气流很难继续爬升,因此高原上降水少于盆地,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它有时被信风带控制,有时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此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响非洲地区的生态平衡问题,使得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甚至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最主要的是没有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使得全球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教材P72思考并不是所有陆地都是离海岸越近,降水越多。如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副热带大陆的西岸,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者是受自陆地吹向
20、海洋的信风的影响,干燥少雨。而这些地带的西岸海域全部是寒流,对沿岸陆地起减湿作用,加剧了干燥程度。所以离海岸越近,降水反而越少。教材P73思考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海拔8 844.43 m,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地处亚热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变化很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形成多种多样的垂直气候带;受其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显著,而且类型复杂、交错分布。2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即水平自然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其相似之处在南坡表现的更为显著,自然景观表现出从森林草原草甸冰碛冰川带的地带性更替。例如山麓为亚热带气候,自
21、然带相应的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带。教材P73复习题1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气候与水文:丰富的降水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流径流量大。气候与生物: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气候与土壤: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壤的肥力偏低。2(1)由于太阳辐射是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还受到
22、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量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这种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就称为经度地带性。由于降水的地带性,导致植被、土壤呈现地带性。其中,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内陆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谱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或阳坡与阴坡,由于水分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3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地理环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因此,人类利用地理环境时,既要综合开发,又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