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 个会认字,会写“瀑、叠、滩”等 7 个会写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仰望”等词语。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瀑布录像;学生收集关于瀑布的资料。2 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出示瀑布图片、动画)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
2、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 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2 自读诗歌,画出句子中的新词。3 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三、指导写字 四、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先写声音,后写样子)2 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1)自由练读。(2)指名读诗。(随机指导)(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五
3、、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2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3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 1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2 交流抄写的语句。3 小结:同学们认真地背诵、抄写诗句,可见大家非常喜欢这首诗,这节课通过深入学习,相信你们会更加喜欢这首诗的。二、自学思考 1 出示要求。(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2)提出不懂的问题。2 自学讨论,班内交流。三、重点研读问题,学习课文 1 读第一节,了解瀑布声音的特点。(1)指名读这一节诗。(2)出示文字。瀑布的
4、声音,好像(),又像()。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2 读第二节,了解远望瀑布的样子。(1)自由读有关诗句。(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场面雄伟壮观。)(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这种读法中你听出了什么?(让学生品出读时的惊与喜,品出惊什么,喜什么。)(4)瀑布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后又说“
5、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学习方法:出示瀑布录像;想象当时情景(颜色、高度);结合录像、课文内容、生活实际谈想法、感受。(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3 读第三节,了解近看瀑布的样子。(1)指名读这一小节。(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从全貌看,像一座屏风;从小处看,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地落下。)(5)朗读,读出美感。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 归纳板书,深入体会。(1)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壮丽奇异的景象。(指名 3 人读)(2)为什么作者前后看到瀑布的样子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呢?(3)归纳板书,理清作者观察地点的不同。2 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 2 题。五、布置作业 1 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2 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3 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