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3示范教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1明确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实践目标并重,从而使学生感知过去、探究历史、提高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前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基本适应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引发议论,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汉武帝“贤良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西汉前期社会背景。探究
2、封建统治的政治需求科教兴国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新儒学体系的特色辩证地理解新儒学的内容,分析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吸收。展示资料内容归类分析讨论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肯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生生互动问题探究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注重德才兼备!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
3、想。教学难点对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含义和实质的理解。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讲述法进行,同时结合提问、史料图片阅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注意结合本节课的人物图片、相关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学生回顾探讨:要求学生能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投影1)和“思想异同”。(投影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图表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
4、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图表2目的:回顾旧知识,形成儒家思想的发展体系。引出对秦朝、西汉儒家思想发展的探讨,即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投影3):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图表3教师补充讲解: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
5、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逐渐复苏。提出新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汉复苏到被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即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这是为什么呢?(投影4)儒家思想如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的呢?汉武帝董仲舒图表4这里不能不提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君主汉武帝,一个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这两个人物是如何走到一起,并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呢?提示:以人物带事件,突出人物形象。讲
6、授新课出示本课课题(投影5)图表5教师概述: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王国威胁中央:王国依然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揽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杰之士”,成为其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投影6)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1)边境不宁(民族矛盾)(2)王国割据(中央和地方的矛盾)(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
7、统治者需要人才“举贤良对策”图表6强调: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汉初已经注意到官员的人选问题,特别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而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的特点就在于它成为定制,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投影7)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2方法推荐策问(成为定制)3影响图表7简介生平并指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
8、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投影8)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生平突出贡献:创制新儒学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图表8材料展示:通过对春秋繁露书影的观察和欣赏,向学生说明这本著作的规模是八十二篇,仅仅是董仲舒众多著作中的一部,让学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投影9)形成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图表9强调: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这是董仲舒的突出贡献!重点讲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补充讲解: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
9、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有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投影10)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图表10生生互动探讨:今天我们如何正
10、确理解投影10中的董仲舒的观点?教师总结:关于大一统: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关于“独尊儒术”:有利于传播儒学。是扼杀不同流派的专制做法。延伸探究:(投影1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文化思想的“统一”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否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呢?请谈谈你的理解。表儒里法图表11强调:汉代的思想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体。儒家思想只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已,给严酷的法治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延伸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是如何反对“君权神授”的?(投影12)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
11、”“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图表12结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生生互动探讨: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理解投影12中的董仲舒的观点?结论:有利于促使统治者行仁政,限兼并,减负担,稳定社会。封建神学迷信,无稽之谈。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图表13提问:投影13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结论:仁政,以民为本。生生互动探讨:今天
12、我们如何正确理解投影13中的董仲舒的观点?结论: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子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图表14生生互动探讨: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理解投影14中的董仲舒的观点?结论:“五常”有利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现代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
1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纲常伦理维护了专制及封建等级制度。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总结: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各种需要。强调:儒家思想通过董仲舒的改造,一方面满足了封建帝王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推广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使儒家思想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图表15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简要说明“新儒学思想”的作用。(投影1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用图表16总结强调:
1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虽然成为蔚然大宗,但因不能适应当时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大多数君主选择了法家而不是儒家。汉武帝时期之所以出现转机的关键是:新儒学思想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投影17)探究学习春秋战国、秦朝的君主大都不能采纳儒家思想,而汉朝后期儒家思想却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关键是什么?请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理解说明。关键:儒家思想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图表17根据教材简要分析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提示:再次突出汉武帝对教育的重视,说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是汉朝不断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投影18)汉代儒家
15、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兴儒学图表18对“太学”“博士”等名词作必要的解释。时间允许可以联系孔子的“私学”以及近代和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投影19)汉砖:太学讲经图图表19让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得出投影20的结论。指出这种结果既满足了汉武帝的需要,也使董仲舒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可谓“一石二鸟”。(投影20)结果1为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及国家的统一强盛打下了思想基础。2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图表20强调:汉武帝文治武功,使当时的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使汉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伟大时
16、代之一。让学生充满对祖国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对本课的内容作总结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投影21)探究学习汉朝后期,儒家思想终于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请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主观条件两方面概括说明。1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矛盾突出,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新的思想巩固统治。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发展,实现了这一要求。图表21纵向延伸:(投影22)探究学习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两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是否相同?目的相同,措施不同,结果不同。图表22结论: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17、尊儒术,弘扬了儒家思想,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学生分组讨论,随意发言:(投影23)探究学习汉武帝“贤良对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强盛。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天人三策”改造儒家思想弘扬了儒家思想。从以上史实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或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回答。图表23参考结论:对于统治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勇于改革,推陈出新。对于学生: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立志成才。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德才兼备。心存国家,立志为民,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出示投影,让学生齐声朗读,达到课堂的高潮。(投影24)探究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
18、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注重德才兼备!图表24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探究练习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请完成:(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举贤良对策重用文学儒者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BCD答案:(1)A(2)C图表25最后,提出新问题: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对巩固统治加强国家统一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却成为
19、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到了近代,儒家思想又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后来的儒家思想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呢?引出新问题,供学生课后钻研。教学后记从课堂效果看,目标定位是对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诸环节都能到位。因容量很大,课堂中纵向的联系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如:汉初面临的三大矛盾所涉及的匈奴、王国等知识,中国古代、近现代教育的大致走向,秦皇汉武的比较,等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课堂的重点,授课时花时最多,主要的处理方法是:从史料引入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每一个观点都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和老师的对话精彩、幽默,古今中外的知识涉及很多。关于思想感情的教育与升华,在授课时感到比较轻松容易。由于老师点拨得当,学生的理解能迅速到位,不会拖泥带水。由于时间关系,课堂练习少了些。课堂容量很大,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撒得开、收得拢,否则就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建议在基础较差的班级授课时适当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