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步练习第I卷(选择题)1.黄宗羲曾对朱熹有这样的论述:“假其名以欺世。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据此判断,黄宗羲主张A.君臣平等B.经世致用C.“循天下之公”D.限制君权2.在都穆(明)听雨纪谈、黄宗羲(清)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近代学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先后出现了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的学风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C.儒家思想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节
2、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B C D4.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认为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吏治的腐败黑暗C.腐朽的专制制度D.自由思想被禁锢5.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
3、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6.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D.提倡实践和博学的重要性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倡导经世至用,反对
4、思想一统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8.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黄宗羲等仍代表地主阶级C.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D.新生产关系发展极其微弱9.南宋遗民文天祥的爱国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忠君思想;而明代遗民顾炎武的爱国思想中,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决定这种不同的因素是A社会主流思想 B社会分
5、化的程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政治权力的变迁10.“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A.李贽 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11.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12. “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13.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
6、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大害”者的人物是A董仲舒 B顾炎武C黄宗羲式 D朱熹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15.“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
7、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次思潮的局限性,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B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C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D批判了先秦儒学的消极因素,但实质上又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6.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
8、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17.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实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18.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D.轻徭薄赋,以民为本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
9、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 B集权体制的根源C因循反复的特点 D天下私有的本质20.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以下思想观点与之相近的是“万物始于水”“气者,理之依也”“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ABCD第II卷(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
10、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材料三 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3)根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2345678910BAACBBDDCD11121314151617181920BDCADDABDA21.(1)治国思想:仁政。 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影响:它使儒家思想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2分)(3)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