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6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上期一练前第一次强化历史卷)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答案】C2(2016届江苏灌云县第一中学高
2、三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信息“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3年的日内瓦会议。进一步可知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3(2016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
3、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和平共处” 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小。材料中“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是“另起炉灶”政策的体现,故本题选择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4(2016届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对此
4、解读正确的是年代1957年1965年1972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8年1980年接受国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联邦德国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C5(2016届天津市高三“五校”联考历史试卷)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答案】C6(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1974年
5、,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源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C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D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状况。由材料关键信息“1974年,三个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逐渐突破了社
6、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日、中美相继建交,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抛弃阶级斗争思想、“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排除AB;C项本身错误,此时仍然属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期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系列状况【名师点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要把握住“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内涵及表现。把“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及影响”纳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来认识。另外,要注意准确区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实现正常化。前者,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者,即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7(2016届浙江省瑞安
7、市四校高三12月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D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答案】D8(2016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中美关系正常化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
8、国家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故选A。BC项有一定的道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并非主要原因;D项是中国国力提高所带来的结果。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后外交关系的发展表现9(2016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
9、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C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答案】B10(2016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试卷)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些特点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
10、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新时期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1(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摸底历史试卷)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讲到: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这里习主席指出两国友好应遵循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D“求同
11、存异”的方针【答案】A12(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11月)历史卷)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努力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2016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学生素质测试文综历史卷)奉行独立自主
12、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 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
13、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 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14、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
15、联动的必然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答案】(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分)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分)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2分)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
16、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2)观点评价:(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 4分,评价4分,要求说理充分)(3)两种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
17、)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分)14(2016届浙江平阳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
18、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
19、、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答案】(1)不同:从以内陆交通线为主到陆上与海上两条交通线并重。(2分)原因:唐代综合国力的强盛,具有国际吸引力;唐朝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对外交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4分,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20、促进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4分)(2)政策: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实行“海禁”。(2分)影响: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失去了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机遇;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6分)(3)依据:一是历史依据,汉唐以来,亚非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文化往来。二是现实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4分)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