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3主要内容(措施)领域主要措施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5影响(1)前期:为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2)后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温馨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后来是为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导思】1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答案:(1)“战时”:从背景和目的看,它是在面临国内
2、战争严峻形势下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从内容看,各项措施主要为战争服务。(2)“共产主义”:各项措施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共产主义”特征。预习检测1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C)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史实。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
3、危机。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3主要内容领域主要措施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意义)(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温馨提示】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问题导思】2新经济政策的固定粮食税政策有何作用?答案:协调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缓解农民的不满情绪,从而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农民利益得到保障,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固定粮食税有
4、利于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预习检测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为了克服严重的政治危机B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C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1)1922年底,苏联正式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 形成过程(建立途径)(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3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特点)(1)所有制结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5、经济体制。(3)工业化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4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严重弊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温馨提示】“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经济上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极权主义、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问题导思】3如何评价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农业集体化的规模化经营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6、以及牺牲农业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预习检测3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B)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依据图表可知: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故B项正确。A、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目的是(D)A把大中小企业收为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新
7、的富农产生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D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战胜敌人2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府面对残酷的内外战争环境,推行以极低价格强行征购粮食的政策。这一政策是(A)A余粮收集制B工业国有化C土地国有化 D固定粮食税3有人说:“对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其中的“阳光灿烂”与下列政策相关的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4“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B)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8、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5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C)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D开始农业集体化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信息“1921年4月21日”“ 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商品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项。6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
9、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和“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可知苏联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发展工业的,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较为客观,故A项正确。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
10、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1)材料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为“退却年代”,当时苏俄(联)是如何退却的?(2)依据材料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答案:(1)当时苏俄(联)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2) 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支持工业化,牺
11、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1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D)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列宁执政时期,故排除A、C项(斯大林执政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实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描述相符,故D项正确。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
12、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31930年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B)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930年”和“对于农民废止了强制征收”判断材料描述的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小企业和自由
13、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4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B)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B项。5二战中,关于“德国入侵苏联,全面的讲,苏联是既有准备,又无准备。” “有准备”是指(C)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集体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反法西斯同盟解析:本题考查理
14、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客观上为二战做了准备,故C项正确。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B)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可知:苏联重
15、视工业化,忽视与民生有关的行业,故B项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
16、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3)依据材料一、二,
17、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制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苏俄第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处在危急关头。后方的工人积极响应党和列宁的号召,加紧工作支援前线。4月12日是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莫斯科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另外2名工人经过1夜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消息传开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决定组织群众性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继共产党员之后,非共产党员、各地工人也纷纷用星期六义务劳动来支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