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教学目标】1、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本课重点】1、 赫鲁晓夫改革;2、 勃列日涅夫改革;3、 戈尔巴乔夫改革。【本课难点】1、 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对不同时期改革内容的认识;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把握。【课前导读】一、 赫鲁晓夫改革1、 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2、 目的: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3、 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2、。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推广玉米种植。扩大集体庄园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把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2)工业: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把许多企业交给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管辖。后来把全力又陆续收归中央。4、 影响:(1)农业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大规模的垦荒工作也取得明显效果,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工业措施对工业的发展有所促进。5、 评价: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 背景
3、: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执政。2、 内容:(1)工业: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农业: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3、 评价:(1)积极性: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使苏联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2)局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修补性的扼,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改革缺乏宏观的整体性,措施也不配套。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改革陷于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决心改变国民经济发展的衰退趋势。2、 内容:(1)经济:用经济办法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2)政治:戈尔巴乔夫提出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3、 存在的问题:(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4、结果:局势失控,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后,苏联迅速解体。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