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724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古专题六文言文阅读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

2、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

3、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与之相对的是“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B其祖本姬姓也: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每个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全体成员都是她的后代,因此古姓中有不少都从“女”,如“姚”“姜”“姬”等。C徙都大梁:大梁,古代河南洛阳的别称,战国时是魏国国都,魏惠王也因此别称梁惠王。D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朕、孤、不穀

4、等。解析:C项,“河南洛阳”错。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鞅少好刑名之学: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B夏殷不易礼而亡:夏殷,即夏桀和殷纣,他们二人都是暴虐荒淫的国君,后人常用他们指代昏庸的君王,以警诫他们的君主。C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河西,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与之相对,“河东”即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河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D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解析:C项,“黄河以南”错。“河内”在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亦专指河南省境内黄

5、河以北的地区,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内”即指后者。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一句,“年

6、虽少”和“有奇才”中间断开,这是两个带有转折意义的句子,排除A项。“举国”后不能断开,它和“而听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排除D项。“王即不听用鞅”是一句话,意思是“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做断句题一定要粗知大意,找准主语,把握动词,弄清句意关系。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

7、刑罚之中较轻。解析:“汤武”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

8、,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解析:从原文看,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这是变法十年后的状况,不是当时产生的结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1)关键词“苟”“法”“循”,“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句式相同,翻译时要注意。(2)“期年”“之”“国都”等词是关键词。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9、。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他)。正赶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公孙鞅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乎我们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高兴极了。”公孙鞅说:“我用强国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

10、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讲得好。”(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被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了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

11、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被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循新法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拾别人丢的东西占为己有的人,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局势安定。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又过了五年,秦国国富民强。孝公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的身穿铠甲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押着公子卬回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以求和。

12、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

13、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

14、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则诸侯图鲁矣: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B请与子论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来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孔子”。C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即孟尝君,名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中说的就是此人。D于是南平百越:百越,又称“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

15、称“百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中的“百越”即是此意。解析:C项,“说的就是此人”错误。文中的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贵族,与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孟尝,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不被重用。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魏文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是备受司马光推崇的治国明君。B武侯浮西河而下: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交界处。C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宗室,特指与国君或皇帝同宗族之人。通常

16、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D太子立: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多居住在中宫,所以常用“中宫”称太子。解析:D项,“中宫”错。在古代,太子多居住在东宫,故常用“东宫”称太子。“中宫”是皇后居住之处,常用以借指皇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

17、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句中,“起”指吴起,“君用起”指鲁君重用吴起,主谓宾已全。而“则是”是“则是弃卫”一句的开头,译为“就等于抛弃了卫国”,所以应在“则是”前和“弃卫”后断开。故排除A、C两项。“而有战胜之名”中的“之”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的,不能在它后面断开,所以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

18、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春秋末期晋国被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所取代,史称“三家分晋”。三晋,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后演变为中国山西省的别称。故选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

19、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原文没有吴起对公叔“

20、深表不满”的意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译文: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题中注意判断句“此乃也”、“所以”(的原因)、“乃”(才)。第(2)题中注意“作乱”(暴乱,发动叛乱)、“走”(逃跑)、“之”(到)。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用吴起为将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

21、就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而有战胜的名声,诸侯们就打鲁国的主意。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将军,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脓液,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脓液,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命他担任西河郡守一职,来抵

22、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于西河并顺流而下,船行到半途,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险固,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治政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仁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说:“讲得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你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

23、说:“应该托付给你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原本的楚国贵戚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

24、七十多家。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25、。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

26、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晚而改节节:志向B宠顿首谢曰 谢:谢罪C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因犯罪D恒亡其半 亡:损失解析:这里是“回答”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涣以方略讨击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悉诛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其冤嫌久讼 吾其还也D入为大司农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拿,用,凭着。B项,代词,他们/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代词,那些/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动词,担任/句末语气助词,常用在疑问句里。3与文中“在郡何以为理”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是寡人之过也 B

27、沛公安在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君乃亡赵走燕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题干句子正常语序为“在郡以何为理”。A项,判断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涣丧西归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解析:例句中的“西”是名词做状语,向西。A项中的“愚”是形容词做名词,愚人。B项中的“水”,名词做动词,游水。C项中的“日”是名词做状语,每天。D项中的“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功曹,古

28、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B补阙,官职名称,职责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C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D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后世道家奉为始祖,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解析:结合前面的“拾遗”来看,这里的“补阙”是弥补疏漏或失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

29、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前四处断句均一致,从第五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故应断在“好侠”处,这样就排除了C项和D项;文言文句子多整句,前后句式一致,“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三个句子的结构一致,故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

30、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在旧时大多指军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

31、,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无中生有,“不得旋踵”在文中的意思是“决不畏避退缩”,而不是“忙得无法分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

32、:百姓怀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补充成“为立祠(于)安阳亭西”并变换句式。辄:就。荐:祭祀。(2)一岁:一年。狱:案件。于:比。文理:条理。不及:比不上。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

33、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任职期间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入朝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务);又让主簿镡显纠正过失,弥补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出了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部铲除。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路边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是说牛是王涣的,始终没有被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

34、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治理兖州所属郡县,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传播。后来王涣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一年多后,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任县令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堵住大家的疑惑。同时他还用奇谋异术,多次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机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案加以祭奠。官吏问他们这样做

35、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县令后,不再被侵夺,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怀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侍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县县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督察惩治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

36、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37、。”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

38、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京西转运使配木石配:摊派2琦是其对 是:认为正确对:回答3守吏惕息俟诛 俟:等待诛:责罚4但使密偿之 但:只密:私下5前尹以刻深为治 刻深:苛刻严酷6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 鞫:审讯7诜诬其辄斥御名 辄:动不动斥:直称8使者以白陵使韩琦 以:介词,把9今乃与百县均赋 乃:副词,竟然10曷若置此 曷:通“盍”,何不11命释其株连者 者:代词,的人12草场火 火:名词用作动词,失火13以不应为杖之 杖:名词用作动词,杖责(二)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14永昭陵建 倒装句

39、、省略句,“建永昭陵(的时候)”。15使者以白陵使韩琦 省略句,“使者以(这件事)白陵使韩琦”。16不取于民 倒装句,状语后置,“不于民取”。17何以戒后人 省略句、宾语前置,“(这样的话,)以何戒后人”。(三)内容理解。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纯礼担任陵台令兼永安县令时,不接受永昭陵兴建摊派的赋役,后来,众人责问陵使韩琦,纯礼回答得有理有据。B纯礼对待百姓从不豪取强夺,百姓画他的图像挂在家中,像敬神一样敬他,称为“范公庵”。C徽宗即位,纯礼担任开封知府。前一任开封知府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百姓,纯礼认为宽严互补,是圣人的教诲,一切以宽缓的态度来处理。D驸马王诜招

40、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解析:“众人责问陵使韩琦”错误,原文中的“众质之”,质问的是纯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41、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依靠父亲范仲淹的荫庇”,中间不能断开;“京西转运使”是一个官职,“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是它的谓语和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而前句“永昭陵建”是个独立成分,后面不能加宾语。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

42、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令尹、京兆尹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京兆尹”是京师的地方长官。将令尹、京兆尹说成是知府的简称,表达明显有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

43、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免职”错,应为“降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译文: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译文: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44、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键性词语:方、务、犹、虑、患。(2)关键性词语:村野、蔽罪、辜、德。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兴建永昭陵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有一天,众人质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季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为什么不将赋役搁置此处,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范纯礼)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京任遂州知府。泸

45、南边境上有战事,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候诛杀。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纷纷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啊。”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纯礼)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前任知府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

46、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松处事。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工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怎么能够警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想要朝廷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大怒

47、。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恢复左朝议大夫一职,提举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四步阅读法,读懂文言文阅读(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读文示范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48、,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

49、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用双波浪线标注出人物的生平履历:姓名、字号,特点,任职情况。其余内容中主人公姓名(注:因为在实践中发现考生把人名当成其他实词翻译的现象,故此补上此点)。第二步: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用序号划分文段层次,在每层最前面加上序号后,概括每段大意。第层:简介贾谊籍贯、

50、才气及吴廷尉的赏识。第层:贾谊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展现非凡才能,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第层:贾谊热心政事,认为应当改变,受到权贵诋毁。第层:文帝询问贾谊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认为不如贾谊。第层:贾谊担任梁怀王的太傅期间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事件一:贾谊少年得志,受到赏识。事件二:贾谊才华横溢,热心政事,遭到奸人诋毁。事件三:贾谊再入宫廷,文帝自认不如贾谊,但还是没有重用贾谊,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事件四:贾谊体察政事,居安思危,但其意见没被文帝采纳,最后英年早逝。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

51、意思。本文通过记述贾谊的才能以及不俗的见识,赞美了贾谊,也表达了对贾谊的深深同情。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作答本题,一是要正确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二是要注意选项的

52、不同断点之处。原句翻译为: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博通诗书、能写文章而在全郡有名气。当时吴廷尉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的人才,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四个选项中,前三处断点相同。第四处B、C两项相同,A、D两项不同,“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可以肯定D项错误;又因为“吴廷尉”为人名,是后一句的主语,可以肯定A项错误。B、C两项五、六处相同,第七处根据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应为“召置门下”,可知B项错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

53、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选项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春秋战国)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以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为深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

54、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时间错位。依据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这两个事件时间上有先后,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是后发生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

55、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翻译对句子的大意,还要准确译出关键词。如:“乃”,于是;“短”,诋毁,诽谤;“擅权”,独揽权力;“纷乱”,使动用法,使杂乱,使混乱;“数”,屡次;“或”,有的;“稍”,逐渐。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博通诗书、能写文章而在全郡有名气。当时吴廷尉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的人才

56、,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为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文帝便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多岁,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无言答对时,而贾谊却总能答得很完满,人人都觉得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孝文帝很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文帝即位二十多年,天下和睦融洽,应当更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大兴礼乐,便

57、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重新确定官职名称,全盘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各项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全部前往封国,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因此,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的位置。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忌恨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从此,皇帝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任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

58、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贾谊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一直谈到夜半,在座席上文帝不知不觉地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没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听。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3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