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80 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 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yo鹰,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
2、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
3、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谏:规劝、劝戒谏 太宗 十思 疏对象内容劝戒文体求木之长者(zhng)浚其泉源(jn)壅(yng)黜(ch)塞源(s)载舟覆舟(zi)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时有一个绝种好男人分析第一节文字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4、必积其德义。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占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
5、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像砍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之:取消独立性。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7.臣虽下愚 虽:虽然。第一段: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6、总结: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不治,排比句排比句研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从设喻入手正面设喻,两个做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质疑。然后从反面设喻,加重强调意味。通过正反设喻明确作者的本意,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比喻入手呢?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
7、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分析第二节文字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艰难困苦时德义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为处在深深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
8、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5.既
9、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第二段8.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第二段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问题:第二段从哪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们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小结: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
10、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对比殷忧得志竭诚待下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苟免不怀仁貌恭不心服严刑载舟覆舟简析: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两种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 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设问竭诚待下水与舟君与臣 思考题: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盖在殷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不在大,可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第三节文字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
11、动用法。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4.惧满溢 惧:担心。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第三段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第三段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16
12、.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知足”“知止”说的是生活上要力戒奢侈,以免劳民伤财。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河一样甘居白川的下游,能够容纳一切;“谦冲以自牧”“江海下百川”,说的是修养上要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
13、慎始慎终;“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讲的是治国要勤勉政事力戒自我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说的是用人要广开言路,力避小人得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说的是说的是执法上要不徇私情,严明赏罚。“十思”的核心可谓“正己”“安人”。“正己”是“积德”的高标,更是“安人”的前提;而“安人”,才能最
14、终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宽宏而庄重,柔和而卓立,老实而恭敬,有才而不傲,和顺而刚毅,正直而温和,简约而方正,刚强而笃厚,勇敢而有道义。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
15、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呢?第三段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排比对比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二.总结历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反面正面居安思危一.朗读课文,探究回答问题。1。第三段提出了“十思”?是就哪几个方面而言的?第三段提出了“知足”“知止”“谦冲而自牧”“江海而下百川”“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无因
16、怒而滥刑”等“十思”。从五个方面来谈“十思”,可概括为“五戒”:“知足”“知止”戒骄奢,“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虑壅蔽”“惧馋邪”戒轻信人言,“恩加所”“罚所及”戒赏罚不公。1、戒奢侈(1、2)2、戒骄傲(3、4)3、戒纵欲(5、6)4、戒轻人言(7、8)5、戒赏罚不公(9、10)1、提出“十思”的内容:简析:2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3 做到“十思”的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3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
17、体内容 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思考题2。文章标题是“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集中阐述了“十思”,那么是否可以去掉文章的第一、第二段落呢?为什么?不可以3。第二段从哪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道理?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第二段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阐述乐“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道理。第一段提出的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
18、十思,垂拱而治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3、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证,务尽其旨 1、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2.载舟覆舟 覆,使动用法 3.则思知止而安人 安,使动用法 4.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 弘,使动用法 6.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使动用法 7.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 5.弘兹九德 8.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9.惧谗邪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0.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2.择善而从之 13.貌恭而不心服14.则思江海下百川15.乐盘游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貌,名词做状语下
19、,名词活用做动词乐,意动用法通假字振之以威怒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振通震无通毋古今异义根本(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虚心(古)使心虚,(今),谦虚的美德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一词多义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疑问副词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养人 治垂拱而治 治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
20、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探求 祈求 追求 以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之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同”而”注释为:”来”介词,用,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目的连词,以便 介词,因,因为 介词,把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的现实意义。3 找出文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和特殊句式,并记在复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