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遵化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B. 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D. 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A、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正确;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
2、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B2.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 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C.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有关内容。【详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可以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B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C错误;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是在消化道中,D错误。故选A。3. 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
3、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B. 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内环境,以创伤为素材考查内环境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渗透作用原理,以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轻微创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致使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水分由血浆向组织液渗透增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且因淤血显得青紫,选A。【点睛】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后增大组织液渗透压;水分渗透的方向是从渗透压低的溶液向渗透压高的溶液。4.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4、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C.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加强并将CO2排出D. 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浆,血浆pH也明显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B、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但并不一定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酶促反应也可能减慢,甚至停止,B错误;C、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加强并将CO2排出,C正确;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会与NaHCO3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会形成CO2
5、通过呼吸系统排出,通过此机制保证机体pH保持稳定。血浆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浆pH调节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三个主要的理化性质;识记人体血浆pH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C. HCO3-、HPO42- 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只有淋巴【答案】C【解析】【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B、Na+、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
6、消化道进入内环境,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物质的过程,B错误;C、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是靠缓冲物质,如HCO3-、HPO42-,C正确;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37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渗透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
7、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A正确;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B正确;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D、
8、一般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错误。故选D。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8.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A. 有感觉
9、,肌肉有收缩反应B. 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C. 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D. 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组成和功能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反射弧功能的理解能力。【详解】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受损,神经中枢传出的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肌肉无收缩反应,D项正确。【点睛】能不能产生感觉要看兴奋能不能传递神经中枢,而能不能产生收缩反应,要看兴奋能不能到达效应器。9.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B.
10、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C. 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 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答案】A【解析】【详解】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着的种子而不是顶芽,A错误;B、由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B正确;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C正确;D、正常情况下,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D正确。故选A。【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是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
11、的敏感性不同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10. 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对植物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施用2,4-D清除田间杂草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中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作用对象都是茎,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不符合选项要求;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导致根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生长素对茎的影响正好与之相反,符合选项要求;的研究对象都是芽,生长素浓度的不同
12、造成它们的生长状况不同,不符合选项要求;是利用双子叶植物对激素敏感,单子叶植物对激素不敏感来清除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符合选项要求。故选C。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种子可提高发芽率【答案】D【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
13、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但不能改变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A正确;B、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和果实的发育,B正确;C、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使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C正确;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所以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
14、理种子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D错误。故选D。12.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A. 大脑皮层运动区B. 大脑皮层语言区S区C. 大脑皮层语言区H区D. 大脑皮层语言区区【答案】C【解析】【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后会导致肢体瘫痪,A错误;B、大脑皮层言语区S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B错误;C、患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皮层的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C正确;D、大脑皮层言语区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
15、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13.将要成熟的大豆豆荚加工成的菜肴,俗称“毛豆”。在栽培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引起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A. 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B. 喷洒N肥C. 喷洒P肥D. 以上措施都不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毛豆的产量实质是需要种子,影响了传粉受精不能形成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只是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是种子,故A错误。喷洒N、P肥适合植株的生长,故B、C错误,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4.高等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 )A.
16、 是否种类多样和特异性高B. 有无特定的分泌腺体C. 是否微量高效D. 是否有调控代谢活性【答案】B【解析】【详解】动物激素是由特定的细胞、器官分泌的;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无专门的内分泌器官与细胞;动植物激素都是种类多、特异性强、含量少效率高,都能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故选B。1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的传导:2、钠、
17、钾离子的跨膜转运:【详解】ABD、静息状态时,的膜外浓度大于膜内,的浓度膜内大于膜外,由于细胞膜对具有通透性,外流,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大,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正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不均匀分布,兴奋才能沿神经纤维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BD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突触部位只能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故选C。16.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18、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式,属于基本知识理解和识记层次的考查。【详解】A、这一反射过程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唾液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部分,B正确.C、酸梅色泽直接刺视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错误;D、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唾液腺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息,发生“电化学电”的转化,D正确。故选C。【点睛】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吃到酸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的参与下完成的
19、;神经元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的传导,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17.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调节人类的生命活动,A正确;B、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具有调节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提高神经系统
20、兴奋性等生理效应,C正确;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18.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B. b与a的某种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 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D. 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垂体),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c为下丘脑。【详解】A、由题图可知,由图可
21、知,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腺体,因此a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若b为甲状腺,则它分泌物的甲状腺激素与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如分泌抗利尿激素,C正确;D、a是垂体,b是腺体,c是下丘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D错误。故选D。【点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19. 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 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C. 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 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答案】C【解析】【详解】A、该图表示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随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A正确;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B正确;C、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C错误
23、;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特点、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准确作答。20.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
24、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
25、的知识准确判断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21.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 5%的二氧化碳气体,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 种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B. 激素调节C. 体液调节D. 内分泌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故选C。【点睛】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
26、,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22.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 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 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 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答案】B【解析】【分析】1、部分人体激素作用:2、激素分泌的调节:【详解】A、激素和受体结合后会失活,否则激素会持续发挥作用,使代谢紊乱,A正确;B、体内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错误;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使机体维持正常的代谢
27、水平,C正确;D、正常人甲状腺激素含量有一个范围,可根据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来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故选B。23.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浓度升高能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B. 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肌糖原,其后是脂肪C. 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D. 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的形式是ATP【答案】D【解析】【分析】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并促进细胞利用葡萄糖、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成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当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该激素
28、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详解】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A错误;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肝糖元,其次是脂肪,B错误;C、在人体内,只能将葡萄糖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不能自身合成,C错误;D、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在ATP中,D正确。故选D。24.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 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 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B.
29、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C. 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 2 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D. 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答案】C【解析】【分析】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详解】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话,其本身会产生胰岛素干扰实验,A错误;B、对照实验不能注射胰岛素,B错误;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进行对照,C正确;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不能注射
30、给切除胰脏的狗,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进而设计对照实验,即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25. 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B. 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C.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细胞2是甲状腺细胞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A、细胞2的细胞膜上有激素的受体、细胞4的细
31、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它们都是糖蛋白,能识别信息,A正确;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通过神经调节,信息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通过体液调节,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B正确;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垂体细胞,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D正确。故选C。【点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
32、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2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长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C.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
33、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A正确;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B正确;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送,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易错的点是容易把体液等同于激素,体液调节除了包括激素调节外,还包括化学物质的调节。27.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34、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详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B、部分
35、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C。28. 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A. 呆小症和侏儒症B. 只有呆小症C. 呆小症和糖尿病D. 侏儒症和糖尿病【答案】B【解析】【详解】呆小症是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所以口服甲状腺激素具有疗效;侏儒症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口服会被水解,没有疗效;糖尿病是缺乏胰岛素导
36、致的,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水解,没有疗效。故选B。29. 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B. 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C. 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D. 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延长光照刺激可通过神经调节是大脑皮层接受相关刺激,再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故A错,C正确。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越高,鸡的产蛋率越高,故B正确。表现型受基因型决定,但是会受环境影响,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
37、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D. 在炎热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体温调节图解:【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B、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B错误;C、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是因为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正确;D、人体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为了减少产热,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错误;故选C。31.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大脑皮层兴
38、奋产生渴觉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摄水量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减少尿的排出A. B. C. D. 【答案】D【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故选D。32. 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 免疫缺陷病、痉挛C. 免疫缺陷病、肌无力D. 过敏反应、痉挛【答案】A【解析】【详解】病人血液中
39、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能够消灭乙酰胆碱受体,使得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这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所以兴奋无法传递到突触后膜,效应器无法兴奋,表现出肌无力。故选A。33.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B.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 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
40、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34. 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 浆细胞B. 记忆淋巴细胞C. 过敏反应D. 免疫反应【答案】C
41、【解析】【详解】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故选C。35.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C.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D.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答案】B【解析】【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
42、功能是免疫的基础(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A正确;B、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C、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C正确;D、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D正确故选B36. 乙肝疫
43、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A. 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B. 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C.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D. 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37.燕麦胚芽鞘进行以下处理,均给予右侧光照射。(云母片透光、不透水)。图中能向右侧弯曲的是A. B.
44、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是植物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化学物质。它的分布会受光的影响,一般是单侧光刺激顶端,顶端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侧分布生长素少,生长慢;植物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详解】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再作极性运输,使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长得快,向光侧长得慢而向右侧弯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空白琼脂块,不能产生生长素,故胚芽鞘不会弯曲生长;由于琼脂块不会阻隔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所以实验结果与相同;由于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背光侧有云母片阻隔,生长素在背
45、光侧不能向下运输,故向光侧生长比背光侧快,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上含生长素琼脂块,效果与相同;综上分析,胚芽鞘向有弯曲生长的有,故选A。38.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 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 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D.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答案】C【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比较常见的,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对照类型: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对叶片遮光处理的实验组、不遮光为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
46、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常常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采用的就是相互对照。【详解】甲乙是对照实验,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
47、素,甲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在生长素的作用下表现为生长,而乙中胚芽鞘未表现出生长现象,说明了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ABD均体现不出来。故选C。39. 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C. 神经递质在释放过程中会消耗能量D. 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刺激a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
48、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刺激b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2次。刺激c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传递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2次。刺激d点时,因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所以不正确的是A。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0.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49、,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 静息电位值减小B. 静息电位值增大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D【解析】【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故选D。41.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 刺激强度的大小B. 感受器的兴奋性C. 突触的数目D. 效应器的兴奋性【答案】C【解析】考查反射知识。反
50、射时间取决于兴奋传导时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很快,但在神经元间传导较慢,因为要经过化学信号的形式,所以兴奋传导时间取决于神经细胞间突触的数量。42.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高浓度的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B. 一定浓度的2, 4D可促进插条生根C.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的品质D.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A、用高浓度的-萘乙酸处理桃会促使其落花落果,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B正
51、确;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C正确;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因此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D正确。故选A。4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均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 凹凸不平的西瓜,主要由于单侧光使其凹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慢而形成的C. 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会引起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会抑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答案】B【解析】【详解】A、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
52、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所以体现促进和抑制作用;根的向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近地侧生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背地侧生长,进而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所以体现促进和抑制作用;A正确;B、凹凸不平的西瓜,主要由于其凹侧种子发育不良,生长素含量少生长慢而形成的,B错误;C、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
53、C正确;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故选B。44.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B. 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答案】A【解析】【详解】AB.图中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CD段属于抑制范围,A项正确,B项错误;C.当根横放时,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b侧的
54、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C项错误;D.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适用于根的生长,D项错误。故选A。45.某同学将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成切片并观察。下图是该同学绘制的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由已有知识可知,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能促进细胞伸长,与细胞分裂无关;根据图中可以看出,燕麦胚芽鞘部位变化不大,部位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细胞大,发生弯曲,说明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极性向下运输,作用于尖端下部,促进题图中部位的生长弯曲,B正确。故选B。4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
55、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将枝条插入高浓度的2、4-D溶液中,可促进生根 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有促进细胞伸长,正确;将枝条插入高浓度的2、4-D溶液中,可抑制生根,错误;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正确;极性运输并受由重力影响的,它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错误。故选C。47. 如图中图甲示一突触结构,图乙示一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神经信号从A细胞传至B细胞,要发生电
56、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甲图中将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 甲图示的结构在乙图中有两个D. 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图可知,A和B之间形成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根据乙图可知,在神经中枢中形成了2个突触,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特点是双向的,切断乙图中的c点,刺激b点时向右能传导a点,向左不能传到d点,D正确。故选B。48.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
57、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处给予恒定刺激,、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ch浓度(mmolL-1)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0.45.005.24A. 图中、与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 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 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 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答案】B【解析】【分
58、析】1、析图:是细胞体,是神经纤维,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但是随着Ach浓度的增加,兴奋在突触部位传导速度越来越快。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所以需除去神经纤维上的突触小泡,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详解】A、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图中与和突触间隙共同构成一个突触,A错误;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身产生的神经递质的干扰,B正确;C、表中数据不能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错误;D、表中数据说明随着A
59、ch浓度的增加,兴奋在突触部位传导速度越来越快,D错误故选B。49.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 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 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储藏C. 脱落酸与赤霉素是相互拮抗的关系D. 植物生命活动在多种激素相互协调下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植物生命活动在多种激素相互协调下进行。【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B、细胞
60、分裂素能够解除种子的休眠,不利于种子储藏,B错误;C、脱落酸与赤霉素的作用正好相反,两者之间是互相拮抗的关系,C正确;D、图中可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在多种激素相互协调下进行,D正确。故选B。50.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乙图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甲图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乙图中的哪一区间()A. 区间和区间B. 区间和区间C. 区间和区间D. 区间和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图中C部位是植物根部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于A侧,且该浓度已经抑制根部细胞的生长,则在乙图中相当于区间,D部位是茎的近地侧,由于重力作用,其浓度较B侧高,对茎部的
61、细胞促进作用更强,长得更快,该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区间,所以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审题和分析图解的能力。二、非选择题51.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分泌增多,促进了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原因是胰岛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分泌减少。【答案】 (1). 胰高血糖素 (2). 肝糖原 (3). B (4). 胰岛素【解析】【分析】本题结合血糖调控模式图,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
62、,要求学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作用及相互关系。【详解】(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了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的原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52.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中。(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
63、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所决定的。(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B端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4)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I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_(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_。【答案】 (1). 脊髓 (2). 突触的结构 (3). 不能 (4). 不能 (5).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6). A (7).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解
64、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反射。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详解】(1)蛙后肢的收缩反射,感受器位于后肢的皮肤,该反射活动属于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2)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后肢可以收缩,但是刺激B,后肢不能收缩,能收缩也不能称为是反射,因为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
65、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是反射。(4)由于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需要钠离子从膜外进入膜内,而海水中还有钠离子,所以放在海水中能产生兴奋。【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及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理解,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理解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存在突触这一结构。53.用A、B、C三个纯种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移植时,在某小鼠背部切除部分皮肤,将其他个体的皮肤移植上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A2的皮肤片移植到A1上,皮肤片存活;而B1的皮肤片移植到A2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说明A2对B
66、1皮肤片产生了_反应。这种反应是由_细胞引起的,它属于_免疫。被移植到A2上的B1皮肤片,在此反应中可称为_。B细胞和T细胞含有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_。(2)如果B2和C1的皮肤片同时移植到曾移植过B1皮肤片的A2上。移植后,B2皮肤片5天脱落,而C1皮肤片14天才脱落,分析出现前者现象的原因:_;【答案】 (1). 排异(免疫) (2). T淋巴 或效应T细胞 (3). 细胞(特异性) (4). 抗原 (5). 相同 (6). 因为A2已经受过B1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B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再次移植同样皮肤,则很快引起免疫应答或二次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
67、、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理解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详解】(1)A2的皮肤片移植到A1的皮肤上存活,因为A1和A2属于同一品系,其基因型相同,组织相容性抗原(蛋白质)一致,因此不会发生排异发生;Bl的皮肤片移植到A2上,移植不成活,则表明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相同,不属于同一品系。产生的排异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引起细胞免疫的是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被移植的皮肤相当于抗原,因为B和T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所以其遗传信息相同。(2)因为A2已经受过B1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B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再次移植同样皮肤,则很
68、快引起免疫应答或二次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而C 1 皮肤片是第一次移植到A 2,A 2 体内没有能识别C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免疫应答。54.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步骤: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_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 条
69、件下培养24 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3)实验分析: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_,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_。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_。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_。(4)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中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_。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答案】 (
70、1). 相同且适宜 (2). 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 (4). 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 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 (6).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识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理解实验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IAA溶液,其他都为无关变量,所以在第2步中,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应分别放入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3)
71、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误差;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所以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会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4)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插条生根,A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促进作用不明显,不足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应该需用适宜浓度来处理生根,C错误;在处理插条之前,应该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D正确。故选D。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