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知识体系构建主旨概览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2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3 目录CONTENTS1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4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成立
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成立。中央人民政府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新民主主义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正式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3)初步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主监督长期共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标志:
3、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2)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和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家做主祖国统一学以致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试答:_提示:从制定机构上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
4、表大会的职权。从主要内容上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三、“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法制建设(1)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2)成就: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违法必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2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和人民政治协商会
5、议。(2)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 年,政府颁布施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肝胆相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以致用2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淡色”观。试答:_提示:推进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如恢复和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实施依法治国
6、方略;推行基层民主选举等。考点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 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方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2)香港回归过程:1984 年 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
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1979 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2)表现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
8、1 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2008 年,两岸直接终于实现。通邮、通航、通商学以致用3撒切尔夫人曾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说道:“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条件。试答:_提示:完成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民心所向;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国两制”构想能为中、英、港三方接
9、受。主题一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 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成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综合视点一、新中国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1特点(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2作用(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保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中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
11、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多视角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三、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
12、初步建设(19491954 年):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构建完成(19541956 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完成。3严重破坏(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继停止活动。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
13、进行。4发展完善(1976 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史料研读史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关于人民
14、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史料三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料二史料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变为政治协商机构史料三史料信息“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
15、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试答:_提示: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综合三则史料,概括指出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试答:_提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主题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16、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创造者。综合视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
17、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二、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 1997 年和 1999 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4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
18、政区的比较三、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即享有高度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50 年不变。3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史料研读史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 年)史料二 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
19、接受。1984 年 12 月 19 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史料三 1990 年 4 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 年以来的中国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史料二史料中“三方面都能接受”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问题的“构想”和制度设计。也表明“一国两制”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照顾到大陆、香港与英国三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构想史料三史料“香港基本法”是港澳回归的法律保
20、障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核心。试答:_提示:坚持只有一个中国。2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称“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结合史料一、三,分析指出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的基本政策主要不同点是什么?试答:_提示:台湾特区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1(2017临沂市高三质检)右图所示为 1949 年 9 月 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21、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题组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实质不同,故 A 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故 B 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 C 项错误;“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 D 项正确。D21957 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
22、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题组一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中“1957年”“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相符,故 A 项正确。A新中国的政治建设3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 80 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23、()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题组一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符,故 A项错误;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 B项错误;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符,故 C项错误;为现实服务是史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故 D 项正确
24、。D新中国的政治建设4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题组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 D 项正确。D11979 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
25、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题组二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与材料中“1979 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相符,故 D 项正确。D“一国两制”2(2017石家庄市高三模拟)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
26、高题组二 第一幅图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 C 项正确。C“一国两制”31992 年 11 月 16 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题组二 汪辜会谈是“九二共识”达成的标志
27、,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中“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体现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海协会致函海基会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体现出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一国两制”4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题组二 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 C 项错误;“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 D项错误。A“一国两制”本课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