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5 ,大小:3.28MB ,
资源ID:90062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006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下篇 第一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突破高分瓶颈 2 素养二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下篇 第一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突破高分瓶颈 2 素养二 .ppt

1、素养二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目标解读一、史料实证核心方法的基本内涵1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2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3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

2、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二、史料实证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考查依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念。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史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

3、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高考示例(2015高考全国卷,T32)如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解析 本题选取图片作为史料,要求考生根据图片信息进行推理、辨别选项正误。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

4、,排除 A 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 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 D项错误。答案 C备考指要一、挖掘教材资源,重视史料实证1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史论互证”“论从史出”“史论互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

5、须真实可靠。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史料 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史论互证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供开拓冒险精神。(2015高考全国卷,T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

6、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 D。本题提供的史料是“到 1952 年底,我国出现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要求推断出这种现象是哪种需要的结论。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

7、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 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2论据的充分性“以图证史”“准确取舍”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历史大事件的叙事者。解答“以图证史”题应注意三点:(1)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2)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3)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

8、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 下面是反映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以图证史“攀梯摘棉花”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吃饭不花钱”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办公共食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史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解析:选 B。本题体现了“以图证史”的命题立意。过去发生

9、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者,过也,传也”的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 A 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史实的文字记载,故 B 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 C 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 D 项错误。3论证的完整性“由表及里”“史论结合”“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10、。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由表及里”,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17兰州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15 年初,一则湖南发现 1945年八路军借条,盖有贺龙印章的新闻在网络被炒得沸沸扬扬。借条上写明:“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洋肆佰贰拾块、铜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八路军贺龙一九四五年三月”。并盖

11、有贺龙和一位名叫陈菊生的印章,陈菊生是贺龙部下的军需官。如右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从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判定该借条的真伪。(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解析 史料实证应注意论证的完整性,注意“由表及里”“史论结合,史料实证”“八路军的这张借条”的真伪,可从下面三种方式分析思考。(1)判定借条的真伪 字体:查阅繁体简体字的写法。时间:在民国时期,是否常用公元纪年法。内容:借条里面的有些说法是否合理,如“祖国统一”等。署名和印章:是不是贺龙亲自借的,贺龙的印章是否可以这样用。纸张和墨迹的时间:请文物单位进行鉴定(指出辨析真假的角度,并能加以说明)。(2)判定借条的真伪 判定该借条是伪造

12、的。理由如下:借条不应该出现简体字。如“条”繁体应该为“條”,“爱”繁体应该为“愛”,“钱”繁体应该为“錢”,“块”繁体应该为“塊”,“统”繁体应该为“統”。借条的署名极不规范,按道理应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 XX 旅(XX 团)后勤部主任陈菊生,不应署名贺龙,不是贺龙借的,怎可署名贺龙?贺龙的名字能随便让别人署?贺龙的印章能随便让下属用?那时还不用公元纪年,写年代应写民国多少年,而不会是一九四五年三月。公元纪年从 1949 年才开始!1945 年 3 月,抗日战争还没结束,不可能会说“祖国统一”说“抗日胜利”倒有可能。(3)判定借条的真伪及看法 有关方面应该组织专业、中立的机构进

13、行独立、公正的鉴定开具证明,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辨伪后倘若“借条”为真,有关部门理应切实承担历史责任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倘若“借条”为伪,有关部门同样应有所作为,彻查造伪者的造伪链条、动机,并“兑现”法律条款,让肇事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既帮助“真债主”获得理应获得的偿还,也让“假债主”付出应有的代价。答案 略。二、多元解读信息,例析史料实证1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

14、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2015高考全国卷,T30)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解析:选 B。本题以历史事实灵活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其实质。题干主题语获取信息结论“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联银券”流通于沦陷区A、C 两项错误 发行大量不

15、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都是为了“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B 项正确“联银券”“军用票”都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掠夺举措“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管制D 项错误2.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直接获

16、取有效信息的途径:(2015高考全国卷,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材料出处为吕氏春秋上农,由此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17、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C 项正确。3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

18、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

19、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提取信息。(1)材料一中有 3 处省略号,省略号是省略的人物,省略号

20、前后分为两层主要信息,举贤良的不同途径,一是通过郡举贤良为汉武帝左右,二是举贤良文学之士参政,省略号前后则为这些贤良参政的方式,可以议政奏事,也要相互辩论,诘难大臣。再结合设问可以归纳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从“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以归纳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让宰相参与议政、奏事;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以归纳出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2)材料二中省略号前的信息是宰相刘祎之被诬告,省略号后的信息是刘祎之认为“敕书”违制的理由,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具体职责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是由皇帝直接发

21、出的诏令,所以是违制的。(3)材料三中的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为:“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以归纳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和“皆审署中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以归纳为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归纳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所归纳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明初殿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

22、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有章可循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下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

23、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解析:选 D。本题为图表类选择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显示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远远超过农业,反映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1956 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故 A 项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2)19531956 年,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总体而言高于工业总产值,故 B 项错误。(3)1957

24、 年,“一五”计划完成,图片显示此时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故 C 项错误。(4)1958 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故 D 项正确。5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

25、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 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

26、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首先要对材料一按层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意,指出古代中国有利于稳定和统一的因素及涉及的人才选拔制度。第一层:“4 世纪时中

27、华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第二层:“按才干选拔官吏”,第三层:“中国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第四层:“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这四层分别表明古代中国有利于稳定和统一的因素分别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按才干选拔官吏”“公正的道德的统治”“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第二小问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第一小问应对材料分层获取和解读信息,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第一层:“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表明理学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第二层:“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表明理学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要根据材料结

28、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6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材料获

29、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的关键:1980 年 6 月 18 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 年前后曾常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 年 8 月 13 日)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

30、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解析 解答本题应充分从题头、图片与文字说明中挖掘隐性信息。(1)从关键词中获取隐性信息:“1980 年 6 月 18 日”,隐性信息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探索中。(2)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隐性信息:“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是本题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隐含的信息是高度评价广汉县向阳人的换牌行为。(3)从图片中获取隐性信息:图中的换牌隐含着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4)从文字说明中获取隐性信息:图片中的材料“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不准宣

31、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等隐含的信息是改革尝试中改革理念与“左”倾思想的冲突,当时“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如: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进行历史解释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如: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

32、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预测押题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今中外经济文明与社会进步1有学者认为中国唐代存在一批非洲黑人,理由是唐诗中存在大量对“昆仑奴”的描述,比如张籍的昆仑儿就特别突出了他们从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祼等特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用唐诗考证昆仑奴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奴是非洲黑人C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据此可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D该类诗是叙事诗,现实主义色彩浓,可信度高,可证昆仑奴大多为非洲黑人解析:选 B。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是错误的,文学作品与社会有联系,具有一定的

33、史料价值,故排除 A。据“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祼”等特征不能判断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故选 B。虽然说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但不能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的可能性,故排除 C。唐诗并没有说明黑人的来源地域,故排除 D。2下面是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表。这说明()年份进出口总额(千关两)出口额(千关两)1890 年94 86548 655 1936 年1 057 308452 979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B对外贸易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入侵C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解析:选 A。材料中 1890 年、1936 年中国的进出口额的变化,说明

34、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经济入侵的抵制,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1936 年的进出口额看,为逆差,故 C 项错误;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列强对中国掠夺的性质,且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因此并未获得巨大利益,故 D 项错误。二、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这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特别是日书,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商品种类形形色色,也包括“臣妾”的买

35、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成为对照 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某日“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遗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和认识。(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和认识的归纳要准确,分析要符合史料运用的理论,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解析 注意要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从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价值的角度看,作者观点较为可信;从孤证不立、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角度看,作者观点论据不充分。答案 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论据:商鞅变法后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家庭私有财产。分析:董仲舒的言论是后世文献记录,考古发掘的秦简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更高,作者的观点是可信的。(或秦简只是对当地历史状况的记录,要说明整个秦国的土地制度,需要更多的史料互证,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