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14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的急剧变化B. 私学兴起,人才辈出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把

2、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都是社会急剧变化的表现或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2.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C.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

3、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考点:儒家思想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强调仁政、德治,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尚未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以后成为主流,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其它各家思想也需要掌握。3.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 儒家

4、、道家、墨家、法家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因此,在材料中分别指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故D项正确;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A选项错

5、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C选项错误。4.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A. 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 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

6、展趋势,选项D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的驭人之术,严刑峻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选项B答非所问,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5. 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 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思想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某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道家思想,故C正确;孔子的“仁”“

7、礼”思想、墨子的“节用”“兼爱”思想关注的是社会秩序,主张人的积极有为,与材料主张不符,排除A、D;庄子“齐物”主张体现自由逍遥的精神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6. 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A. 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B. 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C. 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育D. 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德育。依据材料中“

8、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行为实践和实用才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是强调文字教育,而是通过文字教育学到理想、圣德,以用于实践;C选项错误,孔子教学并不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行为实践;D选项错误,孔子的思想注重德育,旨在要用道德约束人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 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統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A. 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 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 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

9、治者的重视D. 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说明汉代的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并不是单一的使用儒家思想,而是采用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即儒法兼用,A正确;汉宣帝并不否定儒家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而是否定单一使用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C不符合史实,汉代重视儒家思想,排除;题干仅仅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兼采儒法两家思想。而非百家思想,排除D。8. 西汉时期,辽东高庙发生火灾,董仲舒作灾异之记,指出发生火灾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汉武帝得知后大为光火,将董仲舒下狱,并按律将斩。后经人说情,才免其一死。这从本质上说明A. “独尊儒术”思想受

10、到巨大冲击B. 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C. 学术思想往往受制于政治权威D. 儒家思想已背离时代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作灾异之记而遭汉武帝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受到君主专制的束缚,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灾异学说,不是“独尊儒术”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强调董仲舒学术思想受制于汉武帝权威,而不是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背离时代发展潮流,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汉武帝得知后大为光火,将董仲舒下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学术思想受制于汉武

11、帝权威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D,排除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排除C。10.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遗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12、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有利于A.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B. 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C. 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D. 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能够防止暴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理论而非大一统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学的统治地位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

13、、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揭示了获得“道理”的方法,即通过研究万事万物,然后得出认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B、D是通过内心的反省,C是王阳明的认识论。故A正确。12.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要A. 自

14、我克制,公正廉奉B. 有所为有所不为C.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答案】A【解析】【详解】从朱熹主张“存天理”,以及“官无大小,事只是一个公”,结合所学可知,他要求国家公务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廉洁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是理学对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要求,B项过于宽泛不符合题意;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不是修养、学习的方法,C项错误;材料对官员在“存天理,灭人欲”方面“凡事秉公”,不是特别针对权贵和君主,D项错误。【点睛】理学在思辨化,哲学化过程中,重视个人修养,强化了理性和秩序。13. 北宋士人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

15、与批判,并大胆地从佛、道学说中汲取思想精华。这一做法A. 使儒学进入思辨化、哲理化的新阶段B. 巩固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 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北宋儒学的发展是“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从佛、道学说中吸取思想精华”,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推动了儒学思想进入思辨化和哲理化阶段,故A项正确;北宋儒学的复兴,使北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政治措施有了更好的政治思想理论依据,但不等于该举措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形成于汉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教

16、育和官员素质,排除D项。14. 朱熹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憔悴困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他的这一主张A. 倡导了经世致用的学风B. 反映了南宋时期农民的穷困C. 批评了朝廷赋税的苛重D.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朱熹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实现君富,因此其主张政府省减赋税,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让陷于贫困的百姓有一线生机,这体现了朱熹立足百姓的民本思想,D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关注现实生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朱熹主张政府轻徭薄赋,这是个人主张,不能据此认为当时百姓穷困,排除B;主张减少赋税不等于当时政府赋税苛重,排

17、除C。15.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理论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B. 进一步得到了民众的支持C. 已具有一定的平民化趋势D.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艮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把“道”由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道”从天上拉回人间,并赋予“道”以“百姓日用”的新内容,可以看出心学已具有一定的平民化趋势,C选项符合题意。心学理论体系未发生根本变化,A选项错误。进一步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18、D选项排除。16.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 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 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答案】C【解析】【详解】王守仁认为“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

19、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17. 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人民起义的推动B.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C. 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D.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产生了这些进步思想,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起义并非进步思想产生的

20、根本原因;B选项错误,专制统治的强化并非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并非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方面产生的变化应该从经济根源寻找其根本原因。分析选项内容可知D选项是从经济根源分析的明末清初出现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 反对盲信孔

21、子,主张顺时而变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可知,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一种批判的态度看待孔子的观点,是否辩证看待孔子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反对盲从孔子,但没有体现顺时而变的主张,C项错误;王阳明和李贽思想都属于儒学范畴内,并且材料没有对儒学进行评价,D项错误。19. 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 体现出商品经

22、济的发展要求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名师点睛】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20.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

23、么思想A. 经世致用思想B. 君主批判思想C. 自由平等思想D. 重农抑商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君主批判思想和“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的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排除C;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前早已出现,排除D。故选A。21.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 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是这种转变的表现B. 明清

24、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 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弊端是这种转变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对传统思想提出了质疑和反叛,但这些思想并没有提出根本性的新观点和主张,实质上是传统思想的发展与继续,并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选D;明末清初的新思想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这种变化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说明学术思想的发展受到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排除ABC。故选D。22.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

25、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并未提出社会革新的方案,他们依旧是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下提出修补封建社会的弊病,这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力量还不够强大,难以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牢固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其中“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指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排除A项。明清进步思想是适应时

26、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对后世的社会启蒙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排除D项。23.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

27、用于军事,故选C。【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24.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诗经具有古朴的风格而不是强调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也不是强调它的学术研究价值,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不具

28、有古典主义韵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的风格25.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

29、,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6. 清朝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A. 原始岩画B. 汉代帛画C. 中国文人画D. 民间绘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30、题干“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可知为中国文人画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故C项正确;原始岩画以原始社会生活为原本,排除A项;汉代帛画以人物为主题,排除B项;民间绘画多为风俗画,具有世俗性大众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27.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 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

31、京剧艺术用特定的颜色(红、黑、白等)勾勒出色彩纷呈的脸谱,展示人物的性格、性情或类型,区分人物“善恶”, 达到“褒贬”人物(言行)的功能,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与京剧脸谱艺术“寓褒贬、别善恶”不符,A项错误;京剧脸谱艺术并未折射社会伦理“秩序”,C项错误;京剧脸谱艺术的出现不能说明戏剧艺术的“成熟”,D项错误。28.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 社会经济变动

32、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29.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了明代出现()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的思想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孙

33、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可知“紧箍咒”象征封建礼教,“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纲常礼教束缚的思想,故选A;B是理学家的思想境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批判君主专制思想,C错误;D不符合西游记的协作特点,排除。30. 下面是南宋画家林棒的果熟来禽图,此画反映了画家“以物观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追求细节的真实性,故当时有人赞誉其“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这说明此画 果熟来禽图A.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B. 体现了世俗化发展趋向C. 具有借形寓意的特点D. 开创了古代花鸟画先河【答案】

34、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以物观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相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与世俗化无关;C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花鸟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作品开创了古代花鸟画的先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1.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35、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32. 清代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

36、子舒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批语:“迨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A. 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 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 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 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故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故A排除。材料与越剧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

37、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故C排除。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33. 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B. 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C. 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D. 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答案】B【解析】【详解】刘师培和康有为很明显并不是新旧学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

38、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可知,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34.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段材料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9、【答案】B【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康有为变法的特点,他借助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所以B项正确,A是学习西方的军事C是指辛亥革命D是民主和科学。35. 史家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一思想:这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调子很低,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进取的,即通过技、器寻求传统文化革新的突破口,为西方先进文明的引进营造最初的滩头阵地。这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是A. 魏源B. 洪仁玕C. 奕D. 张之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的侵略,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故选A;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技术的问题

40、,排除B;奕诉、张之洞是洋务派,已经把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付诸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CD。【点睛】36.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他所选中的“西政”,也只有既“有益于中国”,又“无损于圣教”的“立法”与“议院”而已。由此可知,张之洞所谓的“中体西用”A.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 与维新思想基本一致C. 主张维护儒教伦理纲常D.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旧学为体”,而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中国封建伦理纲常;西用指西政、西艺、西史。中体西用即用西方

41、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BD。【点睛】3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这材料试图说明(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

42、全面批判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故选D;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排除;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38.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

43、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A. “自强求富”B. “实业救国”C. “民主共和”D. “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选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选项排除。民主共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选

44、项排除。39.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A. 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有用的思想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所以D

45、符合题意。由此可知胡适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A;胡适“整理国故”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故选D。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姐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40. 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A. 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 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C. 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 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近代西学东渐主题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到救亡图存,再到民主革命和科学启蒙,这体现了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西学

46、理念逐渐深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程度不断加深,并未发生变化;B、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并非民族意识的强化和民主观念的更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材料解析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

47、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

48、是“王学的修正者”。【答案】(1)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践,反对心性空谈。【解析】【详解】(1)不同点:可从传播对象和认识论两方面进行归纳,如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结合王阳明的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心学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思想解放和民众道德修养的提高。(2)理想:根据材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

49、公”可归纳出天下大公;根据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归纳出从政为民;根据材料“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归纳出君臣平等。说明:根据材料“自然以阳明为根底”、“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可归纳出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践,反对心性空谈。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

50、。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米之为君,正所谓大

51、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上的奴仆。“没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2)阅读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和时代背景分析其出现的共同原因。【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出现民族危机。过程: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或

52、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儒学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2)康有为:将进化论思想与儒家经义结合,探究社会演变的规律;严复:通过比较中外政体,分析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现国民的平等自由。(3)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先进人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西方理论的传入;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

53、危机等方面作答即可。过程:根据材料“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等信息可从主张仿制船炮,到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等方面归纳作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传统儒学观念、促进近代化等角度思考作答。(2)康有为:根据“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得出将进化论思想与儒家经义结合,探究社会演变的规律;严复:根据“没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得出通过比较中外政体,分析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孙中山:根据“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得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现国民的平等自由。(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先进人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西方理论的传入、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等角度分析回答。- 2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