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单元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2、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
2、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由此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动因是 A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B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洲政策 C使欧洲成为世界霸主 D摆脱美国控制的局面3、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D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4、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
3、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B.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C.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5、“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上述现象表明: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D 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6、APEC张雪倩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
4、占了全球贸易总量的54%,还包括了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推动WTO的谈判。”这主要说明了A. APEC经济一体化已推动政治一体化进程 B. 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 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D. 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全球化发展7、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A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大贫富差距 B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C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D该贸易区难以实现利益均衡的理想8、(2013陕西
5、师大附中月考)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9、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看出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欧
6、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1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
7、是A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D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12、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A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B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C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D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
8、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
9、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汉里德,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英国于1960年1月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组织的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
10、自由贸易区)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英国从七国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根本比不上它不参加欧共体所带来的损失。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196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
11、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东盟大事年表1967年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1976年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1984年文莱加入东盟。1995-199年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1997年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200年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材料二:从制度方面看,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
12、东盟的性质与其阶段性目标有着密切联系。1979年以前,主要强调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以后,区域内国家间合作步伐加快,提出在21世纪初达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欧盟来说,首先是经济合作成功,才提出政治合作和政治联盟;而东盟几乎与欧盟相反。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北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即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又加大了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落后于EU和NAFTA。 摘自关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综述(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东盟成立
13、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D 3、D 4、C 5、B 6、D 7、D 8、C 9、A 10、D 11、D 12、A二、非选择题13.背景: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美苏冷战,敌视对抗.目的:企图利用英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挽救和恢复国际地位;充当欧洲联合的旗手,借以提高政治地位;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借以抗衡苏联;维护殖民体系。(2)转变: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 原因:摆脱经济困境的需要;为了扭转日趋下降的国际地位;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抑制法国势力扩张的需要;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与英联邦的关系淡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并未给英国带来巨大利益;欧共体发展迅速,前景大好。14.(1)冷战,越南战争。主要目标是消除内部矛盾,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发展。(2)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相近。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经济一体化水平低。