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课后强化演练: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969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课后强化演练: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课后强化演练: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课后强化演练: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课后强化演练: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导致其统治方式不恰当,激化了各种矛盾,B项正确。答案:B2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2、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A B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孝文帝的生活年代,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出自战国时期屈原之口,都早于北魏;是唐代李白的诗句,是宋朝柳永的作品,唐宋都晚于北魏,不可能被孝文帝研究,B项符合题意。答案:B3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回“旧墟”。促成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北魏政府推行()A三长制 B均田制C宗主督护制 D俸禄制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这吸引了大量流民回归故里,接受土地,B项符合题意。答案:B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颁布均田令B

3、迁都洛阳C实行汉化政策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原都城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有效控制中原地区,B项正确。答案:B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因此A项错误。B、C、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正确表述。答案:A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

4、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汉化风格正是民族融合的体现,C项正确。答案:C7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

5、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6、,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措施的历史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2)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3)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让群臣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之间作出选择。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指政府控制的编户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凡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

9、后,北方发展迅速。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对此起了重要的作用?材料二:(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3)据材料三、四,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答案:(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官俸制、兴修水利。(2)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3)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