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合考试历 史 试 题命题: 恩施高中2019级历史备课组 审题:郧阳中学2019级历史备课组本试卷共10页,51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卷 选择题本部分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
2、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1.战国时期出现的墨、法、名、兵及术数、阴阳等百家皆可溯源于六经,六经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因此孔子地位高于诸子。这说明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的关注 B.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2.关于人类的消费理念,诸子百家中有一派从实践的、生命的、政治的、基本需求的、适用的或功利的角度进行阐述,体现出体恤民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低度消耗资源与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观,对当前反对浪费、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启示作用。这一派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3.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苏格拉底认
3、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基于此,他们提出的重要主张是实行A.王道和民主政治 B.人治和以法治国 C.仁政和道德教育 D.王道和自我节制4.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文化”一词则正式出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诸子百家关注治国平天下C.治国应首重人文道德教化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5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
4、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该材料A.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真诚讽劝 B对盛世的描写意在歌功颂德C.有助于对那个时代的全面了解 D是司马迁对盛世的片面批评6.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四维”即“国之四维”;孔子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孟子提出“四德”思想,即仁、义、礼、智;董仲舒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概念。这说明A.儒家思想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传播 B.儒家思想提升了社会的道德水平 C.“五常”思想植根于深厚的思想传统 D.“五常”促进儒家仁政思想的形成7.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
5、秘化和宗教化,并作为社会规律予以论证,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B.意在维护儒学独尊的地位 C.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8.自从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诏,深自忏悔“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之后,后续各朝共有八十余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如东汉明帝、安帝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反思 B.历代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C.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施政 D.黄老思想融入了儒学体系9.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陈胜列入“世家”,不以出身论英雄。但班固汉书却将二人降格到“列传”里。两位史
6、学家对项羽、陈胜的不同处理,主要原因是A.历史评论不能做到客观 B.出身家世背景大为不同C.两汉专制程度强弱有异 D.主流思想影响程度不同10.“宋学”是与汉代“汉学”相对的一个学术概念,汉学从辑补、校正、训诂入手,注重文本的考据训诂,一字一句必究来历,而“宋学”则是对汉学的反动,注重文本的思想掘发、哲理阐释、微言大义。“宋学”这一学术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佛、道哲学思辨影响 B.商业与城市繁荣的影响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 D.重内轻外治国理念影响11.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A.尊重人性 B.冲击理学 C.服
7、务市民 D.维护专制12.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言论实质上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 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与李贽的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弊端 B.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缺点C.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D.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系统地评述了清代学术史,该书开篇
8、即以欧洲文艺复兴相比,认为清学的特点也是“以复古为解放”,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而仍是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儒学传统。清学与文艺复兴治学形式类似的共同原因是A.儒家纲常思想的束缚作用 B.近代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C.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15.湖南衡阳湘西草堂正中悬挂着某思想家自撰联:“六经责我,七尺从天乞活埋”。诗句体现了A.李卓吾的爱国主义精神 B.黄宗羲的民主政治抱负C.王船山的文化创新意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学风16.人面狮身的怪兽斯芬克斯坐在悬崖上,向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
9、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惭地跳崖而死。这则古希腊神话传说A.标志着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滥觞 B.折射出古希腊对人自身的思考C.体现了对自然科学的不懈探究 D.肯定了为真理献身的崇高品质17.下列对“人”的认识,各项对应准确的是选项观 点学 者解 读A“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但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B“人是理性的动物”苏格拉底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理性。C“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鼓励人们积极参政,完全肯定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D“人是会说话的工具”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0、。18.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认为:“神的存在只是一种推断而已,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也说:“谁说天上有神?不,没有!如果有人说有,就告诉他不要傻乎乎地相信那些古老的故事了。” 智者运动时代的疑神思想是A.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B.诗歌不断革新的思想基础C.古希腊人自主意识的体现 D.唯物主义思想盛行的反映19.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A.提出天赋人权理论 B.为奴隶制度辩护 C.赞成封建等级制度
11、D.与时代潮流背离20.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B.民族主义思想传播C.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萌发21.16世纪初德意志的伊拉斯莫在愚人颂中写道:“他们不识字,因此他们把不读书看做是最大虔诚。当他们在教堂中像驴叫似的高声朗诵圣经时,他们只记住它的词句,并不理解其意义,但是他们以为他们正是把最润滑的香油抹于上帝的身上了。”对这段话解读错误的是A.辛辣讽刺了教士的愚昧无知 B.大胆揭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C.是文艺复兴转向高雅的体现 D.为宗教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22.加尔文指出:“就像教会的组成一样,长老最
12、好由选举产生:小议会选两人,六十人议会选四人,两百人议会选六人。他们的选举应使他们遍布城市的每一个区,以便他们能密切注视每一件事情。”材料说明加尔文A. 提出建立廉价教会 B. 主张积极参与议会选举C. 赞成主权在民思想 D. 表达资产阶级利益诉求2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意为民众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B.“恢复了信仰的权威”是指只要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到救赎C.“把僧侣变成了俗人”表明宗教改革的目的是破除对宗教的信仰D.“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说明宗教改革使人
13、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24.孟德斯鸠在书中指出:“有人说,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一种盲目的命运所产生的,这是极端荒谬的说法。因为如果说一个盲目的命运竟能产生“智能的存在物”,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么?由此可见,是有一个根本 存在着的。 就是这个根本 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文中“ ”处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最可能的是A.规律 科学 规律 B.理念 人 理念C.制度 契约 制度 D.理性 法 理性25.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写道:“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其目的是A说明自
14、由来之不易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C指出理性难能可贵 D赞扬君主开明专制26.“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是一句“名言”。最早提出这句“名言”的,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她在出版于1906年的一本题为伏尔泰之友的书中引用了这句话。然而很多学者表示怀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伏尔泰的著作里读到过这句话。这一事件表明A.伏尔泰并不主张思想自由 B.名言真正提出者是霍尔C.学术探讨必须要原始材料 D.历史研究应该小心求证27.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15、 欧洲出现“中国热”或“儒学热”的原因是A.人文精神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控制 B.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中国某些制度得到启蒙思想家认可 D.清朝的政治理念与启蒙思想家一致28.“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都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时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其主要依据是A.主流文学形式时代错位 B.先进印刷技术尚未发明C.印刷载体纸张尚未改进 D.抑商之下商业发展萎靡29.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这一历史记载A
16、.反映了欧洲神学主义泛滥 B.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集中表现C.有利于兵器发展史的研究 D.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体现30.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的两百个故事中,超过三分之一取材于商人,喻世明言中引用了“一品官,二品贾”的新谚语,二刻拍案惊奇中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选官制度僵化 B.重义轻利思想盛行C.小说成为主流文化 D.社会崇富氛围浓厚31.中国古代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
17、信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32.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开章明义,认为画家作画应“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强调山之大小尊卑之别。这反映了当时山水画创作A.折射经济繁荣景象 B.受主流思想的影响C.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D.追求风格上的写实33.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
18、式34.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A.科技革命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35.康有为将今文经学的“三世说”重新进行解释,“据乱世”指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指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指民主共和时代,并认为他当时就处于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时代。他这样解释旨在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
19、说明中西历史进化的统一性C.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D.阐明革命代替改良的进步性3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如果不是清朝的入关,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在黄宗羲等人的领导下同西方比也不会相差多少。”这一观点反映了A.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B.明清儒家思想的超前性C.推翻清朝统治的诉求 D.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倾向37.右图为近代一著名学者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x;和顺之意)然。”对此解读准确的是选项作者向往国家著作影响A魏源英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晚清变法B
20、林则徐美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C魏源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国内影响小D林则徐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38.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强调了“中体西用”的A.局限性 B.进步性C.继承性 D.合理性39.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的解读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
21、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 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 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40.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称墨子为A.中国古代反抗民族压迫第一人 B.世界第一自由和平主义使者C.中国古代宣扬民本思想第一人 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41.1905年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
22、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表明孙中山A.认为中国的社会危机异常严重 B.意识到革命具有阶段性C.对革命前景有高瞻远瞩的规划 D.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完成42.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民“自由”太多、“人心涣散”,在成立中华革命党时要求党员宣誓无条件效忠党的领袖,即孙本人,并加盖指模。这说明孙中山A.认为救亡比启蒙更重要 B.仿效苏俄对国民党进行改组C.仍未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D.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反思43.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其他出版机构也纷纷再版,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
23、5月就累计重印达17次之多。“到北伐战争时印得更多”,“几乎人手一册”。这一现象表明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实现 B.中共重视革命理论的舆论宣传C.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层推崇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扩大44.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些现象说明A.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性质相反 B.封建伦理道德日益阻碍社会进步C.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D.儒学适应不同时期思想解放需要45.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一般的商民,都认为政治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国家大政,自有政客党派操心,所以持中立态度,隔岸观火,不知国家是人民的公产,人类是政治动物。”材
24、料主旨在于A.宣扬民主革命以推翻专制政治 B.呼吁国民觉醒以改造现实政治C.提升国民素质以引进西方习俗 D.传播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4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首先应该进行的是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开眼看世界4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倡导个人至上 D.否定
25、专制政体4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除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外,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D.中国的前进道路尚未明晰第II卷 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大题,共52分。请阅读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49.人类发展史从某一角度看其实也是一部同疾病疫情斗争的历史,关于疫情及疫情防控(治)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
26、不时出现。当疫情出现时,首先是采取“离间”。一种是收容式隔离,在寺庙及空旷之所等专门开设“疠人坊”,收治传染病患者。另一种是强制性隔离,官方或地方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并派兵丁镇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汉代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之始,历代沿袭。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
27、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也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瘟疫论;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周围环境的维护可以使疫病发生几率减少。自秦汉时期便在城市中构建合理有效的排水设施,并妥善处
28、理生活垃圾。同时,历代官府也非常热衷于普及医学常识、颁布药方、增加民众的医学常识,力求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卫生清洁意识不断增强,减少患病的几率,也为之后防疫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支撑。据百度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在疫情防控(治)方面的创新举措与重要经验。(10分)材料二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放弃农业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拉丁语的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拉丁语教学,提高了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
29、播,一些城市采取措施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集中深埋死于黑死病的人;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注重公共卫生成了普遍的现象。据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整理(2)习近平说:“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世纪中叶“黑死病”这一危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机遇。(6分)50.(12分)材料: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与森有礼,双方就辫发衣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内容简要如下:李鸿章: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森有礼:我国旧有服制宽松爽快,极
30、为适合无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适合忙碌勤劳之人。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李鸿章:衣服制度,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森有礼: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李鸿章: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木村匡:森先生传,摘编周程中日现
31、代化进程中观念冲突之一斑根据上述辩论场景,结合时局,自拟论题,并进行分析阐述。(12分)51(24分)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
32、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
33、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12分)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CCCCA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
34、920答案ACDBCBACB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CDBDCBC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BDDCACDDD题号4142434445464748答案CADCBBBD49.(16分)(1)隔离为首阻断疫情传播;积极发展利用基层民间医疗资源;吸收历代防治经验形成医学专著;系统整理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和防治方法提出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改善环境卫生,加强民众教育。(10分,照搬原文不得分)(2)农业生产转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民族语言发展促进宗教改革运动(或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追求现世享乐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促进社会公共卫生事业进步;(任答3
35、点6分)50.(12分)评分说明:1.围绕中外近代历史的时代特征进行选题并阐述;2.只要所拟订的论题合理,并围绕展开了充分的论述,均可按照以下标准批阅;3.各档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满分档所给出的学生,不仅观点的提炼能把握材料,且论证的逻辑性要强,论证充分,史实正确。4.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允许有学生有其它观点、及不同阐述方式。参考答案示例1:论题:李鸿章、森有礼对服饰的认识折能够射出两国近代改革程度的差异(2分)论证: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认为服饰制度是祖先定制,不应轻易改动。森有礼认为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改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服饰制度。服饰制度的变革是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李鸿章、森
36、有礼的对话可以看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接受西方进步文明更为彻底,中国则抱持中国传统文明对待进步文明态度保守,两国近代化改革指导思想存在较大差异。(概括材料中双方观点并进行充分阐述6分)甲午中日战争中,通过近代化改革强大起来的日本获胜,近代化改革中相对保守的清政府惨败,说明结合世界发展形势,接受适合本国的进步文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方能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联系时局特点并进一步阐述提升4分)示例2:论题: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潮流)论证: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民族危机严重,并且都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李鸿章认为服饰制度是祖先旧制
37、,不应改动。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传统文化。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说明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森有礼主张更改不适宜社会发展的服饰制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明治维新不仅体现在服饰方面,更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场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取得了成功。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辩论折射了近代两国改革程度的差异,两国改革一成一败也说明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51.(24分)(1)特点:历史悠久,在继承中发展(适时调整);以民为本;理念多元,内涵丰富(儒法道结合);利用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强调大一统。(8分,任答4点8分)影响: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理念;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整体意识;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4分,任答2点4分)(2)理念:崇尚科学理性(以启蒙主义为核心);强调分权制衡;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公民参政自由;发展公民教育等。(8分,任答4点8分)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不断解放;传统国家治理理念不能满足现实需要。(4分,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