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概述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起美苏两国主导的两极格局。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苏的地位受到挑战,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课主要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本课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本课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本课课外资料较多,
2、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和图片,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在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时应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图表,使学生对美苏“冷战”的表现以及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通过思路引
3、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1、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根本原因)2、苏联解体,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直接原因)原因: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4、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2、实质:社会制度根本性的变化3、方式:波兰等大多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 内因:受制于苏联,袭用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改 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遭到
4、严重 4、原因: 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普遍。(主要及根本原因)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推动;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解体 标志1、过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2、时间:1991年底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原因)3、原因 内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主要及直接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战略 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世界形势: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影响: 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
5、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根源:世界经济的多极化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主建立单极格局,独霸世界。但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2、欧盟的成立和扩大,大大提高了其国际地位表现: 3、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4、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具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经济正在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5、中国近来经济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6、不结盟运动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6、经济集团化,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3、使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及协调、平衡发展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5、在短时期内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造成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与冲突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形成了
7、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英镑是世界货币,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的学习。或者: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滥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有局部战争的出现,为什么还有恐怖主义的肆意横行?当前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局势呢?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两极格局的解体问题探究: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多媒体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
8、量的对比。战争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的材料,回答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过程评价: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以后,英法等欧洲国家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欧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许多战争都在欧洲本土进行,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却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战争后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实际上是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
9、确立起以美苏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对抗,我们称之为“冷战”。问题探究: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美苏“冷战”的表现。过程评价:在两极格局的主导下,分别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包括广大东欧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展开对抗。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陈述美苏“冷战”的表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美苏“冷战”的表现 阵营阵营 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10、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成立北约成立华约对前两课内容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通过使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的表现,引导他们思考: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应该就是两极中某一极的轰然倒塌。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框内容,请学生找出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规律总结: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学生找出东欧剧变的表现有哪些?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最早发生剧变的是哪个国家?学生
11、通过阅读教材可找出:波兰剧变、两德统一。多媒体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
12、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显示的两则材料,思考:东欧是怎样发生剧变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总结观点。思路引领: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们回答一下东欧剧变的过程。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以下结论: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遥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
13、,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问题探究:在经历过剧变之后,东欧各国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苏联特殊关系的条文均被删去。波兰统一工人党被排除在内阁之外。这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权力,除已被架空的总统外,已完全落入团结工会手中。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波兰原来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其性质是什么?在剧变后,上台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它是在哪种势力的支持下上台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14、执政党性质的变化说明波兰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社会制度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两德统一,教师可先引领学生回忆德国分裂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是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现在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说明了什么问题?德国的统一同样说明了德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此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2.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探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全面推行改革。多媒体显示:戈尔巴乔夫改
15、革前的苏联社会是建立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封闭型社会。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所以,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
16、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思路引领: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在材料中这些内容已说得比较清楚,同学们也可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找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领域,提出了所谓的经济加速战略。多媒体显示: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旨在激活经济的加速战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和加强劳动纪律,也就是挖掘社会主义制
17、度的潜力。调整干部队伍,加强劳动纪律,整顿社会秩序,开展反酗酒运动等。加速战略方针,实际上是安德罗波夫治理经济措施的重复和补充而已,仍未脱离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其要害就是对苏联社会经济所患病症的错误诊断,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大厦可以修缮。但是,加速战略并未取得所期望的成果。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所以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多媒体显示:“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师生互动师: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你认为当前苏联社会在政治上呈现如此弊端的原因是什么?生:
18、从弊端的表现来看,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是由于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导致的。教师总结:所以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戈尔巴乔夫认为,要在国内提倡民主,首先就要从苏共做起。他认为苏共应该放弃执政党的地位,和其他党派公平竞争,通过选举,用民主的手段取得在苏联国内的统治权力。多媒体显示:由于苏共在改革中威望的下降、党内外反对派赞成多元化的意见以及戈尔巴乔夫本人把权力由党内转向总统机构的想法,促使或推动了戈尔巴乔夫改变有关政治多元化的观点和立场。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他和党
19、内其他一些改革派人物都赞成废除宪法中有关保障苏共领导作用的第六条。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作用的条款。戈尔巴乔夫在会上说,宪法的这一修改“开创了我们社会民主发展的新阶段。从现在起,苏共将同其他政治组织平等行动,参加选举,用民主手段争取组成联盟和共和国政府以及地方政权机关的权力”。在1989-1990年各共和国的选举中,反对派掌握了在苏联最大的三个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辅组建政府的权力。多党制的雏形在苏联出现了。过程评价: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是执政党。而戈尔巴乔
20、夫搞的多党制实际上是仿效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在戈尔巴乔夫的指引下,苏联改革逐渐走入了误区,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苏共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2)“八一九事件”多媒体显示:1991年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军队随即开进莫斯科。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的抵制,形成了军队同叶利钦支持者在俄联邦苏维
21、埃大厦附近的对峙局面。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纷纷表示支持叶利钦。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命令所有部队返回驻地,不要参与政变,从而控制了局势。21日晚,戈尔巴乔夫声称,他开始“完全控制局势”。为期三天的“八一九事件”结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曾经作出了“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掌握军队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命脉。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找出苏联解体的标志。(3)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成立“独立国家
22、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过程评价:通过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同学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改革中,苏联的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变为了资产阶级政权。结合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请同学们总结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就是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规律总结:实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合作探究:通过对两极格局解体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设置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如:东欧国家在发生剧变之前大多都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困境?这些困境都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在开放了柏林墙以后,
23、为什么会出现民主德国的公民大量西逃的现象?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可得出如下结论: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东欧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国内的思想混乱以及各种民族分离活动的猖狂,直接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外部,则是由于西方的“和平演变”,通过把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作对比,增加东欧国家人民的心理压力。规律总结: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西方的“和平演变”。问题探究:1989年,是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一年
24、,东欧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两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走向解体。1989年,中国也曾面临动荡,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剧变呢?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此问题。思路引领: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在中国,我们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但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
25、,更是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在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不盲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问题情境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对峙,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必将会有一种新的世界格局来代替原来的旧秩序。“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
26、国力图构建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但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多媒体显示: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无法自拔;与苏联展开以“星球大战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军备竞赛等,也严重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苏联的经济更是畸形发展。穷兵黩武,国民收入大部分用于军备竞赛。1979年入侵阿富汗,1986年用兵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在这种局势下,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1.原因思路引领: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相对的,一方面是由于美苏实力的
27、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多方力量的崛起。教师可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形势来分析此问题。2.表现思路引领:分析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局面下,有哪些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正在崛起的多方力量。(1)欧洲走向联合 欧洲走向联合经历了两个阶段:欧共体欧盟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时间事件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六国在罗马又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
28、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在11国启动;欧盟还决定成立快速反应部队,加强欧盟的军事实力 (2)日本的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合作探究:探究1: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壮大与美国有什么关系?思路引领:教师可联系在新课开始时美苏“冷战”的表现进行讲解。美国为了把西欧纳入其“冷战”轨道,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给予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在日
29、本方面,为了在亚洲建立一个抵制苏共和中共的基地,美国积极扶植日本,强行终止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使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获得大量的“特需收入”。探究2:在实力得到增强后,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它们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却陷入了“滞胀”的状态。西欧和日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希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些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也说明了在两极格局
30、解体后,美国力图构建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的失败,世界局势不可避免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评价:美国扶植西欧和日本是为了将它们纳入其“冷战”轨道,利用它们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称霸世界而服务,但到头来却因此使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违背了其主观目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3)俄罗斯力量的壮大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虽然经济实力远不如西欧和日本,但它拥有苏联的大量军事武器技术,足以与美国匹敌,所以也是国际上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4)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国力量的壮大教师可补充不结盟运动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在第三世界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
31、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国际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程评价:通过学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以及加强,使学生了解: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某一种基本的新的世界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使当前国际关系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问题情境3: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1
32、.特征:和平与动荡并存在世界总体和平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2.原因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思路引领:可以将和平、动荡分开来分析。可先分析动荡出现的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根据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动荡的出现是首先由于“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其次是由于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表现出一种“新干涉主义”,根据它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插手别国内政、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再分析和平出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是由于在两极格局瓦解后,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两
33、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不是中国领导人片面的观点,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其次,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规律总结:原因: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力图构建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在世界推行其霸权政策;当前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多方力量的制约。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围绕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展开。请同学们根据世界地图,指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指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两极格局中,两个权力中心分别是什么?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成
34、员有哪些?两极格局瓦解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分布情况是怎样的?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哪些政治经济力量崛起?在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呈现什么特点?有哪些表现?通过这种形式,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起到巩固课堂成果的目的。板书设计一、两极格局的解体1.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原因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2.表现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1.特征:和平与动荡并存2.原因习题解答本课测评思路引领:“冷战”前后世界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答案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
35、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学习延伸思路引领:题目中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美国是当今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表明一种单极化趋势;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格局将朝着无极化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发展。分别给出自己所支持观点的理由。答案提示:如果支持第一种观点,可以从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事实上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依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科技大国考虑。如果支持第二种观点,可以从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但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建立等方面考虑。如果支持第三种观点,可以从“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壮大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