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俄国的农奴制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2、,才是强国之策新思潮的涌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问题探究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重点:俄国的农奴制。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导入】采用问题导入法:师: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生1:1861年生2:因为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或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师: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学生如果不能完满的答出,教师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新课探究】一、俄国的农奴制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到了15世纪,农村的
4、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2)正式确立: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是通过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确立的: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第57条关于农民的出走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该条款规定,农民在付清住宿费后,只有在尤里日(俄历11月2
5、6日)前后两个星期可以离开封建主投奔另一个封建主。1550年伊凡四世法典重申了上述规定,又提高了住宿费。1581年,伊凡四世颁布禁年令,禁止农民在尤里日前后两个星期离开主人。1597年,沙皇费多尔颁布追捕逃亡农民的法令,凡农民逃亡在五年之内的均可由原主人捉拿押回原籍。1607年,沙皇叔伊斯基颁布法令,规定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五年延长到十五年。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缙绅会议通过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最后形成。(3)强化或发展: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彼得一
6、世(16821725年在位):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农奴制发展到顶峰。叶卡特琳娜二世赐给贵族的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达80万。1765年,地主获得将农民罚作苦役、进管制所的权利。1767年,沙皇政府规定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把农民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
7、同一家的农民分开出卖。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授予地主将农民送去充军的权利。1785年,她颁布御赐诏书,保证地主享有占有土地、农民以及免除人丁税、实行体罚等特权。(4)危机与瓦解: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封建农奴制危机四伏;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残余继续保存下来,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
8、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2、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无论哪种农民
9、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概念比较】农奴与农民的区别1649年的法律大全对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地主农民,以及这些人与地主家奴之间的区别规定得十分清楚。它规定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归农村公社管理;地主的农奴和家奴(分奴仆和耕奴)属地主管理。农民公社负责监督国有农民和宫廷农民纳税,地主负责监督自己的农奴纳税。国有农民与农奴相比,虽有较多的自由,但也处在对国家的封建依附中。农奴与奴隶之比较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
10、工具。可以买卖和任意杀死,其本身就是奴隶主的财产。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奴隶则被视为工具。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1、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1)表现: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生产,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 800家。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2)弊端:(三缺)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
11、少工业投资、缺乏必要的国内市场。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表现: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国别人均收入(卢布)铁产量(万吨)铁路长度(千米)制 度俄国71261606农奴制和封建
12、专制英国32338514603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1501089160资产阶级共和制德国17540.21006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从上表可知,俄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2)原因: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的存在。【合作探究】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参考答案:(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
13、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三、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原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结果: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备课资料】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嗣。出现皇位中断。十二月党人认为起义时机已到
14、,决定在举行“再宣誓”时发动起义,但已被叛徒告密。12月26日(俄历十二月十四日),在彼得堡举行“再宣誓”。准备起义的3000士兵和30个军官,来到参政院广场,但原定起义的总指挥临阵脱逃,起义群龙无首。后来,十二月党人又推举出新的总指挥,但为时已晚。尼古拉调来四倍于起义者的军队进行镇压,聚集在广场的约两万群众组成人墙保护起义者,但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尼古拉命令炮兵用霰弹轰击,洁白的雪地上洒满了起义者和群众的鲜血,起义就这样被绞杀了。半个月后,南方协会发动起义,也被沙皇军队击败。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由于他们害怕发动人民群众,只
15、靠军事密谋进行革命,所以也像西班牙革命和意大利革命一样归于失败。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2)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3)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想主张: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1、背景:(或起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
16、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2、双方:俄国英、法3、经过:(1)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争夺战:(1854.91855.9)1854年9月1418日,联军6.2万人在英军少将F.拉格伦勋爵和法军元帅A.J.L.de圣阿尔诺指挥下,在克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企图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登陆行动未遇激烈抵抗。20日,联军(
17、5.5万人、112门火炮)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向塞瓦斯托波尔逼进。俄守军由V.A.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为加强要塞防御在港湾入口处沉船封锁,并新建20余座炮台,火炮由172门增至341门。鉴于俄军重点加强要塞北区防御,联军改变计划,决心向东南方向的巴拉克拉瓦迂回,从南面发起进攻。10月17日,联军首次实施炮击,开始长达11个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其间,俄军发起两次大规模反攻(1854年11月的因克尔曼之战和1855年8月的黑河之战),均遭惨败。联军先后实施6次炮击,给俄军以重大杀伤,并于1855年9月8日发起强攻,攻占要塞南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迫使俄军撤离要塞。此役,双方大批高级将领阵亡,
18、俄军城防司令科尔尼洛夫、联军总司令拉格伦重伤而亡。(2)巴黎和约签署(1856年):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至此,俄罗斯丧失了在黑海水域的主动权。4、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5、对俄国的影响:(1)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合作探
19、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从军事上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对形势判断失误,战略上树敌过多;统帅部因循守旧,指挥无方;战术呆板、落后,在对方火力加强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密集的纵队队形;轻视火力,装备落后,片面夸大刺刀的作用等。【本课测评】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思路: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方面考虑。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