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D.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答案】C考点:陆王心学。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说明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我内心的良知(伦理道德),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主宰性,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表明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故C项符合题意。25.“有学者统
2、计,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戏曲家、小说家、曲词家几乎都出在浙江,其数量在30位以上在当时稳稳坐定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位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浙江 ( )A.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答案】C考点:古代文学繁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小说,这些都是反映了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在城市化水平高、商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因此浙江地区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26.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棉布进口 棉纱进
3、口A.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经济。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故B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27.1910年梁启超在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中指出:“天下无论何
4、种制度,皆不能有绝对之美,惟当以所施之国适与不适为衡。离国情以泛论立法政策,总无当也。”这表明当时梁启超的本质意图是 ( )A.提醒国人要辩证看待政治制度建设 B.强调政治制度的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C.提醒国人认识各种政治制度的不足 D.抵制资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改良【答案】D考点:梁启超的思想。从材料时间1910年和梁启超当时的主张可以看出,此时是辛亥革命前期,梁启超认为革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只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救中国,故选D。28.1912年8月31日民立报报道,孙中山当面建议袁世凯:“此十年内君当为大总统,专练精兵五百万,始能在地球上与各强国言国际之平等。”当记者黄远庸提问“袁世
5、凯有没有野心”时,孙氏的回答也相当干脆:“那是没有的。”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符合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势 B.孙中山迫切期望国家富强C.体现了革命派的反帝主张 D.袁世凯骗取了孙中山信任【答案】B考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是因为临时政府面临着内外压力,革命党人倾向于把大总统的位置让与袁世凯,尽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故选B。但是也应该看出此时对袁世凯的本质尚未认识清楚。29.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A.该社评是站在
6、“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C.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答案】A考点: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 年可以看出是在国共对 峙时期,此时期的阶级矛盾还是主要矛盾,材料中突由川陕分道窜 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说明该报道是站在国民党剿匪立场上立 论的。30.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列宁也曾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材料反映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应多样B.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取向是必然选择C.从国情出发建设本国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路径可以选择【
7、答案】D考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有自己的规律,并非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方法,社会性质不能发生变化,故选D。31.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A.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C.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D.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答案】B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
8、“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可判断B符合题意。 32.马丁奥芬巴赫曾说,“一句民间格言说得很风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新教徒愿意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则求睡得安稳。”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新教的俗世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天主教精神可以纠正资本主义泛滥的物欲C.“求睡得安稳”是指责天主教徒懒惰D.“愿意吃得好”是指责新教徒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答案】A考点:此题相对较难,考查的是宗教改革。吃得香反映的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睡的香则是指的禁欲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BCD项都是
9、对吃得好和睡的香的错误的理解。33.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年 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40%38%36%34%31%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8%34%43%37%36%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2%27%37%36%43%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答案】D考点:知识经济。19601998 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
10、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选 D项。34.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4欧洲联盟【答案】C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故A项错误;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可判断出是北美
11、自由贸易区,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三为亚太经合组织,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3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科举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B.科举制一经形成,成为了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影响深远C.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门弟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
12、具有公平公正性D.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考点:史学研究:史识。史识简单说是对历史的认识,A项是史实;BD项是史论;故选B,是对科举制相关情况的认识。 40.(25分)现实是赋予人最直接最明确的实际生活,思想和理论总是用来指导实际的工具,理论背离于现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真正的理论与现实必定是统一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13、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程颐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三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 材料四:大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步履不妨稳健些。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晚近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经济领域开展治理整顿的同时,在政治思想领域也开始了“拨乱反正”。普京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苏联爱国主
14、义教育的成功典型。”同时,俄罗斯最近又掀起了一轮“斯大林”热,重新崇尚政治强人的出现,带领俄罗斯实现民族复兴。俄罗斯的国歌也采用了前苏联的国歌,可以看出,普京希望结束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思想混乱,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媚外思想,认为苏联不是“历史的黑洞”,而是整个俄罗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论证君臣关系的视角。(2分)根据当时的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出现往往着眼于解决过时的社会体制的流弊”这一观点。(4分) (2) 依根据材料二,程颐对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持何观点?试结合唐太宗改革中央官制的意图来反驳这一观点。(5分)(3) 依据材料三,指出
15、此后美国根据什么理论,并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材料三所提到的问题。(8分)(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普京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典型。”(6分)【答案】(1)视角:天命。(2分) 春秋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助于解决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造成的地方割据问题。(4分) (2)观点:君臣关系不符纲常。(2分) 反驳: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三省宰相相互牵制,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3分) (3) 凯恩斯主义(2分)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蓄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6分,答对三点即可给6分)(4)前
16、苏联领导,否认斯大林的功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普京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在于带领俄罗斯实现民族复兴。(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美国新政等。(1)从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分析董仲舒对君臣关系的认识。第二问结合材料二及汉代的地方制度论证君权神授思想,主要是说汉代王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2)根据材料“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中分析程颐的观点并结合唐太宗时设置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运作来分析反驳作者的观点。(3)材料三主要是说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凯恩斯主
17、义实行,材料中主要是提到到了股市金融领域的破坏,可以结合在这个方面所学的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3)普京所说的受到苏联的成功的教育主要是说苏联的历史并不能抹杀,应该重塑历史爱国主义的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其目的是增强俄罗斯的凝聚力,实现俄罗斯的复兴。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上实线部分,代表人类之历史,它不过是上自创世以来,下接未来世界当中之一部分向外之长箭头代表人类之理想,经常有脱离现状的趋势,实际上这种向外扩充的力量仍被内向的和保守的力量牵制,图上以较短之箭头表示之。结果人类采取的路线不外这两种力量凑合而成的总和。黄仁宇资本主义和21世纪请概括黄仁宇的史学观
18、点,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多角度论证。【答案】观点:人类历史是外向激进力量和内向保守力量共同作用(合力)的结果。(2分)论证:(选择东西方历史上激进与保守力量斗争、最终达成一定妥协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古今、中外或者正反多角度论证,此环节满分8分)西方史实:如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中国史实: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评价:作者尝试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同时他的理论侧重既有历史的总结,无法预见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人类历史发展总是丰富多彩的,并非总是在某种模式的框架
19、内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考点: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然后根据观点组织答案。请考生在第45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
20、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一一据依田熹家日本通史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一一据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
21、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一一1899午明治政府教育敕语(1)根据材料一、二,以“寺子屋教育”为例,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5分)【答案】(1)变化:由民间办学到政府主导;由注重儒家传统文化到重视近代实用技术。(6分)影响:有利于日本推动明治维新;有利于促进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4分)(
22、2)思想:忠君思想(忠孝思想)。1分) 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日本近代天皇制巩固。(4分)考点: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原来寺子屋教育多是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明治维新后,寺子屋教育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成为了办学的主导,并且学习西方的科学,这样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的发展。(2)说明传统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即宣传忠君思想,与资本主义时代潮流不符合,但对日本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
23、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答案
24、】(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国家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考点: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和材料二中的“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
25、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可以得出其变化是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2)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应该从当时中国的国情考虑,民主党派主张中间道路,说明当时存在三条道路,最终放弃中间道路,说明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而选择反对国民党的统治,支持共产党的主张,一定跟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的政策和措施有关,所以再从国共两党当时的政策角度回答即可。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
26、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材料二基辛格曾在美国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谈到60、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局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规定一个轻重缓急。” 材料三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
27、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概括分析促成第二个“战争”的原因。(8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美国对外政策做了哪些调整?(7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美苏“冷战”。(2分)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空前膨胀,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确立了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6分)(2)变化: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等力量崛起,冲击两极格局。(4分)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部署,从越南战争中
28、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3分)考点:战后国际关系。(1)根据凯南是美苏冷战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和时间信息1945年5月8日可知,结束的战争是二战,即将开始的是“冷战”;“冷战”开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美苏争霸的优势在苏联这一方,美国的对外政策呈现战略收缩态势。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
29、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30、(7分)(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8分)【答案】(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7分)(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分)考点:黄宗羲。(1)材料的第一段中“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表明黄宗羲是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而从倒数第二段的“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表明他对清政府的认可与赞美,尤其是“圣主”两个字,表明了他对清政府的赞誉。(2)黄宗羲对清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上清军入关后,它的统治逐渐的稳固,原有的满汉民族矛盾以逐渐得以缓和,清政府为了稳定自身统治而实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能接受的政策等等。主观上是黄宗羲面对上述社会现实对清政府的认可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