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主张()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寓兵于农2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役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
2、济的发展B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3“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4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材料表明()A农本思想受到冲击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发展为工商业提供了资金保证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
3、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步骤。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第一步第二步甲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乙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远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丙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丁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A甲 B乙 C丙 D丁6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
4、明() A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7晚清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根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海禁“大错”主要指()A阻碍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思想C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阻断了海外市场的开拓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
5、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9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 A限售生活用品 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 D开创工官制度10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斯器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 ()A“民富财足” 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 D“重农抑商”11“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
6、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12“(石门)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1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学&科&网Z&X&X&K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B古代中国农业
7、和手工业落后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4 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重要原因D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1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
8、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 战国策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
9、贵。” 雍正皇帝请回答:(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在当时的影响。(6分)(2)材料一主张与材料二内容相比,说明了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
10、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材料四: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1)据材料一,分析统治者要求将海船改为平头船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目的。(4分)(2)据材料二,分析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6分)(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有何区别。(6分)(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四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
11、我们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题干材料认为人民从事商业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阶级统治,应该重农抑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2解析:选C。由题目中的信息“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徭役均剧百姓疾苦”可知盐铁官营制度不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且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地方官利用盐铁官营制度来剥削民众,故D项错误。3解析:选C。解读题干可知题意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商都很重要,故C项与题干相符,本题选C项
12、;A 、B两项反映的是重视农业,暗含重农抑商之意,故排除;D项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本”,与题意不符,故排除。4解析:选B。农本思想受到冲击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绅富”“委巷工贾胥吏”将所得的大量金钱用于买田置地,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人们在经营工商业致富后拿钱买地,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5解析:选D。从表格看出,甲的结论是依据文献资料战国策得出的,文献资料具有主观色彩,不如实物史料,排除A项;乙的依据是了解制船工艺,工艺不能说明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排除B项;丙的观点是以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
13、工艺的史书得出,但史书只能说明黄道婆织造技术的好坏,不能说明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排除C项。丁的结论得出是依靠原始的实物史料,最具有说服力,故选D项。6解析:选D。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自守,但仍开放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十三行成为重要的贸易机构,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选择D项。7解析:选D。海禁政策并没有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一定程度上使国人盲目自大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大错”是丧失了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故B、C两项排除,D项正确。8解析:选C。“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处于资本
14、主义发展的前夜,资本主义出现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只有C项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故选C。9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项;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10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主张发展农工商业,使民富财足,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11解析:选C。“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抗倭斗争有关,说明国家对外政策往往与国内外形势是联系在一起的。12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是“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信息表明石门镇油坊为了
15、满足劳动力的需求,雇佣了旁邑八百余人,每日付给酬劳。他们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A不正确,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13.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 “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交通、农业和手工业落后的表述并不正确,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比较先进的,交通也很发达,且题干没有提及“海禁”故排除A、B、C三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故D项正确。14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颁布“开海”命令是在平定三藩之后,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在169
16、6年,“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不符史实,故A项错误;“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符合史实和题意,故B项正确;“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重要原因”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发生在顺治时期,“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5解析:选A。本题考查“海禁”政策。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是指出“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
17、卫作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16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三都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但其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末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材料二表明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商业发展引起城市的繁荣,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7【答案】(1)原因:沿海居民与外国贸易,甚至入海为寇。目的:平头船不适于海洋航行,限制中国居民出海贸易。(2)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说明: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3)明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鼓励外国来华进行贸易,但须在官方的支持下进行。清初“闭关锁国”,不仅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而且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只开广州一处、特许“十三行”对外通商。(4)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生长,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启示:“海禁”“闭关锁国”妨碍自身的发展,与世界隔绝;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