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36KB ,
资源ID:89576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57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发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发展.doc

1、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发展【考纲展示】(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热点提示】1中央政治制度:君主专制2地方政治制度:中央集权3官僚政治【知识整合】一、 皇帝制度:1.设立: 自称“始皇帝”,“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特点:始皇帝皇位世袭 朕、诏、玉玺皇帝独尊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皇权至上3.本质:君主 4. 权臣专朝、宦官、外戚专权等是 制度的产物二、中央政治制度: 权和 权博弈,总体趋势:君主专制 , 权日益削弱1.秦和汉初:三公九卿制, 总揽行政事务, 负责 百官, 管理军务2.汉武帝:频繁更

2、换丞相;设 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3.唐朝: 制内容: 省 省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政令: 影响: 一分为三,分散 ,加强 ;减少决策 ,提高行政 4.宋朝: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户部、盐铁)制:同平章事为宰相,设参知政事、 、 分割平章事的 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 一省制,相权反弹6.明朝:明太祖 ,权分六部;明成祖设 内阁: 演变:内阁大学士、首辅的权势和地位逐渐 ,后来可“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7清朝: 雍正设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三、地方政治制度:总体趋势:中央集权逐渐

3、加强, 权力逐渐削弱1.秦: 制出现时间: 内容:郡: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有利于: ; 政治取代 政治2.汉初: 制,后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 等,加强中央集权3.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过大,出现 割据局面4.宋:夺实权: 监督文官知州;制钱谷: 转运地方财赋,收精兵:守内虚外5.元:行(中书)省制:内容:把全国分成10个 +中书省直辖 + 管辖藏区特点:行省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利时受中央节制影响:有利于 ,省制开端6.明: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擦使司、都指挥使司),后因省内事无总统,难免运转不灵,

4、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补充:1.行政区划:秦汉:郡县东汉末: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宋:行省路府州县2.州、道、路在初期都不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而是管辖数州的监察区。大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其初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一度起到了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后来通常都造成地方势力做大的后患。四、监察制度:1.秦: 负责中央监察工作,监御史负责郡县监察工作2.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 即13个监察区域,每个监察区域派 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中央监察机构名称:秦元:御史台;明清: 4.监察制度评价:一定程度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实际效能有限:因是皇帝耳目五、选举制度:1.夏商周:

5、 ,世卿世禄制, 政治2.汉朝:(官吏) 征辟制:举孝廉3.魏晋南北朝: 制,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4.隋唐明清: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公平公正,重学风气阻碍 发展,明清 扼杀思想和人才【真题再现】1(2016上海卷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2(2016浙江卷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

6、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3(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4.(2016北京卷)“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5(2016北京卷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

7、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6(2016海南卷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7(2016全国丙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8(2016全国卷

8、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9(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0(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9、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1(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2.(2015年海南卷历史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13(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

10、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4.(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5.(2015年北京卷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

11、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16.(2015年山东卷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7.(2015年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8.(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

12、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9.(2015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20.(2015年浙江卷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

13、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21.(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22.(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3(2014年海南单科0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

14、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4(2013年大纲全国卷文综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5(2013年山东卷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

15、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26.(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7(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8.(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

16、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

17、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1.(2015年海南卷历史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32(2014年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33(2014年新课标2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18、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34.(2014年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35(2014年海南单科0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36(2014年海南单科0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

19、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37(2014年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

20、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

21、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38.(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

22、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

23、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

24、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39(2016全国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

25、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

26、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40(2013年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2016全国丙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

27、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4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

28、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

29、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练习巩固】1(2016河北唐山二模24)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2(2016福建厦

30、门一模26)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3(2016四川成都二模25)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A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B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C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D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5.(2016河北保定一模27)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

31、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6(2016广东广州二模26)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宗法制得到完善7(2016广东深圳二

32、模2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8(2016四川成都三模26)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争。钱锺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9(2016湖南长沙一模25)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A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