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63.50KB ,
资源ID:89661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66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1、水循环1.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道题。(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量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水循环关键环节是( )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2.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道题。(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

2、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道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气温升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地表径流增多A.BC.D.4.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道题。(1)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A.增加B.减少C.增加D.减少

3、(2)为缓解农田旱情,进行人工降雨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B.C.D.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下面两道题。(1)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绿化带面积大,缓解城市内涝裸露地面铺设砾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A.B.C.D.(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调节地表径流调

4、节水汽输送增加大气降水增加下渗A.B.C.D.6.读水循环略图,完成下面两道题。(1)图中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水汽输送B.下渗C.海水蒸发D.降水(2)城市中渗水砖的大量铺设,导致( )A.减少B.增加C.减少D.增加7.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汛期洪峰流量加大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强D.地下水位上升(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D.降水下渗量减少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

5、匀。(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2)B解析:(1)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峰值大、径流量大。选D。(2)第6年植被较第1年有所恢复,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增强,下渗增多,水土流失减弱,河流含沙量小、流量峰值较小。故导致径流差异的水循环关键环节是下渗,选B。2.答案:(1)C;(2)A解析:(1)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

6、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量和降水量。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选C。(2)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选A。3.答案:(1)B;(2)C解析:(1)

7、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故选项B正确。(2)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选项C正确。4.答案:(1)B;(2)C解析:(1)本题组考查水循环的若干知识。图中分别对应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地下径流、下渗环节,据此解答即可。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使得地面透水性减弱,从而导致下渗减少,选B。(

8、2)人工降雨是对大气降水环节的改变,对应图中的,选C。5.答案:(1)C;(2)D解析:(1)防风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错。绿化带面积大,下渗多,不易发生城市内涝,对。裸露地面铺设砾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对。下凹式绿化带不易造成城市内涝,错。选C。(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样,吸水、蓄水,有利于增加下渗,对。在需要时释放水,能调节地表径流,对。不能调节水汽输送,也不能增加大气降水,错。选D。6.答案:(1)C;(2)D解析:(1)图中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根据箭头方向,图中环节是陆地上大气降水,A错。是地表径流,B错。是海水蒸发,C对。是水汽输送,D错。(2)城市

9、中渗水砖的大量铺设,不影响的变化,A错。地表径流会减少,B错。下渗会增加,C错。地下径流会增加,D对。7.答案:(1).A;(2).D解析:(1).根据两图城市建设前后比较,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增加,导致当地汛期洪峰流量加大,A正确。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B错误。根据图示数值,蒸发量减少,C错误。地下径流减少,说明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硬化,降水下渗量减少,D正确。生活用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城市地面径流量比重应减小,A、B错误。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地区降水增加,不是地面径流所占比重增大的主要原因,C错误。8.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

10、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2).4 5月,随着气温的升髙,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 致使河流流量较小。(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变暖,冰川退缩。解析:(1).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勻,但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丙分别位于3月和8月,且径流量与气温正相关,则影响因素为气温。(2).河流径流量减少与补给水源减少和人类用水增多有关。(3).水文特征注意归纳图中信息,从水量及季节变化、汛期等角度分析即可。(4).以冰川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流量减少,必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用水有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