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75.50KB ,
资源ID:89675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67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江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江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江苏省江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

2、,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

3、,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

4、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 “柳”又作“杨

5、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

6、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答案】1. B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7、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文章第二段引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句,这两首诗中都有一个女子存在,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是白居易的诗,诗人用柳来暗喻自己曾费用心血培育过的一名年青女子。诗人已与她离别了两年,但诗人一直没有遗忘她,一直在想不知何人在使唤她,甚至在欺侮她,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而“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欧阳修的

8、诗句,“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由此可知,情感应是不同的。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9、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按照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并没有说许浑家中庭院就种植柳树,选项把两处内容糅合到一处。故选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10、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错误,选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

11、杨柳即指柳的证据”错误,选项表述逻辑关系错误,文中说的是“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中“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

12、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

13、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

14、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

15、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

16、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连忙

17、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

18、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热,低头一看,是一滴滚烫的老泪。鹞爷

19、看着飘逝的风筝,多么困惑,多么茫然(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4. 指出第一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5. 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答案】4. 比喻,夸张,将“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 5. 将“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与“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作对比,突出鹞爷坚守传统的执着和面对社会变化的无奈;借与小男孩放风筝,引发鹞爷对往昔生活情景的美好回忆与怀念。借对小男孩的发问,表现

20、鹞爷面对失根状态的失落和茫然。 6. “飘逝的风筝”实指小男孩的风筝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隐含着许多更为深刻的内涵;暗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如“鹞爷儿子”之类的后辈飘离乡村去城里生活;象征着乡村传统文明被城市“掏空”后渐渐消逝的虚空没落;象征着传统工艺的式微;暗示了作者对传统工艺失传和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化大潮激荡无存的困惑与茫然。【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中“村里

21、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乡村的寂静与空荡荡的特点,凸显出一种伤感的基调,为下文文明的乡村消逝做铺垫,增强文本的艺术魅力。【5题详解】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一般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要求分析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的作用,答题首先答出鹞爷的儿子的特征,然后从手法上分析这些反应鹞爷的哪些特征,“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二者对比,突出鹬爷的坚守和面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无奈

22、。“小男孩”注意从结构上分析,通过小男孩展示出的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思考,凸显出对美好的回忆,展现出面对生存状态的一种茫然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要求“飘逝的风筝”为题的意蕴,答题时注意从情节上作表层的分析,然后从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角度作深层分析,“飘逝的风筝”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展现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后代逐渐远离乡村,走向城市,去寻找另外的一种精神境界,突出灵魂的诉求,在传统手工艺之上,逐渐的已经没落了,文章标题展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以及传统乡村文明被城市所替代的一种无奈与伤感。【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

23、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

24、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

25、进一步加剧。(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材料二: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

26、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材料三: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

27、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摘编自日

28、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B. 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C. 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D. 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

29、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B. 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C. 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D. 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

30、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9.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答案】7. D 8. B 9. 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专利。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国产锂电池企业无法走出去”不对。原文是“核心专利缺乏

31、,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故答案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注意认真核对选项内容和原材料内容之间的差异。选项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故答案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归纳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

32、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

33、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

34、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

35、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突怒偃蹇:形容山石奇崛之状。嵚然:山石高峻的样子。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沿着B. 殆不可数 大概C. 货而不售 卖,出售D. 以效兹丘之下 效法11.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 以兹丘之胜 诗可以兴B. 即更取器用 洗盏更酌C. 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是其果有遭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氏之弃

36、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B. 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C. “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得到了朝廷的赏识。D. “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13.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37、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小丘很小,不到一亩,(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2)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达)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地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3)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

38、,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D项“效”应解释为“表演”,故答案为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虚词用法。文言虚词要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应分类记忆理解。解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本题A项“以”分别为“介词,凭借/连词,用来”;B项“更”解释为“又/重新”;C项“所以”都解释为“用来的”;D项“其”分别解释为“副词难道/副词大概”。故答案为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39、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得到了朝廷的赏识”错,作者当时被贬,并未得到朝廷赏识。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故答案为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不能”,古今异义,不到;“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2)“区区”,很小;“致”到达;“序

40、”,名词作动词,给排序;“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更加。【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

41、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

42、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

43、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4. 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秋日山景的?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15. 尾联中“王孙”指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山间生活两方面描绘了秋日山林图;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明净清幽;颈联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展现出了一幅

44、恬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15. 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流露出远离官场、隐遁消极的情绪。【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赏析颔联和颈联。颔联写了明月照耀下的松林和从石头上淙淙流过的泉水,这是自然景色,手法上动静结合,明月句是静景,清泉句是动景,表现山间夜晚的清幽明净。颈联描写了浣衣归来的女子竹林里的喧闹,以及晃动的莲叶下渔舟趁着夜色捕鱼的情景,是生活图

45、景,也用到了动静的手法,竹喧句为动景,莲动句为静景,写的富有生活气息。【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然后判断手法,再结合全诗以及写作背景领悟诗人的情感。本题的第一问“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借指诗人自己。第二问,用到的手法是用典,解答时需要把典故原来的意思解释出来,再分析作者用在这里想借以表达什么感情。由“自可留”可知,诗人愿意留在这里,远离官场,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从这几点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

46、,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_,_。(2)登快阁中既是描绘出登快阁是所览胜景,也是诗人胸襟怀抱写照的两句诗:_,_。(3)

47、论语泰伯中用双重否定阐明读书人应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及其原因的两句:_,_。(4)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5)苏洵认为齐国不赂秦却灭亡的内因(主观原因)在于:_。【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落木千山天远大 (4). 澄江一道月分明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 (7). 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8).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48、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提示语是“警告”“不要重蹈覆辙”注意“而”“亦”这些虚词不要丢掉;(2)中提示语是“胜景”“胸襟”,注意“澄”子;(3)中提示语是“双重否定”“心胸宽阔,意志坚强”,注意“弘”字;(4)中提示语是“原因”;(5)提示语是“内因”,注意“赢”字。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17.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 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

49、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 境界。(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 ,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4)经典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A. 炫耀清闲安居乐业牢不可破B. 荣耀清闲安土重迁牢不可破C. 荣耀悠闲安居乐业颠扑不破D. 炫耀悠闲安土重迁颠扑不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一般词语要注意词

50、义重点,与上下文的衔接等。炫耀: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荣耀:应得或能够赢得的崇高称誉。这里应用“炫耀”。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清闲: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清静。这里应用“悠闲”。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这里应用“安土重迁”。牢不可破: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亦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这里应用“颠扑不破”。故答案为D。1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1、A.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 洎牧以谗诛C.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例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闻道也固先乎吾”即“闻道也固乎吾先”,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A项,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山水”,意思是: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特形状的山水。B项,为被动句,“诛”,表被动,被诛杀,意思是:等到李牧因为

52、谗言被杀。C项,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多于南亩之农夫”即“于南亩之农夫多”,意思是: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D项,为宾语前置句.“谁何”其实是“何谁”,意思是: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呵问他是谁(盘问过往行人)。故选C。19.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A. 辇来于秦 顺流而东B. 耻学于师 始指异之C. 据崤函之固 非利足也D. 因利趁便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

53、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组”,A项,辇:名词作状语,乘年车/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B项,耻:形容词移动用法,以为修辞/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C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D项,利: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选B。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

54、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可以借助每句话前后的语境进行选择

55、。分析四处的语境,可以发现,第三处较为简单,因为后面说“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从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第句“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与其结构完全一致,故应放在第三处,排除A项;第四处处于语段的最后,此处的句子一般为总结句,是对上文的小结,第句说“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诗”和“史”是对上文对七月的小结,故应放在最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应为D项;再看另外两处,第一处,前面说“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这是说七月的灵动性,第句说“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与前面的“灵动性”相合,故应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前面说“七月追述春

56、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这是写实,“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这是说七月不为“实”所缚,故“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应放在此处,由此可以选出答案。21.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A. 我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B.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C.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图上,再洒上一层同粉也似的白雨。D.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修辞方法的把握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

57、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能快速准确判断出是何修辞。本题要求选出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项。A项“天边的排浪”一句,既然是“天边的”就应该是“云”,所以“排浪”运用了借喻。C项“同粉也似的”,是暗喻。D项“如雾中之月”,是明喻。B项虽然有“像”字,但本体喻体都是“爱”,不是比喻。故答案为B。【点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暗喻 甲是

58、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四、写作(60分)22.阅读以下材料,以“转过身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为了逃开那头怪兽,你一直跑,一直跑,但是这样是没用的,你不能一直用后背对着它;你要勇敢地转过身去,才能看清那头怪兽的本来面目。-阿加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答案】范文:转过身

59、去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断向上攀登的功利心逐渐使我丧失了观察身边事物和人们的心,而一个无意中的转身,却让我看见妈妈的变化,也看见了盲目的自己。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天气的炎热点亮了蝉的歌喉,也引爆了本就躁动不安的心。“妈!外面吵死了,天气又那么热,这样我怎么复习啊。还有一年就高考了,你快想想办法啊!”我一边说着一边使劲的抓着头发,头埋在混杂着圣人言论和数学公式的书堆里。“唉,早就和你说过,你心定不下来,再好的条件也没用。”伴随着这声指责的不紧不慢的脚步声,窗户被关上的声音和盛着凉水的碗触碰到地面的“嗒”的一声。我们住在这租借的小屋已经两年了,由于附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饭店,又靠近马路,因此

60、,不分季节和昼夜,汽车飞驶而过的声音和饭店的喧闹总比书中的“黄金屋”要来得印象深刻,但无耐这里租金便宜又离学校近,因此只能在这住下,“就是我想把心静下来,可环境不允许啊,为什么你每次都只指责我呢,又不是全部都是我的错。”我仍然不抬头,只是不满的抱怨着。这一次她不再回我的话,只隐约地听见了一声叹息声。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妈妈突然提出要带我出去散心,我有些不满地答应了,但心里只想着赶不上的功课和做不完的暑假作业,一路上心不在焉地走着,把她丢在了后面。“你不抬头看看吗?”只听见她凭空冒出了这句话。“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花花草草高楼大厦么?赶紧回去罢。”我没耐心地回了一句,抬起头却看见了一座从未见过的建

61、筑,门口写着建筑的名称和一些注意事项这是一座图书馆。“你不是嫌家里吵么,所以我就问了些朋友,找到了这家图书馆,进去看看罢,我先回去了。”我有些惊讶地回过头,但只看见她离去的背影。进入图书馆,随手拿了几本书,又找了馆中最静的位置,本想静静地看会书,却发现怎么也看不进心里,原来我真是太浮躁了。突然想起,自从进入大城市学习后,我对身边的人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抱怨,开始变得冷淡,不愿意关心他人,只顾自己。此时又想到转身时看到妈妈离去的背影,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沧桑,本来挺直的腰开始弯了,她本是个要强的人,工作的不如意,和生活上的困难逐渐地压弯了她倔强的挺直的腰。很小的时候,我也总是跑得飞快,把妈妈远远地丢在

62、后面,时不时转身看她,总能看见她的腰挺得笔直,年轻的面容里带着满满的笑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类命题作文,材料由两则构成。第一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撒旦的情歌里的句子,材料只给了一半,原文还有后半句,“或许,如果你有勇气,事情就会很容易,或许,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秘密。”在这则材料里,“怪兽”是困难、挫折,“一直跑”代表逃避,“转过身去”就是要勇敢面对。综合起来立意就是“用勇敢面对困难、挫折,不要逃避,直面它,才能战胜它。”第二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

63、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众里寻他”的“他”可以指学问、事业,也可指平时没有发现的美好感情或境界。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参考立意:1、学会转身,是生活的大智慧2、转身不是放弃,不是屈服,转身是另一种进取3、转身是一种姿态,它体现了人格的伟大与不屈4、转身需要勇气5、转过身,发现美可用素材:1、转身,它还是一种勇气。狼烟弥漫,战马嘶鸣,兵刃已接,空

64、气中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兵临池下,身为主帅的他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士兵战死沙场。他无奈中做了这个决定,他是真的想放弃,因为他知道,家中还有许多爱他的亲人。于是他放下战刀,一步步向后走去。可是,在后退的途中,他想起了兄弟们誓死不屈的眼神,想起了父老乡亲的关爱,他想起了突然间,他毅然转过身,捡起了战刀,带着士兵们向城外走去多年以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他的名字,但他勇敢转身的事迹仍在流传。2、当周围的人一个一个地从我身边挟着风奔跑过去的时候,我承认我是有一点点自卑和泄气的。但我能听见朋友奔跑而过的时候对我轻声说加油,我能感受到死党为鼓励我而轻轻拍在我肩膀上的手,甚至还有闺蜜故意慢下速度来陪着我跑。所有的这

65、些,都让我的自卑在霎时间消失殆尽。转过身,我要拼命奔跑。3、转身是在遇到时转向奋斗与希望。也许你正身陷困境,没有人施以援手,反而有人落井下石。这时,请转过身来,不要去感慨墙倒众人推的世态炎凉,你不能改变他人,也无法改变环境,你所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个角度,转过身来,把困境当作一笔财富,珍惜每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司马迁在遭遇宫刑后,他转身选择了 成史家之绝唱 的壮志与奋斗可用结构:开头写自己获奖的场面,写学习一直一帆风顺。然后写进入新的学校,发现高手如云,自己感到力不从心,心里常常感到害怕。又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装作吊儿郎当的样子,不好好学习,为自己成绩不佳找借口。再写班主

66、任发现了我的问题,于是找我谈心,给我讲哲理故事,让我转过身去,勇敢面对困难。写我的变化,以及老师对我的帮助。结尾写我越来越优秀,再次获奖。照应开头。【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