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州市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2022.01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而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bn)千秋,那些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B.疫情给国际社会带来多重危机,吞噬(sh)了过去10年的减贫成果,南北“发展宏沟”持续扩大,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C.古城幸福驿站的启用,诣在营造关心、尊重新就业群体,全方位暖心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浓厚氛(fn)围,是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
2、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D.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信息泄露(lu)现象,在不断地考验消费者对于数字经济本身以及平台的信心,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法律层面彰显了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甲】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了然于胸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乙】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
3、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了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也被扼杀了!【丙】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了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节选自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了然于胸B.依样画葫芦C.桎梏D.即便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是重要的太空科普
4、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B.作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的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其代表作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C.未来要在改善需求、优化供给、强化服务,尤其是青年职业精神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以解决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D.如果说中国合伙人传递的是告别成功学、回归符合现代商业逻辑的合作模式,那么如今新东方靠着账上的足够资金,从容应对转型,则更显得恪守商业诚信和经营底线。5.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周瑜
5、,字公瑾;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依此推论,宰予、曾巩、赵衰、吕蒙四人的字依次应是(3分)A.子固子余子我子明B.子明子我子余子固C.子余子明子我子固D.子我子固子余子明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今年暑假,一家长向当地教育局举报老师补课,希望教育局予以处罚。举报信的内容如下:现在是放假时间,有一对教师夫妻却在家给自己的娃补课,这是不对的,违背了上级关于在职教师不给学生补课和提前上新课的有关规定。如果只给自己的孩子补课,那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1)如果你是教育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你将如何答复?不超过20个字。(3分)_(2)针对家长的说法,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3分)二、现代文
6、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经济学里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人们进行选择所形成的取舍成本关系,故又称为“选择成本”。例如长沙人外出旅游,在时间和财务有限的情况下去北京还是去云南,必须选择其一,舍弃其一。选择了的,是获得;舍弃了的,就是失去。经济学认为,这种“择一弃一”,“得”为收益,“失”为成本,相互可比较“得失”大小。因失去的只是一种可能机会,这类成本叫做“机会成本”,最恰当不过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机会成本”不是真实的支出。选择去北京,放弃去云南,并不是说在完成北京之行的同时,还要单独为舍弃云南之行付出真金白银。即使如此,人们仍
7、然会对这样的取舍耿耿于怀。特别是对于舍弃掉的云南之行,人们大多会有某种遗憾情绪产生,有些人还会去比较这样的取舍是否合理,计较一番“得失”。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是经常性的,人们总是面临取和舍的决断,有时取舍还颇为艰难,左对比,右思量,总想达到“得大于失”的境地,“机会成本”的比较,可以说就是一种生活形态。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直接使用这个概念而已。经济学提出的“机会成本”之说,毫无疑问,显现出了对现实生活强大的解说力和功能性。一方面,现实生活的取舍选择总是在进行的,从一般的经济理性出发,人们通常会遵循某种经济原则,比较哪种选择更加合算,“机会成本”有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能够很好地解释人们
8、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相对于需求,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去比较选择中的“取”和“舍”,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机会成本”具有指导选择的功能。一言以蔽之,“机会成本”之说,既能够用来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又能够用来改造世界。从认知和解释世界来看,当某种选择到来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取舍决断,自然会有对“机会成本”不同的理解和度量或许是自觉的考虑,或许是不自觉的习惯;有的是粗约的,有的是精细的。甚至还有较为极端的情况,依据自己固有的某种信念而不是具体的“得失”比较,运用非经济性的原则进行选择,不做任何“机会成本”的比较,如外出旅游总是固定选择某个目的地等。根据这些不同的选择,我们很容易将相同选择行为
9、特征的人群归类出来。颇具意味的是,不同地域上的人们的选择行为具有某些共性,“机会成本”之说是能够用来解读不同地域人的行为,进而解读地域经济特征的。从改造世界来看,“机会成本”之说基于人的经济理性,提供给了人们一种在多选择中进行取舍的原则,能够帮助人们从某种相对随意、被动或可能盲目的取舍之中,走向主动和自觉的选择决断,赢得起码的“得大于失”的可能结果。由于人的行为总是由思维模式驱动的,如果希望有“得大于失”的选择成果,积极主动地掌握“机会成本”之说,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那么,选择之初,我们就获得了一半的成功。对于地域经济而言,这里的潜台词是,如果某地域上“机会成本”之说未得到足够普及,实践中人们
10、的选择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得”与“失”不大相配,那么,推动“机会成本”相关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就具有非凡的意义。自发性的选择行为,我们不怀疑存有理性的成分;但自觉的选择行为,则充满了理性。后者是地域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大内在的驱动力量。(节选自陈彩虹机会成本和地域经济)7.下列对文中“机会成本”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的概念,也叫“选择成本”,它是人们在资源约束下进行两选一时“择一弃一”所形成的取舍成本关系。B.在真实的现实生活里,“机会成本”并不是真金白银的支出,所谓“得”与“失”都仅仅是一种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机会而已。C.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提出的“机会
11、成本”,有着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有很好地解释人们选择行为的作用,并具有指导功能。D.从认知和解释世界角度来说,“机会成本”是基于人们在面临选择时遵守经济理性原则,从个体本身真实需求出发的取舍决断。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说长沙人外出旅游时间、财力都很充足,去完北京再去云南,因为不存在取舍得失的问题,也并没有失去一种可能机会,就无需考虑“机会成本”。B.相对于需求,资源是有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资源约束具有常态性,所以人们都会遵循经济理性原则,进行“机会成本”比较,赢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C.“机会成本”之说能够用来解读不同地域人的行为,是因为尽管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们对“
12、机会成本”有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却具有某些共性的特征。D.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机会成本”的认知程度有高有低,运用它也有自发而来和自觉主动之分,“机会成本”之说在不同地域的普及程度也是不同的。9.上文所说的“机会成本”之说有什么作用?请分点阐释。(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桃花蝴蝶刘诗伟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蝴蝶的由来。接着又出现一个更为确凿的线索:蝴蝶在桃花下面飞过之后,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
13、蝴蝶银簪。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走过去蹲下,跟她一起抚摸。不知什么时候,哥哥站在了祖母和我的身边。祖母就告诉我们:蝴蝶银簪是小姑奶奶的陪嫁,小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成了烈士。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小姑奶奶春桃是一名共产党员“飞毛腿”。九月间,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四个“白匪”(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军队)追杀。小姑奶奶从田野朝娘家的湾子跑,实在跑不动了,靠在湾子西头的一棵枣树上喘气,“白匪”冲过去,连刺九刀,小姑奶奶倒在血泊中。祖母朝那棵枣树疯跑。枣树前血光冲天,祖母扑过去,抱起浑身是血的小姑奶奶。小姑奶奶还没断气,想笑,笑不出来;一只染
14、血的拳头一点一点移到祖母手边,松开,是蝴蝶银簪。又抬起食指,指指自己的肚子,指指祖母的肚子意思是她已怀孕,可她不行了,祖母肚里也有孩子,要好好生养。祖母背着小姑奶奶回家,不停地喊春桃。半路上,小姑奶奶断了气。祖母不能把小姑奶奶背进屋,怕公婆哭死,直接背到屋前的杂树林歇下。回家拿了一套干净衣服和一把铁锹,转来,在林中为小姑奶奶更衣、下葬祖母一直在哭,一直不敢放声大哭,几次差点儿就要闭气。天黑,祖母拖着铁锹回家,瞎眼公婆问她做什么,祖母说没什么,在家门口栽一棵小桃树。哥哥和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我问祖母:“小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
15、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年秋天的一个深夜,祖母听到有人在屋外拍打床头的墙壁,接着发出微弱的呼叫:“嫂子我饿!”祖母听出是大姑奶奶,赶紧起身开门出去。大姑奶奶趴在墙脚边喘息,站不起来。祖母抱起她,把她背进屋,放在床上躺下,热了一碗油盐饭端来。大姑奶奶没力气拿住碗,祖母一口一口喂她吃。吃完歇了一会儿,大姑奶奶告诉祖母,反动派正在抓她,她逃回乡下,躲在湾子南边的芦苇林,吃了十一天野菜,饿得不行,只好爬回来。祖母说:“你呀,就躲在家里吧。”大姑奶奶摇头:“那样,家里人会因为窝藏受牵连的。”祖母说:“要遭罪,我同你一起遭罪。”大姑奶奶笑笑,伸
16、手摸祖母出怀的肚子:“嫂子,这是你怀的第三个娃,好好生养我的侄儿吧。”又说,“我这么拼,还不是为了下一代,包括我侄儿我再歇一会儿,天亮前回芦苇林。”这时,十二岁的小姑奶奶春桃冲进房里,大叫一声:“不行!”第二天,大姑奶奶睡觉,小姑奶奶在禾场上站岗。眼看太阳正在落土,一天就要平安无事。突然传来狗吠,小姑奶奶跑到台坡口观察,看见两个扛杪子的反动派乡丁向湾子南端走来,转头向灶房喊“肚子饿了”(报警)。两个乡丁进屋查看了所有房间,没见到大姑奶奶。来到屋后,先看茅厕,再看麦秸垛。一个乡丁拿起杪子,在松散的麦秸上连插两下,没听见叫声,走了。就是这两杪子,一下插空,一下插在祖母的肩头。来了也不吱声,直接去屋
17、后查看麦秸垛。现场被处理过:洞穴已堵上,表面上散落着做样子的麦秸。乡丁用杪子杆拨动麦秸,一缕一缕拨,看见一点儿红色,蹲下去捡起来看,是鸡毛。起身问另一个拿秒子的乡丁:“昨天这里是这样吗?”那个乡丁说:“好像是,天太暗,看得不大清楚。”祖母和小姑奶奶跟在两个乡丁身后,一声不吭。两个乡丁就进屋去,一个检查房间,一个上灶房翻看灶膛和柴堆。最后,麻子看看带血的杪子尖,嘟哝一声奇怪,带头离去。两个乡丁一走,祖母抱着小姑奶奶呜鸣地哭。处理现场是小姑奶奶想到的。当晚,大姑奶奶趁夜色逃走后,祖母捂着肩回屋。小姑奶奶说:“有问题,等天一亮,这两个家伙就会发现杪子尖上的血迹。”于是连夜处理了现场。祖母去芦苇林送饭
18、时,让大姑奶奶劝阻小姑奶奶,大姑奶奶呵呵笑,说她只是个孩子,又没有组织,在家闹着玩玩咧。祖母说:“她长大了呢?”大姑奶奶顿了一下,笑道:“等她长大,革命就成功了呀。”祖母回家跟小姑奶奶商量:“你现在还小,等长大了,支持你闹革命。”小姑奶奶高兴地喊:“说话算数。”第二天早晨,小姑奶奶打开屋门,屋外明晃晃的,地上歇了厚厚的雪。禾场上有来去两串脚印,门槛上搁一片纸,纸上压一支蝴蝶银簪。小姑奶奶拿起来,纸片上写着春桃:告诉姆妈、嫂子和哥哥,我走了,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不怕,也不苦。银簪是姆妈给我的,留给你,等你长大了做陪嫁。替我照顾好姆妈、嫂子和未来的侄儿。姐:春梅小姑奶奶看完,擦干眼泪,拿着纸片去给不
19、识字的祖母和曾祖母看,念给她们听,把银簪“留给你”“做陪嫁”那句省去,加上一句“同志们接我走了”。可是,五天后的傍晚,一个陌生小伙子来敲门,确认是刘春梅的家,告知:你家春梅走的时候,被奸细发现,报告上去,敌人顺着她的脚印追赶,过了毛场,春梅被捉住砍了头。一阵号哭冲破寒冬里的屋子。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而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
20、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生意、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1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语言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4分)11.概括小姑奶奶刘春桃的人物形象。(4分)12.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6分)13.探究小说“桃花蝴蝶”的意蕴。(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与高司谏书(节选)(宋)欧阳修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
21、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2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以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已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前
23、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足下厕其间厕:参与,置身B.其后更十一年更:经历,经过C.而不责以必以能也责:要求,求取D.故辄布区区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吾尝终日而思矣C.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又畏有识者之责己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4、.第一段由年少之事写起,先回顾自己对高司谏由闻名到相识,多次怀疑他的为人,再联系他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B.第二段为范仲淹辩护,在揭露高司谏趋炎附势前先荡开两笔,一说人性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二说身惜官位乃庸人之常情。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作者褒贬分明,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D.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不如说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更表现出他对范仲淹刚正与博学的推重与赏识。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
25、过作一不才谏官尔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4分)(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摸鱼儿午日雨眺(清)纳兰性德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汩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19.标题中“午日”是指_。“记那日旗亭”,“旗亭”即
26、_。(2分)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6分)(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7、”(论语宪问)21.请分别概括第一、二则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2分)22.有人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察人观与前两则材料中的察人观相悖,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4分)(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何德之衰!_,_。(论语)(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屈原渔父)(3)_,_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4)_,_。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王实甫长亭送别)(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人生很长,紧要处只有几步;人生很短,不能辜负每一步;人生无论长短,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紧要几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