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230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2、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内容解读】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2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

3、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专题讨论。情景再现,历史对比,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

4、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上有过哪些尝试?出现了一些怎样的问题?尝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供社化运动的开展;1962年,中共中央八字方针的提出。问题: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探索。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

5、的疑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究竟在何方?由此导入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6、。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合作探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1)重新确立了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 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8、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合作探究】3: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

9、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合作探究】4: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 变结 果任 务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

10、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合作探究】5: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 景内 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二)经济体制改革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开展的?为什么要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如何?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

11、么?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6: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

12、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合作探究】7:P55【学思之窗】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解题关键: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路引领: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

13、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合作探究】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3)产

14、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行政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废除人民公社的必要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下放,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作为国家基层

15、政权和生产组织单位的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动,国家上层建筑也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变动。因此,国家必然要逐步撤销人民公社。(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合作探究】9: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9501952年:土地改革。土地由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从私有制到私有制。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19

16、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变,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合作探究】1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

17、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

18、度上失去了活力。(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19、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

20、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

21、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根本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今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指导,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

23、立。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1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4、【本课小结】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

25、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学习延伸: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1背景2召开:3内容4意义:【板书设计】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过程:3意义: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