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群的特征判断正误 1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的变化。()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 势。()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6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填空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公式:。食物和空间 NtN0 t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自然界的 是有限的。(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的增 长曲线。(3)
2、K值:又称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资源和空间 趋于稳定 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断正误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外界因素。()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 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种群概念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掌握种群的概念要注意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种生物”。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
3、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在空间分布上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易选用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
4、常的生命活动特别提醒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 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 若因各种因素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或性别比例失调,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1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 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个种群 未来的成长情形。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解析:生殖后期种群数量多于其他时期时,种群的出生率低,种群密度不断降低。答案:D 2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
5、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 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B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样方内个体数量的统计 D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解析: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不影响种群密度调查的准确性。答案:B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项目“
6、J”型曲线“S”型曲线K 值有无无 K 值有 K 值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1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2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4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时,即可采取适量捕 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特别提醒“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7、。3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 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 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 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 降低K值 D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答案:D 解析:由曲线可知,在3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2,以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环境阻力明显加大。4.(2011淄博质检)右图是某种生物迁 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 间变化曲线,由此可以判断()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8、 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不断看出,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答案:C 命题角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从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知识点分布主要集中 在以下2个方面:种群特征的考查,如2009广东卷T11直接考查种群空间特征的概念理解、2008江苏卷T16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如2010江苏卷T26(5)、2009广东卷T1
9、5和2009江苏卷T19都直接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2010山东卷T8、2010浙江卷T2、2010福建卷T26、2009江苏卷T27、2009安徽卷T3考查了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实践应用。(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一直是高考 命题的热点。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曲线坐标图为背景进行考查。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 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
10、小于乙,竞 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答案 B 本讲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 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实验流程 分装:分别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 入1、2、3号试管中 接种:分别将
11、等量酵母菌接种到3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混合均匀 培养与取样计数: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 d。每天 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 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基本技术要求(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 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
12、,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12 3123123123123123每个方格菌数12345稀释倍数平均值总平均值(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6)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
13、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 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 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 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
14、上,用吸管 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 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3(1 mL1 000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 式:酵母细胞个数/mL_。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准确性。(2)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
1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 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3)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
16、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不被(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 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17、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B指的是种群密度,属于数量特征。2(2009安徽高考)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 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 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
18、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C 3.(2010山东高考)右图表示出 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 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 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 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19、答案:C 4(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 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 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 势与cd段相似 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
20、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答案:A 5.(2010新课标全国卷)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 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
21、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个。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a、b为竞争关系。(2)依据食物链acd,若d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了则更多的a被捕食。(3)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轻微干扰后,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低。(5)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答案:(1)竞争(2)c a(3)降低(4)恢复力稳定性 低(5)400 注:点击此图片进入“课时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