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主题整合创新迁移主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构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
2、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2020江西名师联盟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
3、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和1982年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隐含信息:1954年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82年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可知政治为经济建设服务。【解析】选D。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
4、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北京日报上刊登文章声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就在于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以及对国家制度的执行、监督要坚决有力。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
5、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依据史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提示: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史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俞可平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
6、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俞可平史料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解读】史料一中俞可平认为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史料二认为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在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的背景下展开的,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