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徐水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9分)1. 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春秋时期D. 战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 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排除A,B符合题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故CD
2、不符合题意。故选B。2.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合。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把“国”与“家”联系起来。春节追求“合家团圆”体现了人们注重血缘亲情,维护家庭关系,是宗法制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指按血缘关系分配官爵和财产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指君主分封诸侯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符合题意。3.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
3、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A. 王位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许姓来源于周武王分封许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4.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4、领域上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因此正确;B是在秦朝后形成的,排除;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D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故选A。5.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摧残了先秦文化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焚书坑儒虽加强了秦朝对思想的控制,但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正确;焚书坑儒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摧残了先秦文化,正确;焚书坑儒的手法非常残暴,这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正确;看事件名称就可知道焚书坑儒是使得儒家思想遭遇到严重的打击,错误;综上,故选B;
5、A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颁行秦律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秦朝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说“秦,虽死犹存”,故选D;A属于经济,排除;BC都是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包含在D项内,排除。【点睛】7.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 政治上
6、四分五裂的事实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 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8.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对西汉“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说明
7、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表明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联系所学知识,这体现了推恩令的实施;“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故选C;“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A错误;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9.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东周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人秦始皇将隶书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A. B
8、.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周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符合题意,故选B;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错误;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字,错误,排除ACD。10.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建立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设立中央官学,以教授儒学为主,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A正确;BCD项与汉代太学的设立无关,排除。11. “元元黎民,得免于
9、战国”,这表明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 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C. 为我国的长期分裂奠定了基础D.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秦始皇统一六国使整个中国从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和混战的局面下摆脱出来,这是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的。所谓“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A正确;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A。12.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并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 神农本草经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
10、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理论基础,故C选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故排除A选项;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选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选项。13.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部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逐渐得到了开垦。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
11、时期的荒地得到了开垦,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C正确;春秋时期的奴隶制走向瓦解,A排除;BD的根源仍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排除。故选C。14.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 民贵君轻B. 以法治国C. 无为而治D. 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15.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
12、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 宇宙时空B. 君主权力C. 社会秩序D. 个人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倡导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老子无为而治是为统治者提出的治国主张,墨子兼爱非攻也是在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以法治国也是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这四者都是着眼于社会秩序,C项正确。“礼、无为、兼爱、法治”均不体现宇宙时空,A项错误。题干均是主张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和对待臣民,并非强调君主权力的大小,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个人价值的大小或实现与否,D项错误。16.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13、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17. 光武帝刘秀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即“事归台阁”,以致使三公有名而无实,光武帝这样做A. 意在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B. 规避了功臣干预朝政威胁皇权的危险C. 使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 起到了
14、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光武帝对中枢机构做出的改变,“台阁”品级不高,便于掌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皇权,排除D项。18. 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 江南开发B. 民族交融C. 政权并立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
15、选项B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饮食文化,不能反映出政权并立,排除C;材料无法看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19. 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 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 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出自然条件、统治者的信息,排除A、B;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地区并未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D。20. 唐太
16、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 轻徭薄赋B. 虚怀纳谏C. 劝课农桑D. 戒奢从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答案为B;ACD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21. 唐朝人孟郊在两首诗中描写了自己从失落与悲观到欣喜与得意的心绪变化。与他心绪变化紧密相关的制度是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17、花。A. 郡县制B. 三省六部制C. 行省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下第”、“登科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郊描述的是科举考试中落榜和中榜的情形,所以与他心绪变化紧密相关的是科举制,故选D项;孟郊描述的现象与选官制度有关,ABC项均不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22. 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诗认识。依据所学可知,A
18、是李白的将进酒,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故A符合题意,正确;B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人,不合题意,排除;C是杜牧的泊秦淮.,杜牧是晚唐诗人,亦不合题意,排除;D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晚唐诗人,也应排除。故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23. 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 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 修建大运河B. 隋末农民起义C. 安史之乱D. 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5 280多万,而到广德
19、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剩余1 690多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八年战乱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故答案为C项。A项在隋朝时期大运河已经沟通,排除;B项此时隋朝早已经灭亡,排除;D项黄巢起义发生于公元878年,时间不符,排除。24. 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标准是血缘关系;汉朝察
20、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声望;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因此A选项排除;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因此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族望,因此D选项排除。25.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 发展经济B. 争权夺利C. 打败孙权D. 统一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
21、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ABC在材料中没有显现,排除。26.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B. 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C.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D. 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推广,促使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秦国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了国力的强盛;但是此时的商品交换货币并不统一。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27.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 管仲改革B
22、. 李悝变法C. 商鞅变法D. 吴起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时间上位于最后,因此,商鞅变法可以说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面最广,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排除B选项;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
23、排除D选项。28.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师,他开创了平民教育。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他是谁?A. 老子B. 孔子C. 庄予D. 孟子【答案】B【解析】【详解】“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师,他开创了平民教育”指的是私学的创办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这是孔子提出的,故B项正确,排除ACD。29. 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统一全国思想文化B. 保障皇权独尊C. 加强中央集权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
24、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车轨,修驰道的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措施,统一全国思想文化,A选项排除。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保障皇权独尊,B选项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这项措施的结果,不是目的,D选项排除。30.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 绿林赤眉起义B. 陈胜吴广起义C. 黄巾大起义D. 黄巢大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故B正确;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灭亡后的起义,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的起义,黄巢大起义是唐朝末年的起义,故ACD错误。31. 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A
25、. 东汉初年的治世局面B. 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C. 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D. 其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局面,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32.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推恩令”C. 郡县制D. 刺史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统一后,不再沿用周代的分封制,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由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避免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
26、听天子命令,互相征伐的局面,即柳宗元所说的“有叛人而无叛吏”和“有叛国而无叛郡”。故选C;ABD不符合柳宗元所肯定的制度,排除。33. 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A. 盐铁官营B. 均输平准C. 货币官铸D. 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题干中平抑猪肉价格与这一举措可有一比,故选B;A、C、D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34. 关于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作品表述正确的是A. 首创纪传体通
27、史体例B.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 上起黄帝下至汉光武帝D.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A符合题意,正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B排除;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是汉光武帝,C项排除;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的是汉赋,不是史记,D排除。35.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其中后来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九章算术D.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造纸术的
28、发明与改进是在汉代,且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D项正确;ABC项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排除。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羊脍、胡饼、奶酪进入北方汉族人的食谱,原产地为北方的粟、小麦、葫芦也在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国家统一B. 经济重心南移C. 人口迁徙D. 生产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与此同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人口迁徙的结果,故选
29、C;A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不符,B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37. 据下表可读出的信息有: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民族差异慢慢缩小民族隔阂荡然无存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因此错误,BD排除;通过十六国的建立者民族、国号可知均正确,因此C符合题意,A排除。故选C。38.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铁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30、,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B.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C. 北朝经济发展吸引南方士族北迁D. 魏晋时期的战乱没有波及洛阳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自晋宋以来,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洛阳城的繁荣情景。这主要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故B正确;国家统一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魏晋时期,北方士族南迁,故C错误;魏晋时期的战乱没有波及洛阳城不符合“自晋宋以来,洛阳为荒土”,故D错误。39.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
31、功不较多。”诗中“此河”是指:A. 汴河B. 灵渠C. 邗沟D. 大运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满足其奢侈享乐,其好大喜功之举导致民众负担加剧,引发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汴河用于解决外洪内涝灾害,兼顾农业灌溉与航运开发,有助于民生,排除A项;灵渠是秦统一岭南地区时所开凿,排除B项;邗沟属于大运河段之一,排除C项。故选D。40. 唐太宗说:“国以民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A. 重视发展生产B. 扩充国学规模C. 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D. 加强边疆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
32、若禾黍不登,兆庶非国家所有”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方面,排除。41.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对他的评价是“治弘贞观,政启开元”,请问郭先生如此评价她的依据是: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 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C.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 她首创武举和殿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评价为“治弘贞观,政启开元”,故C正确;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33、、首创武举和殿试不是充足的依据,故ABD错误。42.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据新唐书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予请以兵除之。”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A. 册封爵位,促进友谊B. 和亲政策C. 设置机构,进行管理D. 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婿,半子也”,这反映了唐朝的和亲政策,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虽符合史实,但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43. 隋朝虽然短命而亡,但有多项举措对历史影响深远。下列组合正确的是:开创郡县制:开凿大运河:确立科举制:确立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六部制A. B. C. D
34、.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开凿大运河、确立科举制、确立三省六部制等对历史影响深远,故正确;开创郡县制、确立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44. 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重视门第。据此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可知C正确;魏晋时期不是世官制,A错误;B是汉代的
35、选官制度,排除;D在隋唐时期出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是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制度性因素。45. 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 保证农时,轻徭薄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大意为,官员不得让农民迎来送往荒废农时,不得随意征发徭役,体现了唐太宗保证农时,轻徭薄赋,故选D;材料未涉及选贤任
36、能,虚怀纳谏,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推行均田,鼓励垦荒,故排除B;材料只是说不能非法兴造,而不是不兴土木,故C错误。46. 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唐朝的中书省C. 汉朝的中朝D. 东汉的尚书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首先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起草诏令,然后门下省封驳审议通过的诏敕,最后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故A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汉朝的中朝和东汉的尚书台均是皇帝为加强
37、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故排除C、D选项。第二卷(47、48题共计31分)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
38、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七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与唐代民族政策差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方式及影响。【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加封一
39、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影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信息“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得出:汉代因俗而治,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由材料信息“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
40、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得出: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方式”,据材料二信息“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得出: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由材料信息“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得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得出:和亲、会盟;由材料信息“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影响”,依
41、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
42、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
43、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可得出,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根据材料一“原来
44、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上,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根据材料一“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可得出,思想上,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阶级结构上,士阶层崛起。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两方面回答。(2)根据材料二中“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得出受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得出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根据材料二中“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得出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