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一、倒装句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主
2、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
3、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
4、 (墨子公输) 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
5、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
6、“止”的状语。译文: (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二、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
7、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 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
8、,胡不可?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三、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
9、,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 (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 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
10、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 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1省主语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
11、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 2省谓语,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 省介词,例如: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五、固定句式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 “怎么样”、 “把怎么样”等。例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12、,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表感叹。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 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 6、“所以”, 可译为“的原因”、 “用来的办法”。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题一、请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诸侯之子孙侯者(触龙)(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 ) 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 )6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8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