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3 ,大小:1.28MB ,
资源ID:8975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75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精讲课件: 第二编 专项突破 直击高考 ——求真谛聚焦5大核心素养 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 (共43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精讲课件: 第二编 专项突破 直击高考 ——求真谛聚焦5大核心素养 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 (共43张PPT) .ppt

1、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

2、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素养二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支撑点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

3、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 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 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 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

4、查社会责任感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 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 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导引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

5、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

6、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二、高考命题经典例析1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促成战国文字变化的主要因素。例 1(2017全国卷)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命题立意 本题以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为切入点,考查促成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体现了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认识中国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发展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反映了文字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汉字发展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经济

7、、政治和思想的发展相关。解题指导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 B 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 D项错误。参考答案 A2以唯物史观看待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例 2(201

8、7全国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命题立意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捍卫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唯物史观看待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视角,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山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力量的壮大,

9、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领导作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解题指导 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农村,故 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党员比例的变化,跟统一战线范围无关,而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10、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力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故 D 项正确。参考答案 D导悟一、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井

11、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活跃,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社会危机加剧,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3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4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希腊出现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514、15 世纪,意大利的某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617、18 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7

12、19 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开始盛行。二、活学巧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生产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农具和生产技术

13、进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2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初税亩。3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出现垄断组织。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7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

14、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新经济政策确立的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8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9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三、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应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上

15、层建筑必须经常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宗法制。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4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5独立之初,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787年宪法所创立的联邦制的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德国

16、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德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练一、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进步1(2017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高考模拟27)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解析】材料中的这些进步思想家所承认和认可的只是有限和适度范围之内的私欲,并没有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故 A 项错误;适当的人欲是对

17、个人权利的理解和尊重,但过度的欲望又必然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和危害,这些思想家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二者之间的平衡,故 B 项正确;很明显,材料中的这些进步思想家都是在批判而非维护程朱理学,故 C 项错误;这些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的宋明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而非构建新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2(2017龙石市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29)孙中山 1895 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 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 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

18、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

19、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 D 项正确。【答案】D3(2017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34)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A君主立宪的观点 B社会契约的理念C革命权利的学说 D天赋人权的思想【解析】材料没有立法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与君主立宪的观点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君主与国民间建立社会契约,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违背契约后人民革命的权利,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主权的来源,与天赋人

20、权的思想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 二、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外社会剧变历程4(2017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 5 月模拟考试24)“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国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解析】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誓,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的丧失,故 A 项错误;“誓”本应是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国人均能参加,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

21、重夷夏之防,C 项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故 D 项错误。【答案】B5(2017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27)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

22、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来侵略的影响,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过于绝对化,故 B 项错误;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符合题意,故 C项正确;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C6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

23、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解析】题干中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 B 正确。【答案】B三、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经济体制,认识经济规律7(2017甘肃省长掖市诊断考试)(25 分)弄清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掌握经济规律,认识经济体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 1517 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

24、产品的 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 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 1/31/2 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一千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以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 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 1935 年废除银本位。摘编自黄达主编金融学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

25、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4 年 10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 年中国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银本位制度

26、形成的原因和 20 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衰落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13 分)【解析】第(1)问,明清时期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葡萄牙”“贸易”“白银”“中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状况和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赋役制度改革等内容进行分析;衰落的原因则可以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等内容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依据材料二中的时间线索分阶段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则需要调

27、用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过程、手段等角度进行归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形成的原因:新航路开辟之后,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6 分)衰落的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政策。(6 分)(2)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 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 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 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改革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8 分)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5 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