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570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纲解读】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3)商鞅变法*。(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3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4科技文化:(1)“司南”。(2)甲骨文。(3)诗经。(4)楚辞。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冲关练习1(2016重庆调研)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

2、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解析依据材料“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宗教观念,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故B项错误;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不存在“教权高于王权”,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答案A2(2016

3、云南省检测)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因为小国周是从西边开始,进攻灭掉了东方的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所以诸侯都在这些方位,故A项正确;分封制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就是会使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故B项错误;C项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故错误;本题中的诸侯所在方位为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D项无法体现。答案A3(2016四川成都七中月考)易中天在帝国

4、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邦国”即封邦建国,再有其为“帝制的渊薮”,可以推知为西周的分封制度,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6江西赣州模拟)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

5、反映了()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解析题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体现了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题中没有体现,故错误;“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并没有中央监督地方的意思,故B项错误;D项题中未提及。答案C5(2016山西太原调研)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

6、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强调分封制度,更强调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河北衡水质检)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

7、“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解析“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B7(2016全国名校联盟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材料二西周分封

8、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

9、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解析第(1)问,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第(2)问,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第(3)问,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

10、,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答案(1)还没有形成嫡长子继承制;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1(2016四川宜宾调研)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11、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答案D2(2016山东济南模拟)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冬陶夏耕”说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

12、答案B3(2016江西六校联考)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解析三星堆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青铜器在商朝在农业上并不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青铜器在商朝主

13、要用于礼器,只有贵族使用,故B项错误;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并不能充分说明D项。答案C4(2015辽宁抚顺期末)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解析“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商业兴起,对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C项正确;对于货物或商品征税,不能说明A项;“士农工商”,士属于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之所以要征税,表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河北唐山调研)管子大匡载:“赋

14、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看不到法律,无法体现“以法律形式确立”,故A项错误;赋与税是田租和各种徭役、兵役等杂税的总称,并不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故B项错误;“工商业”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

15、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周B战国C西汉D魏晋解析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有机肥料,也开始走向定居,但是没有使用牲畜,也没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7(2016陕西五校联考)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篇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

16、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三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春秋)管仲管子治国(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

17、料一信息“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判断,“公作”和“分地”指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概括。答案(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

18、破坏,诸侯争霸。(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3)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时冲关练习1(20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联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解析材料中“血腥”指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C、D两

19、项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答案A2(2016河北普通高中质检)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解析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D项正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崩溃,A项错误;B项维护说法错误;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事件破坏宗法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故C项错误。答案D3

20、(2016湖北武汉调试)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读下图,下列思想与地域的搭配中,正确的是()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人也C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即文化和地域有一定的关系。D项是孟子的观点,鲁国人,和图中所示位置相吻合,正确;A项是墨子的观点,鲁国人,而图中A所示地域应该处于秦国,错误;B项是庄子的观点,宋国人,而图中B所示位置为中原地区,错误;C项是法家思想,应该是秦国,错误。答案D4(2016湖南五市十校

21、模拟)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解析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A项,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不符合;C、D两项材料未体现。答案B5(2016福建三明质检)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

22、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B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解析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的篇目,说明吕氏春秋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B项正确;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历史著作,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中“农家之言”的存在,并不能说明C项;吕氏春秋的写作,与D项无直接联系。答案B6(2016安徽淮南一模)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D

23、经部、子部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经部。“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属于集部,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7(2016四川成都诊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

24、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摘自论语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摘自荀子大略材料三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牟宗三(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周文

25、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总结。第(2)问,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出现了问题”,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回答。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2)特点:孔子:重德轻刑(德主刑辅);荀子:刑德(礼法)并重。(3)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