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田里不鬻(y,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的。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正确的选项的时间应在春秋之前。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答案】A2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点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始瓦解。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答案】B3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
3、都自己的份地;而海瑞“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制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的依旧是小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只是海瑞一人的想法,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答案】A4 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地域经济差异 B自然灾害
4、C封建经济制度 D地主势力膨胀【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代土地兼并的历史现象,而这一问题干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A、B、D项都是土地兼并的因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B、D项错误。【答案】C5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缓解C自耕农逐渐衰退 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故C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导致流民问
5、题更加严重,故B项错误;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答案】C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 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 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根源”两字。“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表明政府赋役繁重,“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表明土地兼并严重,“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表明士大夫们奢靡无度,A、B、C三项都
6、只是反映财富不均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B、C三项错误;之所以会产生A、B、C三项的说法,根源都在于政府权力干涉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7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横线“ ”上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关键信息:春秋、夺夷阳五田、争田、争堠田,解答还须注意限制词:实质。春秋提供了时间信息,结合书中记载的内容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有土地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表明争田者的身份,故A
7、项错误;从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古代中国并没有步入封建社会时期,仅是反映土地日渐私有化,并不是地主土地兼并严重,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古代中国民族矛盾与冲突,故D项错误。【答案】B8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先说“几乎家家经商”,再说“土地
8、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显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致富后,为了提高地位,往往投资于土地,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农作物,所以B项不正确;而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作物商品化的问题,所以C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说战乱,所以D项不正确。【答案】A9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表明战国时期()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私有制)【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私田的兴起的现象,关键信息:公作
9、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由关键信息的意思分析可知,C项正确;A项”仍占主导地位“无法从题干中体现;B项“普遍使用”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答案】C10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地主与政府争税源,土地高度集中不仅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而且容易激化阶级矛盾,进而严重威胁皇权稳固,所以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
10、政策,维护小农利益,根本目的就是巩固统治。故A正确。【答案】A11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编户齐民制度目的在于政府征收赋役,方便管理。【答案】C12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
11、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依据规定,判断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故A项错误;因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授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地租,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产阶级民生主义提出利用土地上涨地价购买土地,救济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
12、,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C1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本题考察均田制,它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A选项“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不符合史实,封建土地私有制当时广泛存在,B选项农民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D选项,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不可能被消
13、除,因而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只能缓解。故选C。【答案】C14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识点。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由关键信息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
14、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项正确;A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均田制具有B、C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B、C项错误。【答案】D1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史料的能力。从“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及“老男、残疾授口分田”,“ 寡妻妾授口分田”,可知,这种措施是有一定范围的,故B项说“免除百姓的徭役”
15、将范围扩大,错误。而这些人正是生活困难的群体,政府给予优惠,正体现的是“保障”民众的生活,故C对。而“四十亩”、“三十亩”说明并不是平均的。而均田制并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北魏时已经有。故A错。【答案】C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中国土特
16、产品出口统计表时间茶叶生丝1840年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1846年7010132201854年14122628961871年1022159126000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析】
17、(1)根据材料信息“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等可知是指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再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2)根据材料信息,洋货“充积于厦口”等以及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可知中国逐渐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可知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
18、的经济结构。【答案】(1)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内容: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形势:新航路开辟,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形势。 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2)变动: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商品化逐步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洋行和买办开始出现。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