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襄阳市2022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一)本试卷共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
2、”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3、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
4、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5、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
6、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
7、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年-月-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B.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C.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8、D.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B.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3分) (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B.斧斤
9、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沙堆里的城隍梁 衡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
10、赶到现场。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
11、,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线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
12、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
13、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
14、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
15、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听闻出土城隍庙,“立马”赶到现场,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隍庙,心情十分急切。B.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突出他胡人的特点,暗示当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C.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D.看到清理遗址的工人挖掉了古树,
16、作者扼腕顿足,心生遗憾,这实际是在批判工人的愚昧无知。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彰显出行文思路。B.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C.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的艰苦,引用刮大风是为了表现“清平堡”的环境特点。8.假如今天梁衡的梦想成真整座庙宇真的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范仲淹当选了这里的城隍爷。请联系文本分析范仲淹当
17、选的理由。(4分)9.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
18、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
19、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清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清姚鼐登泰山记节选)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20、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1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
21、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
22、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都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曾国藩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4 分)(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 分)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 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2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池口风雨留三日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注】黄庭坚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舂锄:指白鹭。莫:通“暮”。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市人们避雨在家,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24、。B颔联远近结合,远眺山水,近观白鹭,这些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触景生情,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C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1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是词人辛弃疾对“莼鲈之思”的一种反用巧思,也称“翻案法”。本诗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为了从师问道,行走于深山
25、巨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_”,等回到住处,才发现“_”,直到服侍的人用热水浇灌,用被子包裹,才慢慢暖和过来。(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声便移船相近,摆设酒席邀请演奏者过来,琵琶女“_,_”,然后,转轴拨弦的几声试弹,已极富情致。(3)“浮云”意象意蕴丰富,比如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比喻奸邪小人,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从只会墙上挂相框,到学着“实景布置”;从支起几张空桌子就开张,到如今张罗起多媒体影音手段;从讲述村子的历史,到发扬村
26、风村德的教化之用分布在中国乡村的大小村史馆,照见着一代代农民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生生不息的 。忆乡愁,看变迁,逛村史馆已成为一些乡村的新年俗。走进村史馆,村史馆馆长李洪浩追忆起当年 ,他的爷爷李义丰带领村民修建了最早的石泉湖水库,后来总共修了四座水库,使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石泉湖村获得连年大丰收,成为沂蒙老区农业战线的典型。而“落难沟”村改名为“落满沟”村的趣闻更是折射出这个小村庄的百年变迁史。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村干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全村迅速变化,泥路变硬化路,窑洞变砖瓦房,接着又通了自来水,有了宽带网,村容 。随着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
27、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修村史、扬村风, ,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物阜民丰 光辉岁月 焕然一新 久久为功B.岁稔年丰 峥嵘岁月 日新月异 久久为功C.岁稔年丰 光辉岁月 日新月异 计日程功D.物阜民丰 峥嵘岁月 焕然一新 计日程功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B.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
28、后,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C.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D.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已奔赴中国空间站,他们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在我国,常住人口的统计时间标
29、准为半年,即一年内在某地住满半年即为该地常住人口,按照这一标准, 。 太空居,大不易,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经运行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每年维护费用高达40亿美元,光宇航员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就约为750万美元。 ,为什么中国人还要争当太空常住人口呢?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空间站不仅提供了微重力环境,还可以帮助我们长期观测地球。浩瀚宇宙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宝库,如果说空间站是通往宝库的桥头堡, 。中国人不能缺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在轨驻留半年,意味着三位航天员
30、将首次在太空度过春节,网友们纷纷为中国空间站拟写春联。请对下面这则春联从内容和句式特点两方面进行点评。(4分)百年聚力,十月扬帆,看四器连心,东方梦频惊世界;云海迎春,星河守岁,听三英送福,中国红再炫太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
31、前久久驻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B项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中国人的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2.A【解析】(B项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C项举例证明的观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D项材料一在比较中西方时间标示的差异性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没有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材料二没有使用引用论证。)3.D【解析】(A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B项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
32、性;C项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项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4.材料一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整体性、统观性的(1分),而西方是分析性、积累性的(1分);材料二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1分),而西方人客观性强(1分)。5.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
33、感)。(1点2分,如果只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没有联系二十四节气,酌情给3分)6C(A项,“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隍庙”文本没有体现。B项,“彻底平息边患”理解有误,推断不出来。D项,“批判工人的愚昧无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7D(“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的艰苦”错。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明范仲淹在实践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8城隍爷作为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是保佑百姓平安;而范仲淹率兵巩固边防,使百姓生活安定。城隍爷是劝人行善、导人审美的典范;而范仲淹身上的“赤子忠心、先忧后乐、依德治民”道德光辉影响了无数后人。(每点2分)9 美在情感丰富。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1分)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
34、“先忧后乐”精神的歌颂,(1分)又有对当代人治理沙漠的赞美。(1分)美在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发,淳朴自然。美在情感深沉。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若学生从抒情的内容和抒情的手法两个角度做答,亦可酌情给分。)10.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11.B(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月)12.C(姚鼐文写的是坐亭中观日出的景象。)13.(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
35、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旧例”“骤迁”“绯服”各1分,句意1分)(2) 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坦夷”“辟”“遽止”各1分,句意1分)14.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没有经历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遇到艰难险阻,不可以中途停止,不要轻言放弃。(1点1分,答上两点即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36、,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乙)同治四年(1865年),福成跟随曾公(曾国藩)在徐州做事。曾公的威望海内景仰。第二年,前往济宁,去巡视黄河防务,绕道泰安去观察地形,于是登了泰山。我与李榕申甫随从一道,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出郡北门三里便进入山中。盘旋向上登山,将近四十里,经过的名胜古迹中特别有名的都有十多处,都游
37、览徘徊不舍离去。越过南天门,折向东行进,又向北上去就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山的大致形势,桐城姚姬传(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我们此次登山,皆按姚先生记的路线。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都没有前往。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石阶山道就突然陡峭起来,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则看见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感觉进退两难。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登上南天门,道路忽然平坦起来,感觉一下换了种境界,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停下脚步。于是上到岱顶,极目四望。众多山峰起伏环绕,相互倚靠,有的象拱有的象蹲。汶水自东边流过来,蜿蜒似衣带。远远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
38、高渺仿佛没有边际。俯视山下的云烟,瞬息万变。这一晚住宿碧霞宫。四更过后,到岱顶东边的日观峰,等候日出。这时风雨突然到来,十分寒冷,很长时间雨才停止。最东边有一缕红光,横亘在凝滞的云下。不久光芒耀眼,太阳如轮,刚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是从地面涌出来的一样,形状不是很圆,颜色很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上有明丽的五色霞光,如数百匹锦缎。回头看女墙,日光微弱,忽然间又不见了。曾公因为阴雨下了一晚,没有来看日出,他笑着说:“你们记住,天下的事情没有经历的,不可以臆测;稍微艰难的,不可以中途停止。”(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
39、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5A ( “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分析错误。小市人家以淡饭素食度日,实际是一种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诗人流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喜爱。)16颈联反用“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化用名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
40、原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作者反其意用之:面对无常的人生,我们要到书中去寻找乐处。【解析】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在本诗的颈联“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反用“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也是对唐朝孟浩然的“徒有羡鱼情”诗句的反用。作者此处明写不羡慕渔人所捕获的鱼,其实是表达自己不求仕进、追求自然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也是反用典故成语,此处是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
41、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全诗也抒发了作者的归隐情怀。【全诗欣赏】全诗首两句写小城风雨,次两句写鸟。写景写物,自然生动。临渊而不羡鱼,暗示自己与世无争的恬淡心情。“仰俯”一句则颇有哲理诗的味道,须弥之间,便已陈迹,宇宙万物也不过如是。最后一句则为黄庭坚心声:还是向往对着暮窗,自由自在地读书的生活。全诗也抒发了作者抱负难实现的抑郁、归隐情怀。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贵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风夹着如烟秋雨,绵绵濛濛下了三日,我无奈滞留小城,集市也因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街市繁荣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
42、饭素菜充饥度日。诗人信手拈来,不假藻饰,富有孤城风雨图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颔联触物起兴,诗人放眼四顾,无意中有一些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司马相如上林赋说:“鸿鹔鹄鸨,鴽鹅属玉。以上是远眺。近观则是:“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
43、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次韵答柳通臾求田问舍之诗),“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林为之送笔欢赠)。他不愿屈身事人,渴望归田,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折腰为官,所谓“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次韵寄润父),“斑斑吾亲发,弟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
44、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也是一种巧思。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这种手法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推重翻却成案,更进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惠能对神秀以树、镜来比喻心的偈语的翻案。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类似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
45、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17.(1)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46、浮云(论语述而)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8.B【解析】第一空,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岁稔年丰:年成好,农业丰收。横线前有“生生不息”修饰,加之此句讲的是乡村代代农民的历史,用“岁稔年丰”更合适。第二空,光辉岁月:多指辉煌灿烂、奋发有为的年轻时代。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追忆当年用峰嵘岁月更合适。第三空,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语境中强调迅速变化,所以这里用“日新片异”强调村容的变化快。第四空,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计日程功:指可以数着日子来计算功
47、效。形容进展快,不久就可以成功。语境中强调唯有持之以恒,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用“久久为功”合适。19.D【解析】A.“寄托”与“历史”搭配不当,且“物质条件”不是“使得”的主语;B.结构混乱,“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其后的表述对象还应该是“物质条件”,而原句却转向了“越来越多的乡村”,中途易辙。语序混乱,介词“在”应置于句首。C.“随着使得”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使得”,“寄托”与“历史”搭配不当。20.(1)“耕耘桑梓”代农事,“烟火百态”代农家生活百态。(1分)(2)表达效果:“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1分)增强了语
48、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练。(1分)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投射出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4分)21他们就是中国首批太空常住人口;既然成本如此高;那么太空常住人就是先遣军。【解析】第一空结合前文“在我国,常住人口的统计时间标准为半年,即一年内在某地住满半年即为该地常住人口”对常住人口的统计标准可知,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可以算是太空常住人口,所以这一空可以填:他们就是中国首批太空常住人口。第二空结合“太空居大不易,需要很高的成本”可知这一段是讲太空居住成本很高;下句“为什么中国人还要争当
49、太空常住人口呢”的疑问就是基于太空居住成本很高提出来的,所以可以填:既然成本如此高。第三空结合“如果说空间站是通往宝库的桥头堡”可知句式上应选“那么”,内容上这里是回答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仿照“空间站是通往宝库的桥头堡”的句式以及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可以将“太空常住人口”比作“先遣军”,所以这里可以填:那么太空常住人口就是先遣军。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22内容上:上联点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下联指出太空过节的事件,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上:联语善用短句,节奏感强。(每点2分,共4分)【解析】内容上:上联“百年聚力,十月扬帆”点出宏观和微观两个时间,“百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50、“十月”侧重发射运行的具体时间;下联“云海迎春,星河守岁”指出宇航员在太空过传统佳节节“迎春”“守岁”的事件,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上:上下联对仗工整,如“看四器连心”对“听三英送福”,“东方梦”对“中国红”,“频惊世界”对“再炫太空”,结构严谨。句式上,善用短句,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审题指导】“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典出庄子人间世,指现在的某一事物或现象开始时看起来简单不起眼,但经过发展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伟大事业在一开始看起来通常并不起眼,但所有伟大事业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伟大事业的实践者需要耐得住这样的“不起眼”,
51、需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需要以筚路蓝缕的精神将事业勉力推进,对一切困难和挑战都有必胜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以清醒的头脑应对现实挑战。这是一篇多材料启发型作文。材料虽然有三小段,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话,所以作文基本没有太大审题难度,因为有两则材料跟党有关,所以相信大部分考生会运用党史作文素材进行写作。如何理解材料中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和会址重新开馆后游人在题词前的久久驻足的关联?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但我们需要心怀信仰和理想,
52、保持昂扬的姿态,只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新时代的“赶考”人会继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同时,也要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表达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优秀范文】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庄子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老子里也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箴言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庄子都是智者,他们的
53、心灵通透、精微高远、广博深邃,千百年前,就能窥破方寸间藏纳的天地大道,揭示了生命和宇宙的真理。这些经典的智慧,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息,即便流淌了千百年,依然可以让人们在清澈、浩渺的春水秋波里获得启迪。1945年4月21日,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主席就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概括,也是对各位党员的勉励。诚哉斯言,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最能说明“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道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嘉兴南湖木船上,一群青年高擎真理的火炬,在沉沉黑夜燃起了一粒火种,把神州大地逐步推向了光明而远大的前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旧楼小
54、舟,大国大党。从贫无寸土、势单力薄,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中国共产党领航操舵,披荆斩棘,在险象丛生的密林中蹚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仅用28年的时间,就使灾难深重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十秩春秋,一程风雨。时至今日,我们党由“简”而“大”至“巨”:从 50 多个党员发展到 了9000多万党员,从秘密小组织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执政党。忆往昔,腥风血雨,险壑峥嵘。看今朝,苍生裕泰,气正风清。先辈们身先士卒,以热血浇灌思想的种子,才让我们的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让我们沐浴在这盛世的春风里。可见,事物由“始简”至“毕巨”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简小的事都能发展壮大,如果事物在
55、肇始之时,我们因为它的微不足道就质疑、放弃,那怎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经济冲动力”支配了大部分的人群和个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对欲望的填充,几乎占领了每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人们善于贩卖各种“成功学”,靠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和自以为是的“文化”,勾兑炮制所谓的“心灵鸡汤”,来敷衍灵魂的饥渴。于是,急功近利成了人生准则,趋利避害被奉为圭臬。人们不再善于等待与守候,也不屑付出与奉献,在看不到回报前,大部分人都畏葸不前。因此,很多看似简小却能拥有美好未来的事,就在“聪明人”的权衡选择中,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也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或许,有些人能够坚持己见,于精微处发现广大,可是由“微”变“大”的过程太艰辛,多少人在流言蜚语中,黯然神伤;在栉风沐雨中,心生怨怼;在艰难困苦中,颓然败北。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拥有美好的开始,最终却也只能潦草收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唯有以“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追求,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领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执着与坚持,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星星之火”,让她燃烧成烈焰,最终照亮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