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40KB ,
资源ID:90514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051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 C.弊在赂秦(l)为国者(wi) D.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

2、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B. C. D.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

3、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

4、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5、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 B. C. D.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6、师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12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A. B.C. D.来源:学科网ZXXK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4“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15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来源:学_科_网伶官传序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仓皇东出”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7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18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8、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9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9、,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22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

10、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24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

11、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25.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

12、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六国论(节选)苏辙来源:学科网ZXXK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13、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

14、其当时之士(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27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2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A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是以卒自弱

15、,而取夷灭。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2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3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

16、_(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3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思想深邃 胡适的人格独立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深邃思想 胡适的独立人格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深邃思想 鲁迅的

17、独立人格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胡适的思想深邃 鲁迅的人格立独32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

18、取丰厚的利润。A. 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B. 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C. 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D. “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好事近悼春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注】缸:灯。鴂:鹈鴂。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B. 李清照对“

19、落花”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C. “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D. 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妖娆,尤其是其高中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E. “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34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山远翠眉长。

20、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美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3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B.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C. “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用房中度过了。“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

21、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D. “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E. 本词表现出词人的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节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3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37阅读边城中的一段文字,用“戍军政府”的口吻写一条简明的通知。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3

22、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久前,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6月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8月25日,一道“最美人墙”也同样引起了公众关注。当日,成都突降暴雨,当地某所职校的教师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们冒雨赶回宿舍,一个挨着一个地为学生撑起雨伞,上百名教师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以“人墙”的形式为学生们搭起了一条风雨廊桥。来源:Z|xx|k.Com此举引发公众热议,有媒体对此作出了极为正面的评价,表示“感人”并“点赞”,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尽心

23、爱护,令人动容。但也有人质疑,这到底是爱护还是过度保护?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高二开学考试答案1答案:B 提示:A项中“暴”读“p”;C项中“为”读“wi”;D项中“洎”读“j”。2. 答案:B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3答案:C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4 答案:B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5答案:B提示

24、: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6答案:D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7答案:A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8. 答案:B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9 D(“当”同“倘”,如果)10. C(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11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12答案:D 提示

25、: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13 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4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6、”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5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16答案:C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17答案:A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18. 答案:D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19答案:B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20答案:D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21

27、答案:C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22答案:D提示:D项为被动句。23答案:B 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24答案:B.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25.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26答案:B解析:B.咎:责怪。来源:学科网ZXXK27答案:A解析:A项,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

28、了,作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28答案:C解析:A项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B项是结果,并非原因。C项和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D项写的是秦国,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29. 答案:A解析:A.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30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3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意的连贯和句式的选用。从前后文的呼应看,排除C项;从短语的结

29、构看,与“严谨学业”结构一致的应为“社会批判”和“自由思想”,可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与“雅舍”相应的是“苦茶”和“菜谱”,而“平和”与“幽默”是作家的风格,故排除A项。3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国内书店公共阅读领域的匮乏”,围绕其分析了匮乏原因(专业研究者的不重视、政府和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和后果(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加剧了知识鸿沟)。“无良书商”的行为不是材料的论述重点,且“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也无从谈起。33BE试题分析: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该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34抒情: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由悼春、伤春

30、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独苦闷而无法派遣的幽怨之情。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了幽怨。酒阑、歌罢、空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鹈鴂凄厉的叫声,营造出了幽暗、凄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了幽怨之情。34试题分析:下片起拍意谓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时光已成过去。室内人用饮酒唱歌排遣幽闷,愁绪更集。接下去的“青缸”之光不仅忽明忽暗,甚至自动熄灭,可见环境之冷寂阴森。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

31、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而且与上片相应,使全词浑然一体。全词景、物、声、情水乳交融。35DE35试题分析:A项,通读全词可如,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已。首句“山远翠眉长”

32、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36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D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贼于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

33、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以乐景村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役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娥眉(古代女子多用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

34、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杼情、以乐景村哀情等手法。37【答案】通知茶峒军民人等: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脖颈上缚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茶峒戍军政府年五月初一【解析】试题分析:“通知”是一种常用的实用文体,撰写通知,要注意格式正确,内容明确,符合这种文体的用语习惯。关键是从语段中筛选有效信息。3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社会事实类评论的文章,考生要注意结合对事实的理解准确审题,根据对材

35、料的理解学校让清洁工背学生是错误之举,应该知道我们对身份和教育的反思,对于少数不明真相的网友来说,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挥舞道德大棒,也不够妥当。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大学生确实被环卫工背了,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当时,大学生并非毫无选择,脱鞋蹚水能有多难?这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就在于角色之间出现了错位。不妨作一假设,如果是大学生背环卫工,再或者环卫工背的是小学生,舆论反馈与传播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点睛:既然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例如本文就

36、可以写社会地位(身份)和教育的国度溺爱。清洁工背大学生蹚水,谁该脸红?15日,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视频中的“环卫工”实为该校清洁工。6月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被称为15日网上“最火照片”。(6月16日重庆晨报)教学楼前出现积水,学生不方便回寝室,校方安排清洁工背学生过“河”,无疑是出于便利学生通行的良好目的。不过,现在的清洁工都以中老年人与妇女为主,而让中老年人与妇女来回背大小伙子蹚水过“河”,无疑显得不够人道、人性,

37、有失文明与和谐。这让不少网友看不下去,也是该校此举遭到网友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清洁工的主要工作是卫生保洁,校方并无权力安排清洁工去做与卫生保洁无关的事务。虽然有背人清洁工阿姨回应称,“你们别怪他(被指责学生),是我走过去把他一把拉在背上就走的”,但也不排除有些清洁工心里并不愿意,而是因为校方安排,出于保住饭碗目的,才不得已去干自己力不从心的份外事。更为重要的是,校方安排清洁工来回背学生蹚水过“河”,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优越感,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并滋生看不起清洁工的意识。而在社会当中,无论一个人身份、地位如何,在人格与尊严上都是平等的,劳动也无贵贱之分。唯有人人相互尊重,默默付出的底层劳动者受到礼让,社会才能文明、和谐。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负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育其树立尊重他人意识的重要职责。而像六盘水师范学院校方这样安排清洁工来回背学生蹚水,显然不利于更好地培育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与平等意识。该校此举值得商榷,也值得其反思。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