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点)3.掌握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难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1)过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结果: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提示】生物循环。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
2、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吗?【提示】不具备。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例如,光合作用的完成需要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及无机盐等。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
3、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自然要素的变化易受人类影响的要素:生物、水。不易受人类影响的要素:岩石。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3“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提示】整体性。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 的新功能(深化理解)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地理要素争功记”自然地理环境有五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大气、地貌、土壤、水、生物。秋天农民收获了玉米,五个小东西都说自己的功劳大,向对方喋喋不休的夸口。植物说,没有它就没有玉米的丰收;大气说:没有它植
4、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土壤说:没有它植物就没有养分吸收;水说:没有它植物就渴死了;地形说:没有他土和水分就没有立足之地。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请思考下列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他们之间存在着物质传递和能量转化,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整体。(2)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哪些功能?【提示】生产功能,平衡功能。(3)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循环?【提示】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1三大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
5、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6、物质变换、能量传输2.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
7、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的形成是由于_,M只有溶入_中才能被植物吸收。(2)AM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过程。A、B与C、D、E、H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圈。F作用的结果,改造了_圈。【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取图中地理环境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植物在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
8、二氧化碳,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C、G、M说明生物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于环境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B、D、E、F又说明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之中。【答案】(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2)迁移大气水图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圈层间的能量交换:能量交换图2自然界的物质迁移物质迁移图学生分组探究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 过程(灵活运用)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古城遗址中的地理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9、。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请思考下列问题:(1)据材料分析楼兰古城消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资源枯竭。(2)在楼兰古城消失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演变的?【提示】气候:趋于干旱、蒸发旺盛。水文:河水断流,水资源短缺。植被:植被退化。地貌:风力作用加强,沙丘流动。土壤:土地、沙化、肥力下降。(3)楼兰古城的消失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哪一特征?【提示】整体性。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理解自然地理
10、环境的整体性必须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如下: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1、。【思路点拨】分析乙地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解析】思路如下图:【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直观表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发”开始分析“全身”变化。学习时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起变化的首要因素及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教材第90页图5.6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先读图识表提取三大信息:形成人工湖;改变下游河流水文特征;修建水库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再演练应用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
12、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1)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大ABCD(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解析】第(1)题,修建水库必然会使库区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的结果是植被的蒸腾作用加强。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C(2)A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86页活动【点拨】了
13、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进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教材第8687页活动【点拨】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答案】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
14、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教材第88页活动【点拨】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答案】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均发生了变化: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生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课时作业(十九)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水循环氧循环碳循环二氧化碳循环ABCD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沉
15、积作用C固结成岩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答案】1.C2.A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5题。3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区域性D单一性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
16、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解析】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答案】3.B4.C5.B(2014洛阳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沙尘暴频发洪涝灾害增多ABCD
17、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林地在不断减少,梯田的面积在增大,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第7题,从上题的分析来看,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加剧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破坏。第8题,由于植被破坏,引起水文等其他要素也发生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6.D7.B8.B9(2014北京高一检测)读两幅区域图,回答问题。(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
18、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下降【解析】第(1)题,湖泊在调节小气候、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突出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即可。其关系是: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增大干旱加剧湿度下降降水减少荒漠化加剧。【答案】(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
19、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即可)(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10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20、(),保温作用弱。第(2)题,由框图可知,“牵一发”指的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地势不断升高。第(3)题,结合板块运动归纳,海拔升高,气候寒冷,对植被、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都有影响。【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图1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图2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据此回答1112题。图1图211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2中
21、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占有甲的全部C乙表示岩石圈 D乙影响丙的演化12景观图所示的区域 ()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植被根系比较发达径流季节变化较小AB CD【解析】第11题,由题意可知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故D正确。第12题,景观图为西北干旱地区,故C正确。【答案】11.D12.C(2014石家庄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314题。1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
22、壤表层盐分积累14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13题,图示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灌溉使得土壤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得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就会调节气温,使得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蒸腾作用加强,会使得局部降水增加,进一步增大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率。第14题,该图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3.C14.B15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
23、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R河大峡谷处于西风带,受西南风影响,大峡谷北壁为迎风坡。由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被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而南壁则是背风坡,降水少。谷底受西南风影响小,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形成荒漠。第(2)题,R河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生物、气候、海岸线、生态环
24、境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加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空间尺度。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3.理解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重点)4.掌握山地垂
25、直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难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空间尺度特征规模全球性包括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大陆地环境呈现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小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1在自然带内部是否还存在差异?举例说明。【提示】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的河谷地带和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而地势较高的高原上水源不足,草类稀少,动物就较少。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2分异基础:热量。3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4典型地区: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三、从沿海向
26、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海陆分布的影响。2分异基础:水分。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有规律的更替。4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2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上述诗句分别描述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3分异规律(1)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2)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4典型地区:纬度低、海拔高的山地。
27、3是不是任何一座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示】不是。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垂直地域分异。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分析)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跨5 500千米,东西长5 000千米,在我国同一时间能找到不同季节, 许多探险家喜欢到中国旅行。2014年秋季,一批来自欧洲的地理考察团分成两组在中国考察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第一组从海南岛出发,经陆路旅行到黑龙江省。第二组从连云港向西一直走到新疆维吾尔自
28、治区。他们在旅途中拍下以下图片供小组研究。请思考下列问题:(1)第一小组沿途看到植被有何变化?造成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提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造成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热量(2)第二小组沿途看到植被有何变化?造成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造成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水分。(3)两小组路线中植被的变化分别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第一小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小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
29、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2014衡水高一检测)2014年3月21日,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驶离澳大利亚珀斯弗里曼特尔港,参与马来西亚失联航班MH370的搜救。结合下面
30、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自然景观从ZYX的变化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全球性分异规律(2)“雪龙”号搜救起航地珀斯所属的陆地自然带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思路点拨】首先要明确此地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沿海由ZYX,由内陆到沿海地区。然后要明确珀斯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方可得知此地的植被类型。【解析】第(1)题,Z是热带荒漠带,Y是热带草原带,X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水分的差异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第(2)题,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
31、带常绿硬叶林带。【答案】(1)B(2)C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分组探究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深化理解)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古诗中的地理“山下百花山上雪,一山居然四季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请思考下列问题:(1)古诗中的地理描述的地理现象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原因是随着地势的升高,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因此植被也发生变化。(2)太行山的基带是什么植被?【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不同地域山地垂直带谱不同,相同地域山地垂直带谱也不同,那么山地垂直带谱的多少与什么要素有关?【提示】山地的
32、地理纬度和山地的高度。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植被带谱越复杂。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2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
33、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1)(2)题。甲乙丙(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A南坡为阳
34、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思路点拨】解答该题要抓住以下关键点:山地基带与当地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可判定温度带;同一山脉、同一高度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是由两坡的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解析】第(1)题,根据山地基带类型可确定山地所在纬度,结合图示内容可知:第(2)题,相同高度,自然带不同,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一些。【答案】(1)A(2)D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判断内容判断方法南北半球自然带数量:一般阳坡多于阴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一般阳坡一侧高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35、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教材第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先读图识表1沿大陆东岸或西岸,由赤道到两极地区,由于纬度不同,造成热量差异显著,植被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亚欧大陆中纬度从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植被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这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有些地区受到非地带性因素(如洋流、地形起伏、海陆分布等)的影响,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再演练应用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
36、分布。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答案】(1)A(2)D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93页活动【点拨】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答案】种草的主张比较合理。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大部分地区不适合森林和灌木的生长和分布,而适合生长草类植物,草的生态适应性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吻合。教材第9394页活动【点拨】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的垂直带谱的差异
37、与南北两坡的纬度、相对高度有关,还与南坡为向阳坡、迎风坡,北坡为背阴坡、背风坡有关。【答案】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2高山草甸在南坡位于4 5004 800米之间,在北坡位于4 0004 800米之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比较好,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3不会。南坡为向阳坡、迎风坡,北坡为背阴坡、背风坡,两者的水热组合状况存在差异,两坡的植被类型及分布也会存在差异。课时作业(二十)(2014武汉高一检测)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
38、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12月10成功降轨。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读图回答12题。1丙地的自然景观是 ()A季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2对下列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导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甲乙方向,热量B沿乙丙方向,海拔C沿乙丁方向,降水D沿甲丁方向,热量、降水【解析】第1题,丙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沿甲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沿乙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乙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甲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
39、响因素既有热量也有降水。【答案】1.B2.D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3据图分析自然带的名称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高山草原(草甸)带4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大气环流【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自然带可知,处应为针叶林带,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的特点与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加的变化相近,因而其形成的基础应为热量。【答案】3.C4.A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
40、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6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变化B水分变化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解析】第5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6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答案】5.B6.B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8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解析】第7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41、: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永久冰雪带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错误B项读图可知,除永久冰雪带外,同一自然带上界南坡低错误C项南坡为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正确D项南北坡基带的差异是相对高度的差异造成的错误第8题,通过读图,结合海拔、走向、南北坡的差异可判断该山地为喜马拉雅山脉。【答案】7.C8.A9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如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_,_,_,_,_。(2)图中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3)图中没有标注数码的自然带名称是_和_
42、,此自然带分布规律符合_的地域分异规律。(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是_等因素。【解析】第(1)、(2)题,根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关系判断: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相对应的气候类型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图中没有标注数码的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是温带荒漠带和温带草原带,此分布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从各自然带分布界线分析,画图时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3)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顺序可颠倒)从沿海向内陆(4)洋流、地形起伏10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A组同学从天津出发一路西行。B组同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据此回答问题。材料一拍摄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甲乙丙丁材料二绘制了a(26N,105E)、b(42N,128E)、c(43N,90E)3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A组拍摄的是_;从天津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_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_。(2)根据材料二判断
44、,c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及迁移应用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A组同学的调查路线是由沿海的天津到西北内陆,最不可能拍摄到甲、丙;由天津到乙地的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因水分不同而引起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根据所考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确定c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其基带应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温带荒漠带。【答案】(1)甲、丙从沿海向内陆水分(2)B11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45、()温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ABC D【解析】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等地,从俄罗斯到南非不经过热带雨林带。【答案】C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14题。12该山地位于()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13甲地的植被应为 ()A常绿阔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14与北坡相比,南坡()A水土流失较严重 B自然带数目较多C年降水量较小 D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大【解析】第12题,该山地南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偏大,应为北半球的山地,同时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说明该山地位于中纬度
46、地区,故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第1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则甲地植被应为针叶林。第14题,南坡冰川位置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因此与北坡相比,南坡水土流失较严重。【答案】12.B13.D14.A15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指出甲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2)甲图中a自然带有丙、丁两处的分布,其中_处的分布为非地带性现象,导致a自然带在该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指出乙图中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的最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自然带的
47、分布可以判断出四个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热带雨林带应分布于赤道附近,图中丁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达到了南纬20多度,属于非地带性现象,该现象的形成与信风、洋流有关。第(3)题,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与降水多有关。【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丁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3)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因而雪线低。章末整合提升(五)(教师用书独具)先总揽全局 再填写关键整体性自然带水热组合_气候类型岩石圈物质循环平衡功能由赤道到两
48、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情分析】本章命题的重点知识有两个: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整体性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差异性方面重点考查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特别是对某地植被类型的判断。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难度适中。【真题展示】(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3题。1图示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
49、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解析】第1题,年降水量少,不利于滑坡的发生,由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多,A项错误;图中显示该地59月降水多,即夏季降水多,而12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少,即冬季降水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项错误;7月降水最多时滑坡频率最高,因此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降水多,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滑坡多发的诱因,而冬季降水较少,滑坡频率较小,C项错误。第2题,一般情况下,水库蓄水后,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坡面易松动,导致滑坡发生几率增加,C项正确;水库蓄水后,导致水体流速减小,B项错误;水体流速减小会使滑坡几率减小,A项
50、错误;水位稳定,不易诱发滑坡,D项错误。第3题,渔业天然捕捞量与水生植物量无必然联系,况且如果以水生植物为食的鱼数量增加,还可能导致水生植物减少,A项错误;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死亡,渔业受损,B项错误;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面积增大,鱼类生存空间扩大,所以鱼的产量增加,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但该地的水生环境除空间扩大外没有大的变化,鱼的种类不会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1.B2.C3.D4(2014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解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里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地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地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综合检测(五)(教师用书独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候鸟迁徙是禽流感传播的主渠道,禽流感的蔓延之势,直接参与了()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ABCD【解析】禽流感的蔓
52、延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直接参与了候鸟与鸡、鸭等家禽的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体现的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物质循环过程。【答案】A读图,回答23题。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AabcBdef CaceDbdf3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缓解水土流失【解析】第2题,根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其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bc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def则为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
53、作用。第3题,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反映植被的破坏,会加重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故D项不合理。【答案】2.B3.D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45题。4乌苏里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B CD5能表示桂林山水形成的箭头是()AB CD【解析】第4题,乌苏里江和珠江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两者相距万里。造成两者水文特征不同的是因为两地气候不同。第5题,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应环节。【答案】4.A5.B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6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
54、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6题,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依次为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和降水增加。第7题,该示意图反映了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6.C7.B8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该地形区最可能是()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植被稀少,荒漠广布的地区,多内流河,最可能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答案
55、】C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9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第9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0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
56、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答案】9.A10.C读我国个人组织的某次自驾游线路图,回答1112题。11自驾游程中看不到下列哪种自然景观()A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2下列体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是()A呼伦贝尔由于过度放牧导致风沙肆虐B漠河由于地势高而形成我国气候寒冷的区域C黑龙江由于砍伐森林土地盐碱化D松嫩平原由于开发沼泽造成水土流失【解析】第11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第12题,呼伦贝尔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受到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冬春季节多大风,导致风沙肆虐。【答案】11.D12
57、.A读下图,回答1314题。13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A纬度地带性规律B经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14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海陆分布C人类活动 D岩石性质【解析】第13题,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东西方向上延伸,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第14题,北美洲大陆西岸受板块挤压形成南北方向山脉,受地形的阻挡,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答案】13.A14.A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516题。15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
58、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16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解析】第15题,因为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故本题选C。第16题,根据题目知: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所以受地形因素影响,导致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故本题选D。【答案】15.C16.D读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1718题。17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A欧洲北部B非洲南部C南美洲东部D我国西部18关于该山地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比北坡海拔低
59、B北坡是向阳坡,垂直自然带谱更完整C南坡是迎风坡,雪线较低D南坡比较干燥,森林带缺失【解析】第17题,图示山地基带植被是温带荒漠带,判断最可能位于我国西部,D对;欧洲北部山脉基带是森林植被,A错;非洲南部山脉基带是热带草原植被,B错;南美洲东部地形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没有太高的山脉,C错。第18题,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比北坡海拔高,A错;北坡是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垂直自然带谱更完整,B错;北坡是迎风坡,雪线较低,C错;南坡是阳坡,背风坡,比较干燥,森林带缺失,D对。【答案】17.D18.D今年正月初五,邯郸市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下图是正月十二拍摄于石家庄市一中南校区开阔地土堆上的积雪照
60、片,积雪未曾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读图回答1920题。19由图推断主要拍摄方向为()A由东向西B由南向北C由上向下D由西向东20与此现象原理最类似的是()A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较低B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C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雪线较低 D太行山东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解析】第19题,邯郸地处河北省,位于北温带,积雪在土堆的南面应先融化,北面融化晚。由此判断,有积雪的一面是北面,拍摄者是面朝西进行的拍照。选A正确。第20题,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南坡雪线较低,是因为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A错;阿尔卑斯山东西走向,北坡雪线较低,因为是阴坡,温度低,与图示现象类似,B对;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南段西坡
61、雪线较低,因为是中纬西风带的迎风坡,C错;太行山东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是因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D错。选B正确。【答案】19.A20.B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2122题。2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A草原B荒漠 C针叶林D阔叶林22形成图中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纬度、水文B地形、气候C海陆位置、地形 D水文、土壤【解析】第21题,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第22题,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答案】21.A22.C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2324题。23如图所示,由海南
62、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24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A整体性B联系性C开放性D差异性【解析】第23题,地理环境地带性差异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差异性。其中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以水热为基础。由南向北穿着越来越厚是因为气温越来越低,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4题,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差异性。【答案】23.C24.D25读四个不同
63、地点的山地上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分布表,推断该植被类型是()地点纬度、经度海拔高度22N,116E1 5002 000 m42N,118E6001 000 m41N,90E2 2002 600 m44N,127E1 0001 500 m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季雨林【解析】由表可知,该植被在(42N,118E)的地方分布的海拔高度最低,故应该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答案】A二、综合题(共50分)26下图为“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填字母) A沉积作用B全球生态系统破坏C光合作用 D影响人类
64、健康 _,_,_,_。(2)由图可知,大气中CO2增多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和_。(3)图中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特点,结合图以“乱砍滥伐森林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此特点的主要表现。_。【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即可。第(2)题,掌握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可从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分析。第(3)题,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直接结合图示的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即可。【答案】(1)光合作用;沉积作用;全球生态系统被破坏;人类健康受到威胁(2)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吸收二氧
65、化碳能力减弱。(3)整体性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植被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大;从而使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2分)(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_;植被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
66、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28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字母A、B、C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_、_、_。 (2)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_ 地域分异规律
67、,它的产生主要受_ 条件不同的影响。(3)导致同纬度的A、D地区植被类型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太阳辐射 D洋流(4)简述图中本格拉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非洲气候和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定A是热带雨林带,B是热带草原带,C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由赤道出发,向南、向北自然带依次由热带雨林带逐渐变化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基础是热量条件。第(3)题,A为刚果盆地,地势低,形成的是热带雨林气候,D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作用弱,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
68、类型有了差异,所以说造成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是地形,故答案选B。第(4)题,本格拉寒流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主要影响是降温减湿。【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由赤道到两极的热量(3)B(4)降温减湿29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坡(北、南),D表示_坡(北、南)。(4分)(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_。【解析】 第(1)题,根据
69、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同种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较高。读图,B坡同种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低,所以是阴坡。结合图中纬度判断是北坡。根据右图的纬度和山坡自然带分布特征,D坡自然带类型多,说明是阳坡,南坡。C坡自然带少,说明是青藏高原一侧,是阴坡,北坡。第(2)题,D坡纬度较低 ,山麓与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自然带数目多。 B坡是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迎风坡雪线低,所以冰川分布下限高度较低。第(3)题,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处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乙山针叶林分布在阳坡,温度高,只有海拔更高处才适合生长。第(4)题,A坡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耗水量大,水源不足导致A坡缺少云杉林。【答案】(1)北南(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处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