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1 ,大小:1.50MB ,
资源ID:89788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78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精讲课件: 第二编 专项突破 多视角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题型二 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 (共61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精讲课件: 第二编 专项突破 多视角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题型二 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 (共61张PPT) .ppt

1、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全国卷历史学科第 40 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近几年,全国卷第 40 题的命题导向基本固定,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个材料,通过几个材料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阐释角度,考查考生概括分析能力。第 41 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试题命题灵活,答案多元化,充分体现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第一招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

2、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3、(2016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 年18501945 年19452000 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 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 45 倍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4 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 2003 700 万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

4、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5、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 分)作答实录考生甲 得分 18考生乙 得分 10名师点评 考生甲 卷面整洁,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要点(1)(2)(3)(4)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紧扣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主要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考生乙 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

6、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1)问要求“概括”,应当注意条理清楚地按表内容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出来。“贡献”部分的作答,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一

7、个前提,两个原则”训练。(2)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_(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 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 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 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

8、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 分)1(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

9、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

10、,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 世纪70 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

11、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15 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5 分)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 分)第二招 以“读找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第 40 题 材料型非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解答高考第 40 题材料型非选择题应注意“四步法”:一读:粗读材料,把握主题,明确答题方向阅读材料是正确

1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先粗读,了解材料的主旨,读出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明确答题方向。二找:精读材料,抓准要旨,找出有效信息(1)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精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3)“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

13、丢。(4)“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三联:推敲设问,回扣教材,联系所学知识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四答:清晰书写,要点齐全,准确条理作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书写要清晰,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016全国卷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4、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

15、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解题流程 解答本题要注意运用读、找、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 一读材料一选自中国救荒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明清时期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规定,材料二选自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

16、展,反映了英国近代的济贫制度 二找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信息是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画线部分反映明初养济院救济对象是弱势群体。清代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规定反映了明清有救济机构和法律保障;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开始后的情况,反映英国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英国颁布救济法表明英国以立法的形式,由政府主导救济“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的弱势群体。新救济法规定,体现了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三联明清时的救济方式应联系孟子仁政思想,明清统治者用儒家民本思想治理国家,社会主流思想是忠孝;英国近代救济制度应联系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英国政府颁布新济贫法;西方现代福

17、利制度: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 四答第(1)问,“共同目的”从扶贫救弱、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回答;相同点从救济力量、被救济的对象、救济手段等方面比较归纳;不同点从指导思想的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联系所学相关知识从法律制度的完善、福利种类和覆盖面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18 分)(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

18、收入阶层受惠多。(7 分)2(2017全国卷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

19、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1602 年”“1608 年”“162 1 年”分析,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末,社会

20、动乱,明政府为应付复杂的社会矛盾,无暇他顾;同时结合此时国际背景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处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材料一中信息“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荷兰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东方贸易可以获取优厚的利润。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一中“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可以概括为建立殖民据点;结合材料“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概括为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结合材料“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

21、澎湖”可以概括为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第(2)问,据材料“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可以得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据材料“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等可以分析得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并且进一步证明收复台湾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据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分析得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8 分)目

22、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7 分)(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10 分)3(2017全国卷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

23、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 分)(

24、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不同”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原因”要

25、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分析。【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8 分)(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7 分)4(2016全国卷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

26、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

27、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 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

28、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12 分)(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

29、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作用。(13 分)第三招 以“开放探究、观点论证法”解答高考第 41 题一、多维化洞悉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色(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

30、。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第 41 题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文综第 41 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4)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文综第 41 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5)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

31、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二、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

32、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近年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2017全国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 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

33、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 万年误差 1 秒。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命题立意 本题选取古代到 21

34、世纪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解题思路 开放探究试题最大的特点在于答案具有多样性,应注意围绕“钟表的演变”审题、论题、阐述。第一:审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二:论题。通过时

35、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论题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答案 示例一(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2 分)(2)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

36、能的智能手表出现。(8 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 分)示例二(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2)阐述:(2 分)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

37、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8 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 分)示例三(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2)阐述:(2 分)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

38、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8 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而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 分)5(2017全国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

39、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演变的关系。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发展。【答案】示例:(1)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 分)(2)阐述:19 世纪中期以

40、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8 分)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 分)6(2016全国卷41)(12 分)阅读材

41、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 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

42、史论结合。)【解析】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再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 分)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3 分)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9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