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7江苏泰州质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鲁 B.齐 C.燕 D.宋解析材料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国在中原地区,周天子封商朝旧贵族微子,建立宋国,正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江苏沛县质检)“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A.形成了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
2、联系的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周天子与诸侯国各自的称谓及关系,故选B。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答案B3.(2016江苏泰州一模)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周
3、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江苏盐城模拟)央视2016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千百年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些村落传承绵延。与这些村落千百年“传承绵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选取100多个以家
4、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传承绵延,是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答案A5.(2017江苏淮安模拟)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 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解析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血缘团体是国家的基本单位,通过血缘团体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故A正确。答案A6.(2017江苏苏州调研)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
5、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亲疏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解析根据材料“疑生争,争生乱”可知,题干强调了宗法分封制在维系周王室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考向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2016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
6、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解析材料中的城市建设高潮差异主要来源于政治制度方面而非经济实力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先秦时期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据材料天子公国侯伯子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分封制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故D项错误。答案C8.(2016江苏南通一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
7、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解析材料信息“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说明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
8、错误。答案C9.(2017江苏太仓调研)家族、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据明万历四十年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注: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材料二叶善镕负责这版族谱(1906年版)的编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琴自奏也,耜自耕杼,目织工自成器也,极之纤细呈新社会庄严璀璨之现象”。“何以故?”他反问道,“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
9、族主义的民族也”。而在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美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材料三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1116,巨野姚氏族谱序(1)概括材料一中“族约”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些“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2)材料二中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答案(1)特点: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重视宗族关系管理。作用:约束族人言行,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2)变化:前者强调传统家族制度,后者强调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传播;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叶善镕本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产生影响。(3)价值:族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族谱、家谱本身严谨性不够,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有虚假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