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482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2015全国卷T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

2、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题,从衡法的转变、货币的币值和重量的脱钩等角度解答。第(2)题,结合唐代币值改革的内容,可回答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

3、件;依据材料信息“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可得出“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论。答案:(1)主要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李悝认为:“籴(买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是故善

4、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故大孰则上籴三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材料二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悝平籴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建立初期面临的问题。【解析】第(1)题第一问观点,材料一中“籴(买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因此要处理好农商

5、关系;“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可见价格变动影响统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善平籴者”可以通过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物价。第二问作用,可以从稳定社会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答。第(2)题材料二中西汉初期的社会问题,“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经济凋敝;“秦钱重难用”反映货币不利于经济发展;“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反映商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答案:(1)观点:注意处理好农商关系。粮价波动太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统治稳定。由国家买卖粮食以稳定粮价。作用:平抑物价,有利于安定民生。农商关系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问题:经济贫困,财政匮乏。货币不利于经济发展。商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3.(2016沧

6、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仪”。经刘邦同意,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参照秦仪,制订出新的朝仪。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起用新定朝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谵失礼者。”这一套朝仪,不只是一套仪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于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功臣和定朝仪都是刘邦开创帝业中的大事。摘编

7、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制定“新朝仪”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定“新朝仪”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得出汉初功臣缺乏礼仪的约束,根据材料信息“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和所学知识得出是建立封建等级秩序的需要以及树立皇帝权威的需要。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得出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根据材料信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得出强化了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信息“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

8、人,制订出新的朝仪”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以后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1)原因:汉初功臣缺乏礼仪的约束;建立封建等级秩序的需要;树立皇帝独尊地位的需要。(2)影响:强化了皇帝的权威;规范了统治集团的等级秩序;有利于以后儒学思想的复兴。4.(2016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

9、但制度逐渐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2)根据材料,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从材料中“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可知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是既有平时成绩,也有

10、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第二问不足,从“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可知是考核不严密,易出现作弊的现象。第(2)题第一问革新,从材料“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可知,宋代考试更加严格、严密;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第二问影响,从“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可知,宋代考试制度革新的影响是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答案:(1)依据:既有平时成绩,也有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不足:考核不严密,易

11、出现作弊的现象。(2)革新:考试更加严格、严密;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影响: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5.(2016山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蒙古国时期,推行成吉思汗确立的分封采邑制。这种“裂土分民”的分封采邑制,使大蒙古国内部存在着许多国中之国,彼此各自为政,设官分职,大汗不予干涉。随着蒙古势力的南下,中原地区也被分封得七零八落。1236年秋,窝阔台汗“诏以真定民户奉太后汤沐,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投降蒙古的一批金朝将领,也纷纷据地称雄。这使中原出现“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统属”的局面。“凡事干其城者,各遣断事官自司

12、”。他们不仅“擅自征敛”,而且“私置牢狱”。广大人民怨声载道,哭诉无门。忽必烈即位后重用史天泽,“置之相府,授以政柄”,“内立省部,以杜绝政出多门、斜封墨敕之权。外设六道宣抚司,以削夺郡县官吏世袭专擅之弊。给百官俸禄,使在官者有以自赡,而得保清廉之节”。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下令实行一种州县官调动的政策,即所谓“迁转之制”。至元二年,“罢州县官世袭”,并任命了一批有远见的官吏,如以张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1)根据材料,概括分封采邑制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忽必烈的调整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蒙古族政权实行的分封采邑制。【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

13、“使大蒙古国内部存在着许多国中之国,彼此各自为政”和“投降蒙古的一批金朝将领,也纷纷据地称雄”可知地方割据等;第二问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题,需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回答。答案:(1)问题:地方割据,政令不一;赋敛沉重,民众生活困苦。措施: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实权机构,统一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实行俸禄制,防止官吏妄加勒索;废除地方官员世袭制,实行任命制度。(2)简评:分封采邑制在蒙古政权对外扩张过程中起到了激励将士、提高战斗力的作用,也在一程度上为蒙古政权实施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蒙古政权与被征服地区的关系从征服向统治的转变,分封采邑制的弊端越来越明

14、显,危及其统治,阻碍了社会发展,最终被废除。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

15、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第(1)题,总结概括材料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雍正帝决定改革,整顿吏治。第(2)题,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答案:(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

16、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备选习题】1.(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至此,“一国两制”的双轨制度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据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整理(1)据材料,概

17、括指出辽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辽“一国两制”的作用。【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中“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以汉制待汉人”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利于巩固统治;疆域扩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采用了“一国两制”。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的作用,以及材料中“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以看出缓和了矛盾,巩固了统治;推动了辽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答案:(1)原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辽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疆域扩大,巩固统治的需要。(2)作用:缓和了矛盾,巩固了统治;推动了辽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对先进封建

18、文明的肯定和保护。【拓展延伸】对改革的一般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定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

19、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全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2.(2016河南三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

20、。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归纳为设立督抚,事权归一;根据材料“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归纳为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挥等。第(2)题积极影响,从督抚职责归一归纳为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从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归纳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从对官吏选拔可以归纳为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消极影响,从中央过分集权和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后果来分析。答案:(1)举措:设立督抚,事权归一;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挥;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2)影响:积极: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消极:中央过分集权,地方官员懒政怠政,抑制了官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加征滥派,贪污贿赂,败坏吏治。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