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报刊业走向繁荣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制作表格归纳总结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技术的进步,是电
2、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各种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历史比较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互联网的优势问题探究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模式“分层导进自主学习”四步教学
3、法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昨天一天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请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收集到这些信息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看来大家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不过归纳起来主要是这几个途径:报纸、收音机、电视、网络等。这是现代,古代就没有这么多的途径了,我们所知道的古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听别人诉说或者是看书,那么现代的这些传媒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我国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师:先请大家阅读教材,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现在大家常用的大众传媒有哪些?(2)这些传媒是怎样在中国产生的?学生看书。师:大家先回答第(1)题。生:现在人们经常用的大众
4、传媒有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师:大家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出现的吗?生:受外国影响产生。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习过:中国在清朝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从什么时候外国人开始打开中国大门,外来品开始传入中国?生:19世纪中前期,严格地讲是在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师:从那时开始,报刊、广播等传媒开始传入中国。我们先来看报刊。请一位同学把教材的相关内容概括一下,按照我们刚才描述的产生过程,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一下中国早期的报刊是怎么产生的。生: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外国人在19世纪中期前后在中国创办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接着受其影响
5、,中国人在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自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和辛亥革命时的民报等。师:很好,同学们把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里中国报刊的发展过程概括出来了。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哪个时期?生: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师:我们说报刊是给人看的,它带有目的性地传递信息。那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报刊在当时老百姓中起到什么作用?生:它们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师:起到启蒙作用,也就是使老百姓从过去落后的思想中清醒过来,开眼看世界。我们再来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报刊的发展。同样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生: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报刊主要是由国
6、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主要有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共产党等;国民党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央日报等。师:由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这两类报刊也就针锋相对,特别是中共创办的报纸成为宣传我党方针政策的阵地和揭露国民党阴谋的战场。大家都看过电影报童吧?这部电影就很好地体现了国共两党在办报上进行的战争,连卖这两类报纸的报童的觉悟都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师:战争年代报刊成为唤醒民众和舆论战斗的阵地,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生: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有人民日报红旗和光明日报文汇报两类。师:它们各有什么特色?生: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路
7、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等报刊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了,主要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师: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一类是政治性较强的党报党刊,一类是内容很丰富的其他类报刊。两者相互补充,充分满足老百姓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有想了解国家大事的就多看看人民日报,有想了解多方面知识的就看看其他报纸。生:另一个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师:这样的发展状况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生:各种报刊可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师:请大家回去后完成这样一个作业,把不同时期报刊的名称、作用、内容作一个表格,以便进行比较。师:我想
8、问一下,大家喜欢看报纸还是喜欢看电视?生:喜欢看电视。师: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报纸也存在缺点:不生动,没有动态图像,没有声音,对人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也就是大家说的不够过瘾。那么影视事业的发展就弥补了这样的不足。同样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请同学们概括。首先是解放前,请大家相互帮助找一下中国影视事业发展史上有多少第一?学生探究合作。生:第一部电影(无声)1905年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渔光曲(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获得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师:当然还有诞生我们国歌的电影风云儿女。生:解放后,电影主要反映的是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师:我
9、们现在国庆期间看到的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都是那时拍摄的,如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等。那时的电影题材是那个时期需要的产物。或者说那时的电影题材可能有点单调,电影事业的发展天地也不是很宽广。电影事业迎来它的飞速发展是在什么时期?生:改革开放后。师: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以前,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明星,许多优秀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奖。(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活跃课堂气氛)师:改革开放后我们能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生死抉择无极英雄等优秀影片。题材较之以前更加多样。那么请同学们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电影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迅猛发展?(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阐述他们的
10、观点,教师归纳。答案不限定,可以是改革开放后,国产电影受到国外电影的冲击,因而变化;也可以是国家对电影管理事业放宽;还可以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各种题材的电影都有需求了;等等。师:我们再来看看电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电视比电影还要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少看甚至不看电影,但是我们却不能离开电视,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就说明了这个情况。请一位同学简单概括一下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但是开始时只有少数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少数人才能够看到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同样是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平均每户都有一台
11、电视机。师:我5岁时父母买了一台电视机,14英寸黑白的,当时我们家是村里第二户拥有电视机的,共花了198元,那时的198元还是很值钱的。在我25岁搬新家时,我自己花了1 500元买了一台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这就是电视的发展史。现在电视发展到数字高清晰、液晶、背投等,品种很多。电视技术的发展也很迅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奥运会,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举行,全世界的人却都能看到。什么原因使得电视技术发展这么快呢?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电视信号覆盖到全球,我们现在听到最多的就是卫视。我们可以接收到很多电视频道,节目越来越丰富。内容呢?这就不用我说了,大家自己有亲身体会,谁来简单说说几类电视节目?生:有新闻
12、类、影视类、体育类、娱乐类等。师:同学们自己回去看一下中央电视台有几套节目就知道有几类了。可以说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师:当然除了报刊、影视之外,教材上还简单提到了广播,这种媒介现在只在少数人群中还比较普及,这里就不讲了。下面我们来看大家最感兴趣的“第四媒介”网络。说是“第四媒介”主要是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而言的。网络这种媒介的普及当然主要依托互联网的诞生和利用,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到90年代以后开始普及。可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一点大家也有体会,那么作为四种媒介中的一种,为什么网络媒介对人的吸引那么大?我们应如何来看待网络的利弊呢?请同学们畅
13、所欲言。(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探究网络的作用。分组回答,教师归纳、引导,要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事物的方法。总结时要得出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要会用。【总结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四大媒介,特别是大家自主探讨了网络媒介的利弊问题,希望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正确利用网络。【教后感】这个案例主要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以达到探究的最佳效果呢?我们觉得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明确的要求,甚至是时间限制,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这个教学
14、设计的目的之一。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一、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二、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教学建议一、活动形式本节探究活动课教材要求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撰写相声与小品作
15、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二、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1选题学生选题、教师把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个环节也是教师参与最重要的一步,题目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题的成功与否,由于学生往往选偏题、怪题或实际意义不大的题,教师的把关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使研习活
16、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2研题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提高是最大的,学生的研究活动成为这个过程的主体。课题确定后,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搜集文献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2)开展调查式。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对历史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考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人进行访谈,以获得第一手材料。这种方式因其形象直观,可信度高,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更易激发学生兴趣。(3)讨论思辩式。将
17、研究性课题定为讨论题目,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小班进行讨论交流;或通过提出多种不同观点引导组织学生相互辩论,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4)模拟角色式。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老师,走上讲台,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变“学”为“教”,从“教”中学,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展示成果。当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单纯一种,往往是以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三、结题学生做结论,教师作评价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这种报告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也可以是一篇人物小传,或是一份调查报告等。一般说来,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评价、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成果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辩论会、电子作品、音像作品、幻灯片、表演剧等。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应该给予适当的评价,最好不发表个人倾向的评论,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