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0厦门高一检测)从1895年到1900年人们对革命党人革命的态度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1895年”和“1900年”。前者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
2、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B符合题意。【补偿训练】 (2020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D.清政府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口呼立宪
3、,胸藏专制”可知,当时清政府表面上准备实行立宪,实质仍是专制,故D正确;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就是顺应民主政治的要求,故A错误;内忧外患是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清政府空前孤立是在“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后的情况,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2.(2020亳州高一检测)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可知,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开始有了统一的领导,与之相符的是中国同
4、盟会的成立,而中国同盟会是在1905年日本东京成立的,故选B。【补偿训练】“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解析】选A。材料中反映的是各省革命孤立地进行,有可能出现割据局面。这说明革命需要统一的组织领导,故选A。3.(2019四川学业考)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
5、民国成立D.清帝宣告退位【解析】选B。本题抓住关键时间:“1911年”,A发生于1905年,C、D发生于1912年,B发生于1911年,故B与题意相符。【补偿训练】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选B。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排除A;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影响极大的反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而不是武昌起义,故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故
6、排除。4.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到: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发表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民族意识发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传播C.中华民国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D.辛亥革命使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建立在邹容的中国人之中国的基础上,反映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意识的发展,故A正确;题干未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传播近代国家观念中的作用,故排除B;题干材料旨在阐述民族意识的发展,并未体现现代国家认同,故排除C;真正实现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7、排除D。【补偿训练】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地感受历史。观察下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成立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解析】选C。根据材料“民国妇女”可知,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之时,民国尚未建立,故A、B错误;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故C正确;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用“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此前民国使用的五色国旗,故D错误。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解析】选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
8、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中规定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模式,故选B。A、C、D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6.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选A。由题干关键信息“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这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本题选A。【深化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
9、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7.(2020四川学业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革新道路上的飞跃,但飞得不高,跃得不远,没有完成飞跃的任务。其中,没有完成的“任务”是指()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反殖民统治 C.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D.反帝反封建【解析】选D。辛亥革命处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正确。【补偿训练】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
10、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C。“推翻封建帝制”结束了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与材料观点相符,故选C。A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无法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排除;B属于“破旧”而没有“立新”,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排除;D属于“立新”而没有“破旧”,也不能体现社会转型,故排除。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史料研习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4月29日)、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6月29日)。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
11、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g)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2)你认为申报把“国”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角度二理论指导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3)从近代化的研究
12、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乱首”“华兴会匪”“同仇各余党”到“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等信息分析态度的变化,联系辛亥革命分析其原因。第(2)题从走向民主的角度分析回答。第(3)题要抓住“近代化”这一要求,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和风俗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原因: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2)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3)评价: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和风俗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