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县一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2.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A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
2、核心价值追求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3.孔子盛赞舜“恭已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A.核心在于“无为”B.重视规则和秩序C.热衷于复古路径D.强调要顺应自然4.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诸子百家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C.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 D.思想融合的
3、趋势加强5.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于“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6.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 人情关系 B 伦理道德 C 法治建设 D 礼乐秩序7.“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 墨子 B 论语 C 韩非子 D 老子8.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
4、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时期却走向式微。这一变化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证明了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9.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10.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这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A.倡导“独尊儒术” B.提出
5、“天人感应”学说C.主张兴办太学 D.宣扬“三纲五常”理念11.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 D 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12.中国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对联倡导的最基本家风是A 重视与人为善 B 讲究诗礼传家 C 注重勤俭节约 D 传承荣辱观念13.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A 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 注重个人品德C 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 反对正当欲望1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15.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言论A 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 B 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C 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 D 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16.“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 王守仁 B 陆九
7、渊 C 李贽 D 朱熹17.“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 “春秋大一统” D “三纲五常”18.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19.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
8、教化 D 为政以德20.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倒是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C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D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21.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A 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 B 是统治人民的工具C 流派众多各有侧重
9、D 兼容并包内涵丰富2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3.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儒家 法家 道家 兵家 阴阳五行家A B C D 24.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
10、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学指导制约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25.春秋繁露中语:“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此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些观点主张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以民为本 天赋人权A B C D 26.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古者州有序,国有学,私有塾。文翁石室和白鹿洞书院作为不同时期地方办学的典型被载入中国史册。结合下图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两幅图体现了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11、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都作为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 B C D 27.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C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28.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
12、,中国犹一人焉”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2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30.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
13、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A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 抨击了道学的虚伪3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32.顾炎武主张“制民之产,活民之实”;王夫之认为治国之道要实现严以治吏和宽以养民;黄宗羲强调学校要为国家培养安邦治世的人才。这些主张反映了A.经世致用的价值取B.科举制逐步走向僵化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D.早期民
14、主思想的产生33.“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行,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寻章摘句,博览群书34明代思想家湛若水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王阳明曾说:“晚得友于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的思想A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反映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D缓解了明朝政府的统治危机35自古以来,中国文
15、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6分,第38题:13分。共计:30分)36.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16、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回答: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1分)37.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
17、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6分)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各个时的次序排列也体现了诸多的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信息。以百家姓的形成和演变为例。(见下表)朝代名称姓氏排序宋朝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明朝皇明千家姓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清朝御制百家姓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
18、鲁荣昌。回答 :解读图表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13分)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关注普通民众的利益,其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排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2.答案:D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恭已正南面”意为:(舜对人对事小心恭敬,安闲从容地施以“仁政”)故能庄重端正地面向南坐在王位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
19、自化”意为:道看起来好像无所作为,实际上天下却没有什么事没有它的介入,统治者只要能够坚持遵循道的准则,万事万物就能自然地孕育变化。“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意为:治理有道的国家,治国不听国君的,民众不盲目追随官吏,而是一切遵循法律。由此可知,三者的共同点是重视规则和秩序,B项正确。“核心在于无为”是道家的治国思想,只符合老子的思想,A项错误。“热衷于复古路径”符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商鞅的思想,C项错误。“强调要顺应自然”只符合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孔子和商鞅的思想,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道家、儒家和墨家都关注社会现实,C项正确。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提出的解
20、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也各不相同,A、B两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思想融合趋势加强,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可得出韩非子主张法治。7.【答案】B 【解析】原文大意是说: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
21、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政”和“礼”的思想,墨子是墨家著作,论语是儒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老子是道家著作,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选B项。9.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选A;“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主张,体现的是最高统治者不过分干涉国家事务,排除B;
22、“知足常乐”指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与题干无关,排除C:“以德治国”是一种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D。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儒学的内容。“独尊儒术反映了加强思想大一统的要求,但无法对君主进行约束,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方面主张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君权在神权面前是受到制约的, 即“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故B项正确;“兴办太学”主要 是为了强化儒学在民间的地位,故C项错误;“三纲五常”是为了从思 想上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儒者”和“书生”,“徒以文字华藻”和“徒讲义理,不揣时
23、势”,体现了要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B项正确;“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并不是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故C项错误;题中主要针对的是“儒者”和“书生”,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对联包含两方面,与人为善只能对应“忠厚传家”,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信息,可以得出其讲究诗礼传家的结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勤俭,故C项错误;荣辱观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提出了“君子”对饮食居所的要求,主张安贫乐道;根据材料
24、“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肯定饮食对于生存的意义,提倡顺应天理。二者都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故选B项。14.【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15.【答案】B 【解析】王阳明认为学习的可贵之处“得之心”“求之于心”即“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A项没有反映出学习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王阳明求理方式相反,故C项错误;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
25、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说不必以圣人标准判断是非标准,是李贽的思想,故C项正确。1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神学化”,可知体现的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B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顾炎武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统治思想和经济政策。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19.【答案】A 【解析】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20.【答案】D 【解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王
26、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这与墨子“尚贤”,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有继承关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体现了博爱原则,与墨子兼爱思想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继承墨子“尚力”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是东汉已经快完了,该是黄巾军当道的时候了,在甲子的时候起义最好,这与墨子思想没有相通之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儒学的研究在后人的“传”“注”“疏”“正义”“集解”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故A
27、项正确。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各派对孔子有不同的看法,说明孔子思想的丰富与复杂,故选D项。23.【答案】D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
28、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天立王”可以体现出作者君权神授的观点。材料中的“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了作者“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以上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而“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民主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26.【答案】B 【解析】文翁石室系蜀郡太守文翁创建,属于官方办学而非私学,故错误;据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故正确;西汉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南宋选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制,不合题意,错误;据
29、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正确, B项符合题意。27.【答案】C 【解析】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特别是对妇女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和礼教的束缚下,才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节烈妇女数量增多的现象。28.【答案】C 【解析】甲体现了王阳明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和反对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2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排除C、D两项;再根据“人
30、类意识的首次觉醒”,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百家争鸣时代。30.【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故A项错误;李贽主张对不同个性的人,“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B项正确;李贽批判“天理”的存在,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否定”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李贽以“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31.【答案】C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32.答案:A 解析:材料中顾炎武的民
31、生治理、王夫之的治国之道和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都强调关注社会现实,使学问落实在治世上,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的僵化和民主思想,故B、D项错误;材料主旨为经世致用的思想,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项错误。3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可知,人天生有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微言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A项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C项属于儒家的义利观,D项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均可排除。“发明本心,尊我德行,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属于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34B 35.C3
32、6.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时刑德并用,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37. 答案:(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士大夫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38.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约束政权为政权服务”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本思想来分析。38观点:清朝的御制百家姓体现了尊重儒学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论证:清军入关后,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为利用儒家思想笼络士人,加强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的控制。清朝统治者打破了传统百家姓以最高统治者的姓氏为首的编排形式,将孔姓提到了首位,同时将孟姓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康熙在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了“万世师表”的牌匾;乾隆也多次在曲阜孔庙祭孔,这充分展示了清王朝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其主观目的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总之,御制百家姓中的孔姓为先的排列顺序印证了清朝对儒学的尊崇,也凸显了强烈的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