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945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2-4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核心素养要点晨背1.调查、收集传统文化资料,交流共享学习体会,加深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科学精神)2对比不同传统文化的作用,认同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

2、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文化具有继承性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3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 (1)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如果能顺应社会生

3、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对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对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1传统文化的含义(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把握其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形成时间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持续时间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4、;自身特点相对稳定性。(1)从时间上看,文化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从民族角度看,有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之分。(2)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4)作为传统文化必须是现存的,而不是已经湮灭的、绝迹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甄别与选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熟和相对稳定。(5)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

5、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是针对文化的时代划分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性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吗?提示: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继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所以,不要认为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具有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次,传统文化延续到现在,仍然保留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2)传统文化

6、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准确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在回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想法的原因时,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依据来使用,如“家国伦理”是传统思想,对“家国伦理”作用的分析评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1)从三个角度把握文

7、化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文化的这种继承性十分稳定而持久,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继承性不应强行中断,而应世代相传并延续和发展。文化的继承性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2)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3)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点、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

8、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同性的东西。纪录片记住乡愁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的千百年传承,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每集节目通过记录传统村落村民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状况,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延续和发扬,探寻古老文明以怎样的形式“活”在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1)“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个表现?(2)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提示:(1)传统思想的继承。(2)继承性。记住

9、乡愁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的千百年传承。相对稳定性。记住乡愁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

10、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必然割断历史,否定联系;全盘照搬,必然看不到发展,看不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作用的双重性,是片面地看问题。(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通常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且经常将这一知识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合考查,即正确态度、二者关系、处理二者关系的措施三位一体。设问角度通常是原因类、措施类。(2)如何分清“精华”与“糟粕

11、”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精华”和“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的东西;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来看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必然割断历史,否定联系;全盘照搬,必然看不到发展,看不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作用的双重性,是片面地看问题。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验”“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悄然流行,被

12、赋予“现代二十四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集大成者,旧的“二十四孝”中很多内容已经与时代出现了脱节,已经不符合新社会的新要求。新24孝图应运而生,打破了原来24孝图中的故事所具有的封建迷信色彩,打破了传统24孝图中神话故事,更富于时代发展理念,因此今天所倡导的当代24孝引起广大百姓的共鸣,最主要的还是有时代内涵。(1)为什么我们要用“新二十四孝”取代“旧二十四孝”?(2)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提示:(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

13、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误区一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解析(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是针对文化的时代划分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原和沿着这个本原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2)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

14、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对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误区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拒绝外来文化解析认为发扬传统文化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外来文化,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

15、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例1(2018江苏卷)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

16、器,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笙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寄托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不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民族生存的作用,A、C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答案D例2(2017江苏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其目的是()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ABC D解析文化遗产既是

17、传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整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其目的在于既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符合题意。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错误,排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为了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与特点,错误,排除。答案B例3(2015广东卷)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始终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

18、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 BC D解析题干材料通过列举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入选;题干材料强调传统文化在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涉及纵向角度不同时代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共同要求,不符合题意;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了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故排除。答案A例4(2015天津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

19、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材料二: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 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

20、“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解析第(1)问属于认识类主观题,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做好该题的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点如含义、形式、特点、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掌握全面,理解准确。解答第(2)问,一要注意分观点和理由两部分进行作答,首先亮明观点,然后说明理由;二要注意赞成或反对只答一个角度并说明理由即可,不可画

21、蛇添足;三要注意括号中的要求,理由不能出自同一必修模块;四是结合材料联系相关知识点。答案(1)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2)示例一:支持。理由: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护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

22、。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示例二:反对。理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1在浙、赣、皖的农村地区,明清古建筑买卖之风日盛。有专家认为,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下去。保存古民居是因为(C)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古民居体现中华文明的演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在原地加以保护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传统文化不一定必须在原地,说法错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实现有效的统一,错误。

23、保护古建筑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人类文明的进程,故正确。2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每年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这说明(B)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 BC D解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材料中每到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表现,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说法正确。错误,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表

24、现形式之一,且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习俗,不是传统文艺。错误,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3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C)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解析:“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即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传统文化是

25、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C符合题意;A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B说法错误,否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排除;D说法错误,文化的不同源于社会实践的不同,排除。4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D)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A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应适应时代变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据此可判断B项观点错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不一样,C项观点错误。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说明传统道德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